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兆军
(青州市高柳镇人民政府,山东青州 262500)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生态农业发展理念逐渐得到推广,尤其是随着农业农村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态农业发展理念的运用与发展已然成为各省、市农业管理与规划的重要内容[1]。然而,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严峻的生态农业环境形势已成为制约当前生态农业发展的一项因素。采取合理有效的政策、方针与措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全面改善我国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生产环境的重要保证,同时可全面落实生态农业的持续稳步推进,进一步保障农村的特色农产品生产,稳步提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推动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社会经济已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当前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部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垃圾乱堆乱扔、农村面源污染较为严重,尤其是土壤和水污染,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不仅不利于农民的居住和生产,而且阻碍了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开展,具体表现在以下4 个方面。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传统观念和思想转变较慢,环境保护意识和理念淡薄,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垃圾到处可见的现象,如废弃的地膜、空农药瓶及各种生活垃圾等。这些垃圾不仅影响农村区域整体环境质量,而且由于其大多不可降解,也不利于土壤再修复和再利用。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与建设用地的大面积延伸,使得建筑用地占用农用耕地的现象不断发生,导致可用的农用耕地面积越来越少。除此之外,由于经济和工业的急速发展,人口剧增,可利用的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也在不断减少,农村农用水源变得更少。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目前,我国城市用地紧张、人群密集、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加之农村地区在生态环境监管方面较为松散和不全面,很多工业企业为了躲过相关执法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将其生产车间和厂房搬迁至农村地区,压缩污水、废气处理设施的成本,大量排放不合规的生产污水、生产废气及一些粉尘。工业企业的行为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相比农民乱扔乱丢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垃圾更为严重,影响更为恶劣。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很多部门仍然只重视经济发展指标,没有充分保护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也没有充分调研和分析当前农村的生态环境,更没有结合当前农业农村政策要求出台相关适合农村地区自身发展实际的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机制[2]。再加上各部门责任与权力分配不清楚,一些处罚机制完善力度不够,执行过程中出现过重或者过轻的偏差,十分不利于当前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改善的工作协同推进。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趋向老龄化、农业种植栽培规模零散化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整体发展规模和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格局[3]。此外,近几年的不合理栽培种植方式也在进一步制约着生态农业环境的发展。1)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未得到有效改进。传统的农业种植大量使用化肥,使得土壤中化肥的残留量逐年增加,导致土壤板结、沙化较为严重,这些现象均直接影响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和治理。2)为了及时出售农副产品,部分种植户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情况下胡乱使用水果蔬菜催熟剂等相关产品,导致一些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直线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能的提高和生态功能的合理发挥。这是因为农民对于一些引进的农业技术掌握和理解都不够深入,导致他们无法将其合理地应用于农业实际生产中。
在结合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的生态农业发展中,对于技术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和标准较为严格。近年来,生态农业技术的进步较为缓慢,与全面应用推广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农业科技投入度较低、相关生态农业技术手段及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人数和经费较少等问题,均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目前,农村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生态农业的稳步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农业的基础性生产地位更加不可替代,这就要求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必须要向前迈出一大步,才能确保农村整体经济生产水平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发展农业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一定要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因此,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生态农业的环保理念为基础,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态农业环保意识,加大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发展生态农业,提升农副产品质量,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目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势必会造成农业经济出现不升反降、恶性循环等现象,甚至影响整个区域内的经济平衡发展。因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不仅能够有效且长远地加快农村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还可以有效避免农业生态失衡问题,这也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迈向更高一层台阶的重要途径。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发展优势,尽快地适应市场需求,推出相关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蔬菜和水果,形成特色品牌,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现代化农业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和销售,而是要紧跟发展趋势,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行融合。
目前,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不仅是一个农业生产理念,更是农业生产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进方向。以当前流行的“稻田画”为例,农民在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利用不同品种的水稻按照人物画或者风景画的设计进行排列插秧,之后建立相关登高塔,游客登上高塔欣赏由稻田绘制出来的“稻田画”。这种模式不仅不会影响正常农业耕作与栽植,还可以给农民带来旅游经济收益。而对于游客来说,能在节假日或者休息时间欣赏到如此美妙且奇特的画卷,将得到身心的放松和休息。
农民是农业农村生活和生产的主体,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转变和培养农民的环保意识,让农民从根本上意识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急迫性[4]。因此,各行政部门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在提高农民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认知基础上,使其进一步了解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意义和重要作用,从而确保他们在生活和从事农业生产相关活动时,能够谨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政策落到实处。同时,相关行政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先进农民带头示范作用,对于严格认真贯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个人和群体进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在农民中形成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氛围。
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将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农村环境治理,以此完善农村环境的监测设施和监测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环境监控水平,同时通过研发新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更为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各地区在农村污染治理技术探索中,要预留农村治污技术研发专项资金,根据农村污染排放特点及环境治理需要,以技术创新提高污染治理效率。此外,要建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公开与服务制度,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政策支持。
农村的面源和点源污染种类较多,在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时,需要对目前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染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摸排调查和统计,针对不同的污染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理和改进措施,以达到生态环境初步治理预期效果[5]。例如,针对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垃圾乱丢乱扔的情况,可在容易出现乱扔乱丢的地方设立专用分类垃圾箱,同时在农村一些农民活动较为密集的地方张贴相关垃圾不乱扔乱丢的宣传标语;对于农药空瓶的处置,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可采用定时前往农村举办回收农药试剂瓶奖励生活物资的活动方式鼓励农民主动收集农药空瓶。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相关执法部门的监督与管理,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目前我国关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律较少,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快立法工作,让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法可依。除此之外,针对各地不同的农业农村环境,可建立农业农村环保综合执法部门,制定一套完善的、能够适应当地农业农村的生态环保监督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督与管理,并安排相关人员定期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进行检查与巡视,对相关违规责任主体予以相关处罚和警告。
打造生态农业产业链,主要从以下3 个方面着手。1)在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基础上对农用地土壤进行养分检测,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推广相应生态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活动的有序开展。例如,将秸秆用于发电、还田等领域,引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生物施肥技术等,同时要注意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在农林牧副渔等各个领域加强产业链体系建设,通过共同探究融合发展基础,提升资源科学配置利用效能,提高农作物产量。2)积极探索农业生物多样性,探究多元化的、精细化的农业农村发展体系,不断提升农村地区整体的发展实力。3)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与治理工作,同时强化联合执法,构建一个完善完整的防控监督机制,通过智慧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开展农民的文化素质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农民队伍整体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生产高质量农产品与优势特色农副产品,提高对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重要性认知,切实发挥他们的主干力量,主动带头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并以此为基础继续探索加强农业生态特色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农村的生态环境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具体体现在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耕地面积减少、农村环境破坏与污染加剧、过于看重发展农业经济等方面。为真正促进农村生态农业发展,要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农业生态环保意识,增加农业生态方面的资金投入,针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和改进,加大对于当地生态农业环境的监督力度,在现有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遏制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治理。此外,要致力于打造生态农业产业链,不断探索加强农业生态特色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