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
2021年,为了建立健全与农场公司化运行相匹配的组织架构,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聚焦“三项制度改革”,推进农场有限公司“三定”落地运行,统筹推进11个农场有限公司“入编定岗”工作。到2021年底,“入编定岗”工作已经全部结束,农场有限公司初步建立了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组织架构及工作机制,为建三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2021年4月,建三江分公司党委开始谋划农场有限公司“入编定岗”工作,在“入编定岗”指导意见初稿完成后,在不同范围、不同层面进行了五轮意见征集。7月下旬,建三江分公司召开了由11个涉改农场党委书记、董事长参加的改革座谈会,分公司党委主要领导做了重要讲话,明确任务,坚定信心,统一思想,消除杂音。7月29日,分公司出台《关于农场有限公司“入编定岗”工作的指导意见》,30日召开由涉改农场分管领导、农场相关改革工作人员参加的指导意见政策解读工作会议。自此,11个农场有限公司“入编定岗”工作全面推开。
建三江分公司把农场“入编定岗”过程中涉及到的履行法定流程、离岗待退、副部级以上竞岗、一般管理人员入编、任免文件下发、建立编内编外人员数据库等重点工作,进行了时间节点划分,压茬推进,督导任务明确,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落实,极大增强了农场各项工作开展的紧迫感,也在农场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局面,保证了各涉改农场“入编定岗”工作齐头并进。
农场依据分公司的审查建议对拟出台的“1+3”方案(“入编定岗”总体工作方案、内部退养实施方案、竞聘上岗实施方案、编外人员管理办法)进行修改完善后,召开农场职代会(或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后实施。在“入编定岗”的推进环节上,实行链条式流程推进,不搞重复动作,达到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在“入编定岗”工作推进过程中,建三江分公司实行涉改农场周报告制度,强力推动农场有限公司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分公司改革工作专班分三批次对涉改农场进行了实地检查督导,对一些农场有限公司的改革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及时发现典型,通过工作群组织学习交流,更好指导实践。
各农场有限公司坚持思想发动在前、实施推进在后,农场党委不回避矛盾,统一涉改人员思想认识,凝聚改革发展共识,甩掉了大家的思想包袱。涉改农场共召开职代会(含联席会议)11次、党委会51次、工作专班会议51次、各类工作部署会(包括启动大会、部门协调会等)57次,组织各类考试考核64批次。农场改革专班成员单位主动认领任务,各负其责,广大干部全员参与不当旁观者,为“入编定岗”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涉改农场普遍召开大小工作会议20余次,及时梳理涉改相关情况,掌握改革第一手数据资料,为“入编定岗”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坚持依法依规推进,涉改农场入编定岗“1+3”方案全部经职代会或职代会联席会议民主审议通过后实施。在竞聘环节上,按照界定涉改人员范围、竞聘岗位公示、考前资格审查、考前人员公示、考试面试和测评成绩当场公布、考后综合成绩公示等,做到全程公开透明。
在员工入编考试方面,部分农场采取笔试、面试、综合得分、民主测评和业务考核相结合,量化科学,实现了考试考核更贴近实际。部分农场在考试考核环节邀请兄弟农场的干部来出题、监考,部署严密,程序严谨。涉改11个农场副部级以上竞聘的岗位数量98个,参加竞聘人员277人,部分农场竞聘岗位的竞争比例超过10:1,全体员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非常高。
各涉改农场通过思想发动、编外管理、转岗不下岗等方法,分类施策,妥善安置,稳定了涉改干部职工的思想和情绪,使得改革顺利推进。在改革过程中,参加考试考核人员占到涉改人员总数的六成,涉改各农场都精心准备了题库,内容涵盖中央、省委的重要政策、重要文件,党史学习教育知识,党风廉政知识,集团“三大一航母”战略、“1213”高质量发展工程体系等内容,涉改人员在备考过程中,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学习,大大提高了广大干部的理论水平,增厚了知识储备。
此次改革,通过全面推行员工公开招聘和管理人员竞聘上岗,极大地触动了广大干部职工,逐渐抛弃了过去“铁饭碗”的老思想,树立了“能上也能下”“能进也能出”的新思维,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促发展的热情。“入编定岗”改革结束后,11个农场有限公司入编总数1981人,其中公司机关782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152人、管理区1047人。对超编的439人,实施离岗待退186人,分流转入农场直属企业(二级公司)14人,纳入到编外管理的239人。
下一步,建三江分公司将持续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坚持改革发展方向,精准发力,把“后半篇文章”抓紧落靠。一是建立编内、编外人员管理平台,实施严格的编制管理、岗位管理、聘用管理和薪酬管理,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管理机制;二是健全市场化招聘制度,在农场二级法人企业实行经理层任期制管理,签订聘任合同和业绩合同;三是在分子公司全面实行全员绩效考核,完善正向激励薪酬分配,建立末位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形成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