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勇国
(永州市零陵区林业局,湖南永州 425000)
抚育采伐是根据林分发育、林木竞争和自然稀疏规律及森林培育目标,适时适量伐除部分林木,调查树种组成和林分密度,优化林分结构,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条件,促进保留木生长,缩短培育周期的营林措施。
森林抚育是指从幼林郁闭成林到林分成熟前,根据培育目标所采取的各种营林措施的总称,包括抚育采伐、补植、修枝、浇水、施肥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以及视情况进行的割灌、割藤、除草等辅助作业活动。
1)调整林分组成。天然更新林分组成较杂乱,开展抚育采伐活动调整林分,减少非目的树种比重,保证有经营需求的树种能够获得优势,优化林分构成。2)优化林分密度。不同年龄阶段下,林分密度要求也有所不同,需根据林分情况调整密度,为优质树种、大树木树种等预留营养空间,分解枯枝落叶,为林地提供更多肥力,使得树木迅速生长,减少育林年限,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与材种。并且,人工幼林尽管是按照树种生态习性、生物学特征、经营要求进行密度设计,但随着树木年龄增长,树冠直径增加,密度分布不均匀、密度过大,各树木无法获得更多生长面积,需采取抚育采伐方式,调整林分密度。3)促进森林健康。人们对森林健康问题愈发重视,抚育采伐需做好人工干预,保证森林维持良好更新状态,提高生态服务功能[1]。4)森林经营单位可提前获得小径材、中径材、薪材,以满足生活需求。需积累林业扩大再生产资金,创造适合林木生长的良好条件,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增加木材利用量,提高森林经济效益。
公益林作为森林抚育采伐重点,以省级和国家级公益林为主。据《生态公益林建设 技术规程》(GB/T18337·3—2001)可知,生态公益林抚育需顾及原生植物,避免破坏群落结构,保证原生植物形成群落结构,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增加内部组分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保证运行畅通,提高森林抗逆性[2]。特别是重点公益林,突出垂直结构上不同植物群落形成不同层次,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发挥出来。
生长伐是指疏伐至主伐阶段开展的抚育采伐方式,能加快林木直径生长,缩短林木成熟时间,增加主伐大径材出材量,促进林木结果,为天然更新提供良好条件。该方式通常针对硬阔叶林与针叶林,自壮龄阶段至成熟林阶段,即疏伐后至主伐前的10 年进行生长伐;对硬阔叶萌芽林与软阔叶林,自壮龄阶段至成熟林阶段,即疏伐后至主伐前的5 年进行生长伐[3]。生长伐重复期通常是10~20 年,采取生长伐方式可为林木提供更多空间与营养,提高木材质量与产量。
疏伐通常用于公益林,保留有益木、优良木,伐除有害木,坚持公益、生态效益优先原则,做到统筹兼顾,培育高效生态公益林。具体实施中,要求测量林分面积,使用罗盘仪闭合导线法进行测量(闭合差低于1/200),对稀疏林地、林间空地等非作业面积扣除,确定作业面积。生态疏伐中,将林木分为若干树群,根据有助于林冠构成梯度郁闭,次层林与主林层均能受光要求,划分林木为优良木、有害木、有益木等,伐后林分胸径不低于伐前胸径,控制郁闭度超过0.6,易风倒或由于抚育影响林木生长的林分,控制郁闭度低于0.2[4]。伐木中采取双侧下锯方式,以免造成劈裂,控制伐根高度为根茎以下1/3位置,打杈做到切口平滑,不留桩、不伤材,疏伐完成后,山上不可遗留林副产品与木材,保留天然树种。
卫生伐是指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森林中,以改善林分健康状况为目标进行的抚育采伐。为改善森林卫生情况、促进受自然灾害森林中的林木健康生长,将枯立木和受林业有害生物为害的不能成材的树,以及遭风折雪压、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为害的林木,受害株数占林木总株数10%以上的将要死去的树木砍去。卫生伐一般遵循“三砍三留”的原则,即砍劣留优、砍小留大、砍密留匀,砍伐劣质和生长落后的林木,砍伐有碍林分环境卫生的林木,保留有助于益鸟栖息繁殖的林木。
森林开展综合抚育适用于国家级公益林与地方公益林的成熟林与中龄林,多年来未修剪过林分,具备较大开放空间和林窗。采取人工方式修枝,将下面枝叶剪除,操作中应有效修剪林内树木,确保幼林树冠完成修剪,中龄林修枝则需要保证树冠超出1/3 树高。同时,修剪后平整桩,切口不可破坏木质部结构与树干韧皮部,桩高需低于1/3 树枝直径,在树液停止流动季节完成修剪操作,还要将修剪木柴及时清理。此外,为拦截雨水,提高林地含水量,保证林木自然种植更新拥有良好条件与环境,可在森林内修筑幼树穴或水肥坑,以天然侧柏疏林为例,要求横山每隔13 m 修筑水肥坑。每亩(1 亩=667 m2)设置40 个幼树穴坑。注意水肥坑长、宽、深分别为120 cm、40 cm、30 cm,幼树穴坑长、宽、深则为60 cm、50 cm、30 cm,将幼树放在穴坑中间,下沿修筑20 cm 拦水埂,两水肥坑间距控制为90 cm 左右,在林木行距较宽位置尽可能挖好水肥坑,且沿树木行距等高线完成水肥坑布置,幼树基坑需结合林内幼树进行均匀分布,做到不留死角、完整覆盖[5]。
抚育采伐也可称为间伐,分为生长伐、透光伐、疏伐、卫生伐及生态疏伐等方式,疏伐则属于常见模式。疏伐工作中,人员需选择最佳时间,即单层林林分郁闭,中龄林至最终成熟阶段,林分过于密集,使得树种关系从以往的互助互利转变成相互制约,为获得更多光照、空间,树木间恶性竞争,需通过一系列方式,调整林分结构,保证林木的健康生长。疏伐技术的应用区域为国家公益林、地方公益林等成熟林木。如果采伐前林木冠层密度在0.8 以上,采伐后需控制为0.6 以上,一次性切割密度在15 以内,清理采伐剩余物[6]。小班面积可采取全球定位系统测量,作业中仅选择代表性地段参数设置,标准地面积不超过作业面积1%,按照设计文件进行操作。
在森林中割灌除草是清除妨碍林木、幼苗、幼树生长的灌木、杂草与藤条的抚育方法。实际经营中,从新林幼林抚育至第1 次间伐作业阶段会出现一段空白期,灌木丛通常会自由生长,占据森林1/2 以上的空间,遏制其他树种生长,尤其初期部分树木生长缓慢。该阶段异质树种会对树木最终质量和保存率造成直接影响,需从新林幼林抚育结束至间伐作业开始前,实现全面灌溉与切割。林分采取割灌除草需符合以下要求:将影响目的树种幼树、幼苗生长的藤本植物和杂草杂灌全部割除,操作中需保护濒危珍稀树木,林窗幼苗幼树及有潜力的幼苗幼树,用地径在2.5 cm 左右的苗木补植,保证成林。此外,割灌除草设置隔离带,林地植被较好,需伐除地上物,利用油锯伐除后做好清理工作,人工完成破土,采取挖机在土层较厚且平缓区域实施,翻到一定深度,翻出全部植被根部,确保防火隔离带将土壤漏出。
在采伐前应计算林木蓄积量、标准地株数等,明确采伐蓄积与采伐株数和采伐强度为正相关,采伐工作中需保证其符合规定要求,保证采伐木均匀分布,避免采伐大径级植株。以云杉为例,胸径6.0 cm,单株材积是0.009 m3。设计人员需灵活处理,不能过度疏伐,出现采伐天窗,保证林木采伐均匀。
在成熟或中龄人工林中,有诸多天然更新幼苗,林分密度在要求以下,目标树种由于再生水平较低,使得总幼苗量为苗木50%以下,特别是自然生长环境恶劣,使得树木难以达到规范造林标准。所以,在采伐抚育中,应根据情况通过自然开垦、灌溉等方式,为苗木提供更多水分与营养,促进幼苗生长,确定修剪目标树木。在选择目标树木时,按照林分情况每亩选择40 株植物的标准,遵循邻近树木生存能力最强原则,选择树木通直、生长潜力强及无病虫害的树木,不能对树冠造成严重损害,树干进行涂料标记,记号为“|”,或是套上红色绳索,修剪幼树需做到自然更新在2 层枝条以下,选用长、宽处于40 cm 范围内的方坑,做好盘内松土工作[7]。
1)幼龄林阶段的天然林或混交林由于成分和结构复杂而适用于进行透光伐抚育;2)幼龄林阶段的人工同龄纯林(特别是针叶纯林)由于基本没有种间关系而适用于进行疏伐抚育,必要时进行补植;3)中龄林阶段由于个体的优劣关系已经明确而适用于进行林木分类(或分级)的生长伐,必要时进行补植,促进形成混交林;4)卫生伐只对遭受自然灾害显著影响的森林适用;5)要是条件允许时,可以进行浇水、施肥等其他抚育措施;6)同一林分需要采用2 种及以上抚育方式时,要同时实施,避免分头作业。
森林自然生长中,通常会由于病虫害、气候等因素导致树木大量死亡,树木的野蛮生长导致劣质树种占据生长空间,减少优质树种存活率,经人工抚育采伐后,可改善生长环境,提高森林适应环境能力。
人为干预森林树种生长,进行树种区域及生长层次的划分,可获得合理森林树木结构。自然状态下树木分化过程漫长,采取人为抚育树木,砍伐普通树种,保留珍稀树种的方式,对森林树种生长空间加以调整,可控制树木摄取养分,将森林资源功能发挥出来,显著改善生态环境。部分林木受到我国地形、气候等干预可能大量死亡,该地区即可采取嫁接方式,增加树木成活率,以其他方式保留此类树木,成为优质建材,供人们应用,增加树木利用率[8]。此外,人为对树木分层、分级,能推动经济林健康生长,保证林木质量及数量,提高经济效益。
天然环境下林木可能会出现群体性大量死亡情况,此种情况主要和林木密度过高有关,死亡树木仍有一定价值。部分树木尽管保存完好,但由于自身材质质量低,也可采取人工干预方式迁出此类树木,使其生长于稀疏环境内,提高材质利用率。通过抚育采伐进行优胜劣汰,提高整体树木质量,保证林木价值。此外,天然林密度较高也易引发森林火灾,特别是干燥气候区域,难以有效控制森林火灾,利用抚育采伐方式养护树木,能减少意外事故,提高树木利用率[9]。
森林资源调控中,需采取合理抚育采伐模式,通过割灌除草、促进天然更新、补植抚育、综合抚育及卫生伐的方式,砍伐不良树木,减少对森林的负面影响,保证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提高树木适应力,发挥森林资源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