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燕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城乡发展差距日益加大,基于追求发展机会、较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陆续流向城镇,形成“农村空心化”现象。“农村空心化”进而导致一系列不利后果,亟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多措并举加以解决。
“农村空心化”是长期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人口向非农化迁移,导致农村人口锐减,人口质量下降,进而衍生出土地闲置化、经济衰退化、农业副业化及农民老龄化等系列问题。“农村空心化”的出现,是我国城市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是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具体而言,“农村空心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空心化。经济空心化偏离农村的发展核心,是“农村空心化”最为突出的表现。经济空心化是指支撑农业发展的人力、财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市流入,农业生产逐渐萧条,传统产业退化,新产业新业态难于成形,农村经济明显衰退[1-2]。
2)人才空心化。人才空心化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战略实施的客观必然,也是导致“经济空心化”的关键因素。人才空心化是指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留在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高学历的年轻人更愿意也更有可能选择在城市安家落户,留守农村的多为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弱妇孺。
3)文化空心化。文化空心化是“农村空心化”的内在表现,是农村信仰缺失的象征。文化空心化是指文化治理建设缺乏人才主体,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日渐衰退,礼俗文化的教化功能未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建设进度较慢,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受限。
4)住房空心化。住房空心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产物,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住房空心化是指农民为了自己工作、子女学习、交通便利、医疗保障、结婚等生活需求选择进城,导致农村房屋闲置,随着进城人数增多,住房闲置越来越多。
“农村空心化”是我国农民非农化转移的必然结果,其存在一定的原因。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是农村空心化的本质原因。一是农业收益低,投入成本却不断增加。种植业主要依靠小农户分散经营,缺乏规范的农业合作社,所获收入较低,难以养家糊口。此外,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量的增加,不仅会增加生产成本,还会造成严重的土地污染,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多以种植业为主,忽视了农村加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多为初级农产品,缺乏粗加工和深加工,产业链条短,增值收益低,可提供的就业机会不多。三是以农业和特色农村资源为基础的农文旅融合向深度广度发展,尚缺乏规划和具体措施。现实中多是一些简单的模仿或复制,农文旅融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乏力且难以持续[3]。
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于城镇,缺乏长期持续有效的投资。其主要表现为:农村道路质量差,养护投入不足;农村电力设备老旧,电网质量不高且电压偏低;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低,饮用水安全没有保障[4];农村互联网信号不稳定、网速慢;农村商业网点稀少,其经营项目不广、商品品种不全、服务修理业务不多。年轻人的高质量生活需要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缺乏基础设施支撑,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也会想要搬迁去城市。
教学条件落后和教师人才资源流失,农村学生想要获得更好的教育就得去寄宿学校或者在城镇买房。缺乏先进的诊疗设备和高水平的医护人员,使得农村的医疗水平远低于城市,农民去往城市接受医疗服务所需要的花费高于城镇居民[5-6]。农村文化生活活动单一、贫乏,仅有的乡村的阅览室只对乡政府或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开放。农村市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欠缺,多以家庭照料为主。城市和农村地区社会服务的差异,导致农村居民更愿意进城,这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然。
“农村空心化”是城乡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必然,但却对乡村振兴的有效促进产生了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乡村振兴缺乏主体。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村人口,农村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关系着乡村振兴美好目标的实现。“农村空心化”实际上就是农村人口去留的问题。一方面,基于对教育医疗工作的需求,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留在农村的青壮年和儿童很少,使得农村老龄化问题加剧,农业生产受阻。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配套基础设施条件不高,对于返乡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强,也难以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和企业入驻[7]。
2)资源浪费不利于乡村振兴。只有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才能真正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当前,农村除了发展资源的流失之外,土地资源浪费最为突出。首先,土地撂荒问题日益严重。人才外流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留守妇女和老年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耕收时节的超负荷工作令留守农民撂荒土地的意愿增加,有些全家外出务工的农民把承包的土地交给其他人耕种或直接将土地撂荒。农产品缺乏技术指导,产量可能不高,算上人工成本,可能会入不敷出,这也会导致耕地撂荒,但这类撂荒非农民的本意[8-10]。其次,宅基地闲置导致土地资源浪费。造成宅基地闲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农民搬到交通便利的路边建房,原来的住房没有拆除,造成了农村建设用地的浪费;二是农民向城市迁移,原有住宅长期闲置甚至废弃成为危房,住宅前后土地长期闲置,土地质量较差,复垦困难。此外,农业生产资源也存在浪费现象。
3)农村留守式养老。农村养老问题,事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也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却成了老人赡养的缺席者。农村的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留守式养老成为农村主要养老方式。留守老人应对危机的能力很弱,抗灾能力不强。
“农村空心化”是目前一种常见现象,若得不到及时、有力的治理,将会引发农村经济发展乏力、农村土地资源浪费、农村留守式养老和农村环境污染的后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农村空心化”问题,有利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由于农业行业发展落后,流失了大量有文化素质和能力的人才,造成农村农业发展后劲不足,收益回报缺乏吸引力。治理“农村空心化”的根本对策,就是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实现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形成返乡吸引力[11]。
首先,要充分整合当地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引导和培养有发展潜力且适合农民生产的乡村特色农业。注重发展质量高、绿色无公害的特色农产品,大力推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模式,带动农民提高收入。此外,也可采用互联网将当地特色文化融入产品之中,既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其次,要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产业兴旺。打破以往出售农产品原料的格局,大力发展农产品粗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民共享增值收益。再次,发展乡村第三产业。将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充分发挥乡村自然、生态、文化优势,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农村”,满足城乡居民旅游度假的新需求,带动乡村餐饮住宿、养老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城镇企业的投资,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最后,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产业,让农村变成宜居的宝地,让“农村空心化”成为过去式。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生态、宜居、繁荣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农村产业振兴的基础。从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来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好于农村基础设施,但农村基础设施由于地域辽阔、人口聚居地分散,健全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12-14]。因此,在布局基础设施时,要综合考虑,做到集聚发展,以最少浪费的方式满足居民的需要。
首先,将城市郊区的居民向城区集中、乡镇周边的居民向乡镇集中、中心村外的居民向中心村集中;地域界限也可以突破,鼓励常住人口少、偏远分散的村庄向中心村或城镇集中,引导小村庄变成大村庄,对居民集中居住区合理规划。其次,按区位功能、产业布局、居住空间分布等,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利用率最大化,对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的布局统筹考虑,对农村人口、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等资源进行有效集中管理,减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重复建设,让居民集中居住区成为城镇化的前身。
首先,办好县级医院,建设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改造村卫生室,让医疗服务没有空白。适当提高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以及个人缴费标准,加强对农村低保对象的动态精准管理,合理提高低保等社会救助水平。其次,要统筹布局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有效解决外出农民工孩子的教育问题,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供给,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在农村招生规模。再次,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的覆盖面[15-17]。最后,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确保农民养老金按时发放,并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养老补贴,对农村养老福利院的保障服务不断改善,为农村孤寡老人和失能老人提供基础保障服务,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建立功能完善、规模适度的养老服务体系,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养老需要进行相应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