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红武,李亚迅,杨婷婷,陈赟娟,郑 琦,姚月波
(昆明市种子管理站,云南昆明 650100)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推进,2019年原属于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昆明市种子管理站的工作职能有了相应调整,之前种子管理涉及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职能移交行政机关,保留行政确认和相关公益职能职责。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云南高原区域资源,结合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主线及目标,全面提升全市种业发展竞争力。具体实施以保障良种有效供给为核心,扎实开展种子质量检测、农作物新品种筛选、试验示范评价、田间纯度鉴定、种业数据统计、种业安全生产及协助配合相关部门强化市场种子质量监管等工作[1]。
昆明市政府高度重视“一法一条例”学习宣传工作,市农业农村部门每年结合春季、秋季和冬季种子企业市场检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手段加强《种子法》和《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围绕“3·15”“农资打假”“三下乡”等活动,深入种子种苗生产经营企业和销售门店,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法一条例”及新品种权保护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2015年以来,累计印发种业方面法律法规和宣传材料12 635份,在全社会营造了知法懂法、公正执法的良好氛围。
依托昆明当地的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充分应用农作物育种科研成果,建立育种示范基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水平提升,加快良种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一是实施水稻、玉米、蔬菜、马铃薯、花卉、中药材等作物引种试验。建成国家级区域试验站1个、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2个。二是开展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的品种选育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审定水稻品种54个、玉米品种194个、小麦品种19个、大豆17个。三是加强良种推广。昆明市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6%以上,良种覆盖率超过95%,为保障全市粮食稳产增产和农业提质增效夯实了牢固的基础。
针对在昆明辖区内从事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必须具备完善的手续,符合《种子法》以及《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有关内容和要求[2]。进一步强化种子经营档案管理,规范种子进销记录,实施备案制度,建立种子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为广大农民购买到放心合格种子和保证农业生产丰产丰收提供可追溯保障。
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对种子企业、市场门店和制种基地开展监督检查,严查种业方面可能出现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加强市县级种子管理部门的自身建设,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2015年全市出动执法人员7 668人次,检查企业及门店数量7 457个。大力度培训执法人员,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参加省市组织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
昆明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形地貌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条件及自然禀赋独具,种质资源极为丰富。2015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截至目前,已经收集提交资源共254份,其中粮食作物161份、经济作物15份、蔬菜29份、果树46份、牧草绿肥2份、油料作物1份。各县区征集提交情况是:晋宁33个、安宁43个、东川30个、富民21个、寻甸23个、禄劝40个、石林21个、宜良22个、嵩明21个。
形成资料上报优质资源10个:安宁酸柑子、东川开花薯、禄劝红高粱、晋宁夕阳香糯、富民老树核桃、石林糯玉米、石林西番莲、嵩明八月瓜、寻甸马铃薯及宜良宝洪茶。在全市范围内共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03份。组织申报并通过第一批省级作物种质资源库认定1个: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省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昆明库。
在现阶段的机构改革中,昆明各县(市)区的种子管理机构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被撤销或合并等现象,种子管理体系不健全,机构上下不能对接,导致种子管理工作推进不顺畅、案件执法推诿扯皮等现象。目前,全市18个县(市)区,仅有东川、寻甸和嵩明等8家县区单独保留种子管理站,另外富民、安宁、呈贡等10个县区合并或撤销了种子管理机构。种子管理工作人员被抽调、流动、人员结构断层老化、工作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
各县(市)对上级政策的解读和执行参差不齐,对种子生产经营主体的要求和监管差异较大。存在经营进销台账记录随意、不规范不完整,不能完全追溯自己买卖的品种的实际来源,未能反映种子进销货的真实情况。有些经营门店在进货时没有仔细查看种子的包装是否合规、是否通过审定、有没有套牌,没有用手机扫描产品包装二维码意识等因素,甚至还有随意卖散装种子的情况。
另外,流动商贩在农村集贸市场销售种子的现象屡禁不止,销售的种子鱼龙混杂,老百姓即便发现种子有质量问题也无法追溯。这种现象如果没有清晰认识并加以严厉打击,会导致种子市场经营和管理混乱,甚至出现坑农害农的情况[3]。
近年来,国家在农业产业方面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但是直接针对种业方面的政策相对较少。很多种子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严重不足,2020年昆明种业企业研发投入平均不到销售额的5%,昆明市持证种子企业共47家,资产总额4.89亿元,全年种子销售收入3.51亿元,仅占全省的24.43%、全国的0.51%。昆明种业企业小、散、弱情况突出,农作物育种研发、种子扩繁及市场推广应用的综合能力较弱,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难以推动种业提质增效。
昆明各县(市)、区种子管理部门针对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都作上岗前培训,包括种子法律法规、农作物标签标注、种子生产经营备案等内容,通过科技下乡服务形式宣传种子基础知识,但培训和宣传层次还是不够深,涉及的面还不够广,社会舆论导向还不够鲜明。很多老百姓购买种子时都是盲目跟风,缺乏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没有考虑到海拔、气候、土壤等因素来选购品种,往往是根据当地种子门店的销售人员推荐的品种来买,门店的销售又是跟利益挂钩。因此,种子门店推荐的品种并不一定是真正适合当地老百姓需要的良种,怎样做好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专业服务,需要种子行业部门做出更多扎实的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关于“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的有关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工作,确实统筹好人力、物力和财力,争取更多项目支持,细化目标任务,抓住有利时机,打赢种业翻身仗。昆明各县(市)、区种业管理部门应该主动作为,依法依规开展工作,进一步厘清职能职责,围绕良种供应、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农作物新品种评价及种子种苗质量检验检测等方面开拓创新,认真履职,积极发挥自身在行业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抓住改革时机,进一步健全机构设置、稳定队伍建设、争取资金保障、创新工作方式、强化考核评估,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夯实基础、积蓄力量,为地方和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驾护航[4]。
严格把控种子种苗市场准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办证企业严格审核,不达要求一律不办。对昆明47家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和688家种子销售门店结合春季市场抽检、夏季基地检查、秋季市场抽检和冬季企业抽检,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和例行检查,重点对工商营业执照、种子进销台账、种子标签标识、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开展检查,同时对产品进行抽样,针对种子发芽率、水分、净度、田间纯度和真实性开展专业送检,及时反馈检测结果。严厉打击以次充好、虚假套牌等种子违法行为,为种子市场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
从国家或省级层面尽快出台扶持良种选育推广和种质资源保护等政策,特别在财政扶持、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方面给予种子企业更多的优惠和帮扶。引导种子生产经营企业从核心产品、技术团队、硬件设备、销售渠道及相关产业链条整合资源,逐步淘汰一些小、散、乱的经营主体,积极鼓励民间投资,使种子经营主体多元化。支持种子企业参与种业领域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牵头或参与组织实施种业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等项目。
从顶层研究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配套措施,突出在品种审定、种子种苗质量标准、新品种保护、种质资源管理等方面下真功夫,打通种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激活现有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更多的种业科技人员把科研成果融入市场,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强种子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结合昆明地方实情,统筹相关职能部门,实施扶持种业政策措施,全力推进昆明种子种苗产业的健康发展。
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种子质量检验检测的综合评价体系,在昆明市级层面建立农作物品种综合评价中心,开展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适应性试验)、引种试验、DUS测试、展示跟踪评价、品种真实性检测及新品种引种示范。在县(市)区一级种子管理部门能够完成种子发芽率、水分、净度和转基因的快速检测。通过相关的种子质量检测资质认定,不断提高检测水平,为打击假劣农作物种子及侵犯品种权提供技术支撑,为政府作出相应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切实保障全市种子质量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用种安全[5]。
为认真落实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昆明农业农村局制定了《昆明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并印发《昆明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指南》,成立了行动领导小组,组建了由粮作、经作、果树、中药材、花卉等专家团队,负责制定技术方案,提供技术咨询。当前此项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6]。
针对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行业特点,对种子从业人员在法律法规、专业技能、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技术轮训。组织种子行业系统通过多种方式,深入到县(区)、乡镇、市场、种子企业广泛宣传种子法律法规、种子标签、标注等基本常识。通过这些活动,逐步提高种子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水平。
统筹强化在昆明属地范围内种子企业的年度网上上报审核,认真做好每年春季种子市场运行调查统计、种子生产信息落实情况统计、农作物产供需调查统计、海南南繁数据收集汇总及其他相关信息的统计工作,为种子生产、用种调度及时提供数据支撑[7]。针对春播、夏管、秋种、冬储等时令特点,注重加强与种子企业联系,及时了解相关情况,畅通信息渠道,组织好各地的农作物良种供应,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要保障农作物种子的正常调运工作。同时,注意监控种子价格波动,如发现借机哄抬物价情况,及时报送相关部门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