多层螺旋CT在不典型肝脓肿诊断及其与肝癌鉴别诊断中的有效性

2023-01-04 11:15张毅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转移性低密度征象

张毅

410000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湖南长沙

肝脓肿是一种由肝实质炎症形成的疾病,炎症在患者机体内形成单发或多发脓肿性物聚集所造成的[1]。不典型肝脓肿疾病的发生率较低,但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恶性肿瘤的发生率逐年递增、临床激素药类药物的广泛应用、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上升等各种因素,造成了肝脓肿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肝脓肿疾病的预后较差且病死率较高,尽早诊断和接受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和降低病死率有显著价值[3]。由于不典型肝脓肿患者和肝癌患者在临床的治疗和预后工作中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充分认识两种疾病、提高两种疾病之间的鉴别能力非常重要[4]。基于此,选取35例患者为不典型肝脓肿患者、40 例为肝癌患者,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多层螺旋CT 表现,来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不典型肝脓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在鉴别不典型肝脓肿和肝癌中的诊断效果。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收治的75 例患者为研究样本,其中不典型肝脓肿患者35 例,肝癌患者40 例。不典型肝脓肿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肝区疼痛、叩击痛、乏力等临床症状,同时有胸痛、腹胀、腹泻以及白细胞上升等情况;男20 例,女15 例;年龄30~60 岁,平均(42.75±4.62)岁;病变部位及大小:35 例患者均为单发型脓肿,其中病变部位位于肝右叶的患者有27例,病变部位位于肝左叶的患者有8 例,病灶直径3.0~9.70 cm,平均(5.73±2.10)cm;伴有胆系结石和炎症5例,有过胆囊切除术史4 例,伴有糖尿病5 例。40 例肝癌患者中,男24 例,女16例;年龄35~65岁,平均(43.60±5.13)岁;病变部位及大小:病变部位位于肝右叶的患者有29 例,病变部位位于肝左叶的患者有10例,病变部位位于尾叶的患者有1例,病灶直径3.0~13.0 cm,平均(6.14±2.25)cm;其中肝细胞癌患者有21 例,胆管细胞癌患者有6 例,转移性肝癌患者有13 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经临床确诊为肝脓肿或肝癌;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加入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精神意识障碍者;资料不全者。

方法:采用飞利浦CT扫描仪,参数设置:120 KV,准直器宽度:(64×0.625)mm,螺距:0.921,转速:0.75 s/rot,层厚:0.8 mm,4 mm 重建,扫描野:390 mm,矩阵:512×512 mm。在进行检查前,首先需要排除CT 增强扫描检查禁忌证患者,在检查前30 min 嘱患者需饮水800~1 000 mL;由专业的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屏气训练;在进行CT检测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呈仰卧位,将双手置于头部呈抱头状,进行平缓的自然呼吸,给予患者平扫;常规扫描后再进行增强扫描,需要采用高压注射器,以3 mL/s的速度向患者注静脉注射70 mL的碘帕醇[产品名称:碘帕醇注射液;生产厂家:上海司太立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203203;规格:100 mL:37 g(I)],行全肝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叮嘱患者配合屏气以减少伪影。

观察指标: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多层螺旋CT 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不典型肝脓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在鉴别不典型肝脓肿和肝癌中的诊断效果。

结果

分析不典型肝脓肿患者的CT表现:患者CT平扫均呈现出大小不一的低密度占位,有32 例患者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2 例患者表现为哑铃状;平扫征象显示病灶的密度不均,且边缘和内部模糊;动态增强三期表现如下:动脉期CT 表现患者病灶的边缘及“簇状”内部分隔轻度强化,低密度分房样脓腔无强化现象,病灶的边缘和内部结构较为清晰;静脉期CT 表现患者的脓肿边缘明显强化,和同期强化的肝实质分界较为清晰;平衡期CT 表现为增强后的脓肿边缘以及内分隔和正常肝实质呈等密度,病灶范围相对于早期有显著的缩小。

分析肝癌患者的CT 表现:40 例肝癌患者中,肝细胞癌患者有21例;胆管细胞癌患者有6例,转移性肝癌患者有13 例。对病灶进行平扫时,CT 表现均为类圆形,且密度不均的低密度快影。其中有19 例患者的边缘较为清晰,其中包括13例肝细胞癌患者、1例胆管细胞癌患者和5例转移性肝癌患者;有24例患者CT 表现为内部结构较为清晰,其中包含了15 例肝细胞癌患者、1 例胆管细胞癌患者和8 例转移性肝癌患者;6 例患者CT 表现为突向肝外生长,其中包括4例肝细胞癌患者和2例转移性细胞癌患者。在增强扫描后,征象显示增强后患者的肿瘤实质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强化,52 例患者的病灶区均可见低密度无强化坏死区。其中有26 例患者征象显示为形态不规则的“簇状”内分隔,其中包括了12例肝细胞癌患者、4 例胆管细胞癌患者和10 例转移性肝癌患者;5 例肝细胞癌患者可见假包膜;8 例肝细胞癌患者可见门脉癌栓形成;增强扫描后期患者的病灶显示更为清晰,且病灶范围较之前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变化,部分患者略见扩大;18 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其中包括16 例肝细胞癌患者和2 例转移性细胞癌患者;6例肝细胞癌患者伴有腹水。

讨论

近几年,随着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等诸多疾病的发生率逐年递增,结合临床对于激素药类药物的广泛应用等因素,肝脓肿的发病率随之也逐年增高[5-6]。对于肝脓肿患者而言,由于疾病自身具有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特点,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均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尽早诊断和接受有效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7-8]。由于不典型肝脓肿患者和肝癌患者在治疗方面的差异性,所以对两种疾病的认识鉴别能力非常重要[9-10]。

肝脓肿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人群的高峰阶段主要集中于中老年,患者分娩大多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全身乏力、寒战及肝区疼痛等。肝脓肿患者的CT 表现特点为肝内呈低密度病灶,其边界模糊不清,出现充血征、蜂窝状与花瓣状现象,在给予患者CT 增强扫描之后,消退较快,且患者肝脓肿周围会出现炎症,同时伴有发热症状,因此,动脉期不强化,静脉期或延迟期强化,当患者病灶内出现气体或气液平面时,则可确立诊断。对于早期肝脓肿患者而言,其CT 表现并不十分典型,所以,非常容易与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以及肝血管瘤等疾病混淆,因此,应该给予患者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由于原发性肝癌的CT 表现显示为患者病灶肿块较大,且快进快出,肝癌中心坏死时,和肝囊肿难以区分,但是肝癌坏死区的密度比脓液高,且其形态呈不规则状,患者病灶周围会出现凹凸不平和薄厚不均等,且该现象多发于患者病灶的中央地带,在正常扫描后,能够很好且清晰地鉴别肝癌与肝脓肿。转移性肝癌和原发性肝癌相较而言,就没有那么好区分和鉴别了,主要是由于转移性肝癌表现具有多样化,且在患者肝内病灶集中多发,病灶常常均匀地分布于患者肝左右叶,且病变形态多为结节状。临床大量研究显示,肝内单发囊状转移瘤与肝脓肿是非常不容易区分和鉴别的,但是,由于肝转移瘤并没有全身感染的症状,且患者病灶周围没有水肿现象。牛眼征是肝转移瘤较为显著的典型表现,在增强扫描后能够强化其特征,在临床中,可以结合患者有无发生过原发肝瘤病史进行鉴别诊断,且效果显著。肝血管瘤在接受增强CT扫描后,具有特殊性的表现,在与肝脓肿进行鉴别和区分史,难度不高。除此之外,在特殊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病灶周围的炎性、肝硬化的程度以及肝区的疼痛程度来进行鉴别。

本次研究各项数据比较结果显示,患者CT 平扫均呈现出大小不一的低密度占位,平扫征象显示病灶的密度不均,且边缘和内部模糊;增强后病灶内可见“簇状征象”,中央向周边放射分布,平衡期病灶边缘与正常肝实质呈现出密度。肝癌患者未见此现象;40例肝癌患者平扫时,CT 表现均为类圆形,且密度不均的低密度快影;其中19 例患者的边缘较为清晰,24 例患者CT 表现为内部结构较为清晰,6 例患者CT表现为突向肝外生长,增强扫描后,征象显示增强后患者的肿瘤实质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强化,52 例患者的病灶区均可见低密度无强化坏死区;增强扫描后期患者的病灶显示更为清晰,且病灶范围较之前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变化,部分患者略见扩大。

近年来,随着不典型肝脓肿患者发病率的逐步增高,掌握不典型肝脓肿的CT 表现尤为重要。此项研究证实,对于早期不典型肝囊肿患者而言,在平扫CT 检查后,其影像学征象并没有明显特征,而在给予患者增强CT 动态扫描之后,影像学征象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因此,临床中可以根据患者实际的增强CT扫描征象,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对患者的病情以及病理类型进行准确判断和评估,在医生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时,给医生提供更有力的影像学依据。

综上所述,认识不典型肝脓肿患者与肝癌患者在临床特征、CT 检查征象以及病理上的不同表现,应用多层螺旋CT 技术对两种疾病进行甄别时发现征象差异较为显著,所以,多层螺旋CT 诊断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不典型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诊断工作中,而且在鉴别不典型肝脓肿和肝癌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转移性低密度征象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SPECT/CT显像用于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Ki-67、p53、CerbB-2表达与乳腺癌彩色超声征象的关系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
一种低密度高强度导电橡胶组合物
非远处转移性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低剂量碘-131治疗
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晚期转移性胃癌临床观察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的先进控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