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
——以贺家山原种场为例

2023-01-04 11:10邵泽毅姜守全谭旭生郭文高张建华曾跃华李智谋刘立新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7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社会化农场

方 杰 邵泽毅 姜守全 谭旭生 郭文高 张建华 曾跃华 李智谋 郭 君 刘立新

(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 湖南常德 415123)

当前,农业产业化提质升级加速,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经营程度不断提高。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以及农村土地托管和流转,我国农民逐步从同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群体转变为传统农户、兼业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场应顺势而为,整合资源,搭建平台,通过新模式、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培训,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不断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有益探索,构建新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持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1 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的基本情况

1.1 背景

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地处洞庭湖西部、沅水下游北岸,始建于1955年2月,是省农业农村厅直属农业事业单位、“三系”杂交水稻发源地之一,1995年被原农业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水稻原种场,成为湖南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业新技术研究推广的重要科研单位。

1.2 科研力量及成果

全场总面积30.66 km2,下辖农业分场(乡镇)3个、总人口1.1万人、现有耕地面积1 133.3 hm2,其中水田面积536.7 hm2、旱地596.7 hm2。主要农产品有杂交水稻原(良)种子、优质商品粮、优质皮棉、油菜籽、蔬菜瓜果等[2]。多年来,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一直把构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强化农技推广服务功能作为农业增效、职工增收的重要手段。通过资源整合,成立了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种业科学研究所、农林水利科、种子质量管理科等农业服务部门。为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的栽培模式提供了技术保障。

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7人,其中正高4人、副高20人、中级65人、熟练技术工人1 243人。完成科研课题研究490多个,取得科研成果138项,其中获得省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30项,《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威优6号选育》获得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近年来主持完成的《两系杂交早稻株两优15的推广运用》《籼型三系不育系贺50A及其系列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与推广应用》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主持修订了《水稻品种田间抽穗期高温、低温适应性鉴定技术规程》(HNZ 162-2017);参与修订了《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GB/T 17314-2011);参与制定了《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和《江南水稻标准图谱》;参与完成了全国职业教育《水稻种子生产技术》和《南方水稻生产技术》课程资源库建设;编制了援外培训《杂交水稻技术培训资料》。作为南方稻区基础设施齐全、技术雄厚、优势明显、地位突出的国家级原种场,与隆平高科国际培训学院、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省微生物研究院、湖南文理学院等单位建立了合作科研攻关机制。

2 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

2.1 实施强农惠农政策带来的启示

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实施强农惠农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政策实施以来,创建完成了常德市鼎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质水稻选育与新技术示范基地、乐兴分场再生稻示范展示基地、常德“香米工程”筛选与示范展示基地;建立了莲藕套泥鳅、稻田养虾、稻田养蛙、蔬菜瓜果立体种植综合种养基地;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举办培训班50余场次、开展产业对口帮扶20次。选聘26名农业技术人员和5名“乡土专家”以田间学校、“一对一”方式跟踪服务农业经营主体。先后派驻科技特派员团队与2个农业公司开展“科企对接”科技服务工作;构建了“产业示范培训基地+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员+乡土专家+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的新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了农业技术专家技术入股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服务机制;创建了“乡土专家”对口帮扶经营主体的科技服务模式。新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3]。

2.2 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推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

2019-2020年,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常德市鼎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质水稻选育与新技术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进一步理顺了“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主推技术”的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充分挖掘了各方面潜在力量,对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的创新、新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强化了农场公益职能。主导品种包括杂交水稻亲本繁殖品种五丰A、桃农IA、II-32A、中九A等;商品粮生产品种湘早籼45号、中嘉早17号、黄华占、隆两优华粘、农香24、桃优香占等[4];提纯复壮品种湘晚籼17号、玉晶91、农香24等高档优质稻品种,同时引进1个晚粳品种一起进行示范。主推技术为优质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杂交水稻“三系”亲本繁殖高产栽培技术、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稻田+”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再生稻生产技术、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控技术、耕地地力提升技术等7项农业技术。示范户亲本繁殖增效30%,产值达到4.5万元/hm2,示范户绿色优质商品粮生产节本增效10%,“稻田+黑斑蛙、稻田+泥鳅、稻田+小龙虾”模式下亩纯收入相当可观,年纯收入达到6万元/hm2。

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培训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5],进行建档培育,促进其产业壮大、效益增加,并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技术指导员以示范基地为平台,采取集中培训、观摩交流、农民田间学习等方式,培训指导农业经营主体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其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6];乡土专家“一对一”结对帮扶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分户指导、实地考察,重点解决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技特派员团队进行科企对接,在课题合作、科技服务、产业推广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围绕“品牌导向,政策导向”来全面布局企业发展。

3 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

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对农场突显公益职能具有重大意义。根据我国现行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推广体制,针对农场自身特点和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近年来的实践,构建“农场(科技专家服务团队)+区域示范基地+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示范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场技术优势、人才优势,集成农业科技服务资源和力量,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服务方式,在“科技成果展示、科普宣传培训、科技兴农、科技兴企”方面上下联动、横向联合,助力产业发展,着力解决农村生产经营中的现实科技难题,促进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7]。

3.1 以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载体,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效能

为进一步突显农场公益职能,整合全场资源,抽调技术骨干,组建成立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集中优势力量专职从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工作。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科技创新体制调整对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所承担的职能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提出了新的要求。顺势而为、创新体制,挖掘提升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力和转化创新成果的能力,在改革转型中站稳脚跟。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应主动服务,做好产业发展的“服务器、助推器、孵化器、催化器”,形成“经营主体示范、培训式发动、市场化推广”的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积极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企业,以加强科技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质量为导向,建立了“学术带头人+科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普通农户”树枝式技术传递网络,全面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更好地扩散到田间地头[8]。

3.2 以项目资源为载体,促进成果转化

充分利用原种场现有种业科研、农业生产、管理服务职能和资源优势,将自主选育的新品种、开发的新产品、创新的新模式等,积极申报各类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立科技示范培训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农场综合集成农业科技服务资源和力量优势,通过申报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农场、中央财政支农项目、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湖南省强农惠农工程、“三农”领域补短板、农业技术创新(科教部分)、各级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积极与省(市)农技推广部门加强对接,保持密切联系,推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机制、体制的创新,项目实施与科技服务有机结合,加快促进成果转化。

3.3 建立科技示范培训基地,辐射带动大面积农业生产

科技示范培训基地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的展示窗口和技术集成示范平台,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阵地。科技示范培训基地的建立,既可展示科研方面的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还能助推种植业技术进行集成和推广,对大面积农业生产起到引领带动作用。根据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把实验室建设到田间地头,将试验科研与生产基地无缝对接,实现“把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新型科技服务与成果推广模式[9]。集成现代农业新技术与产业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建立科技示范样板区、田间农民学校,采取现场观摩教学、技术培训会等形式培训农业技术人才、培育农业经营主本体,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在农户间的普及和应用,使农业科技示范培训基地的科研核心区、成果展示区、集成技术示范区、辐射区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3]。

3.4 组建专家技术服务团队,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项目建设和农技推广服务的总体要求,组建高水平的科技服务团队,依托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遴选一批技术过硬、经验丰富、专业对口的技术人才和“乡土专家”组建成农业科技服务团队。团队成员既有从事科研育种、栽培、植保、土肥、生态等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专业人员,也有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够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经营困局的科技示范户或种植大户。专业人员根据项目实施要求负责对生产经营主体或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技术培训,“乡土专家”实行“一对一”帮扶结对,负责介绍成功经验和解决农业难题[10]。

3.5 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拓展科技服务体系的功能

探索以高科技企业为依托,推进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推广联盟的创新与改革,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产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场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具备“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技推广联盟科技创新平台建立的实施条件[11]。2021年,中联智慧农业有限公司与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共建智慧农业示范与培训基地,项目以水稻生产为主导产业,通过“一个示范基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产业模式,制定标准体系,生产高端大米,树立大米品牌,开展主体培训,进行全域推广”,打造具有环洞庭湖地区智慧农业数字大米辐射体系。功能上总体划分出智慧农业示范与培训中心、智慧农业人才输出基地、青少年科普基地、数字化农业现场展示平台、高端大米和订单农业生产基地。

综上所述,农场是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先进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推动先进农业技术传播,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示范展示平台。因此,打造一批在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农场,体现现代农业技术的先进性、集成性、综合性,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社会化农场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农场假期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农场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一号农场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