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红啸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农业机械化是指利用领先的农业机械设备,从外部改善传统农业运作方式,以此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生产效率。而农艺则是研究农作物生产技术与原理的一门科学,包括大田作物的栽培、育种、农田基本建设、道路与水利灌溉、农产品的初步加工与贮藏等[1]。因此,推进粮食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亟需完成的首要任务,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保障农业农村产业兴旺的关键,对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实现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笔者以扬州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在2020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粮食生产农机农艺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分析扬州市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现状、《指导意见》留存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虽然笔者写作时间距该《指导意见》发布已近两年,扬州市农机农艺融合发展也已初显成效,但是笔者调查中发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分析研究这些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既能有效助推该指导意见的实施,也方便该指导意见在后续执行中可及时调整与完善。
近年来,扬州市共推广无人植保机568台、无人驾驶插秧机28台,均创历史新高,全市新建20亩水稻育秧基地87个,推广应用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作业面积近6万亩。截至2021年7月,扬州市水稻种植面积293.9万亩,比上年增加3.8万亩。其中,粳稻256万亩,比上年增加0.3万亩,占总面积87.1%;籼稻28.5万亩,比去年增加2.6万亩;糯稻9.3万亩,比去年增加0.7万亩。不仅如此,引进的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截至2020年全市应用面积达4万亩,通过侧深施肥技术实现亩节省肥料1.5 kg~2 kg,亩节本增收50~80元[2]。
扬州市着力于高素质农民培训,自2021年3月起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组织开展了3期部级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因地制宜地培训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其能够在农技实际操作中起到主体带头人作用,并提升其经营管理能力等。至2021年6月共计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280余人。不仅如此,扬州市还整合各类有关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与农机农艺融合的教师资源,组建农机“三个课堂”(田头课堂、大棚课堂、库房课堂),该课堂在2021年上半年共举办培训班120余期,培训学员6 000余人次,仅仪征市就有100名相关人员参与培训[3]。在理论课程之外,扬州市还组织学员去各类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观摩学习,并结合产业需求与特点现场跟踪指导,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员粮食种养与机械使用技术,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破解农作物节本增收的瓶颈,提升产品附加值,而粮食生产农机农艺高质量融合发展示范点的建设可以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与各类新型设施,提高作业效率并发挥明显的示范作用与带动作用,真正地做到节本增产增收。扬州市《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2年全市建成50个粮食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而今已经完成了一大半的目标,仅宝应县就已建立9个示范点。并且这些示范点大力发挥其推广职能,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在第九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中,扬州市获得的推广奖数量位列全省地级市第一,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科技竞争力,为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扬州市在《指导意见》中对稻麦机械化种植等各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制定了详细规划,因而整个区域水稻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程度较高,大量使用秸秆还田机插秧技术、机插侧深施肥技术、无人植保飞行器等先进设施与技术,农作物产量迅猛增长,与此同时成本大幅度下降。但在蔬菜机械化方面差异化明显,农机农艺融合效果甚微,在设施叶菜类和茄果类蔬菜撒基肥、灭茬旋耕、深翻、起垄、育苗播种、搬运等主要作业环节使用的各类智能化机具较少,并且对设施蔬菜机械化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认识也不到位。现有种植蔬菜瓜果地区的农户更多还是使用原有设施与技术,如简单大棚种植等,这也就导致扬州市蔬菜种植成本依旧较高但产量却没有明显提升,很多菜农仍然“靠天吃饭”,若风调雨顺则大丰收,反之则血本无归。与此同时,由于农产品具有特殊的同质性,菜农简单种植出来的农产品相差无几,因而价格受其他菜农影响较大,很多时候就会出现成本较高但出售价格却很低的局面。并且农产品产业链较短,基本只停留在初始农产品阶段,菜农很少对其进行加工,因此菜农的收入增长水平受限。
粮食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依托于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管理,但是目前扬州市社会化服务的重点主要在机械耕种与机械收获等,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较低,耕、种、管、收等全机械化一条服务模式缺乏。对于普通小农户、散户而言,很少愿意为全机械化服务支付额外的费用,他们在种植过程中更多是依靠口口相传的经验,全机械化一条服务对于他们来说边际报酬较低。然而,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言,他们又觉得不够,因为这些服务他们组织机构内部完全可以提供,而这些新型主体亟需的是虫情监测、土壤墒情等一条龙服务,但由于技术装备与能力有限,还难以大规模满足[4]。与此同时,一些专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缺少固定的农业机械用具停放的地方,且现有可供停放的车库标准化水平不够,基础设施配套也不健全。扬州市各级政府虽然很重视新型农业机械与最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大量经费以求示范和推广,主要精力也都放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上,但对于如何用好农机、推动农机与农艺融合的问题研究得不是很深,这也就导致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
自2020年扬州市发布《指导意见》以来,虽然已经按照政策中的要求强化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各类传播媒介,同时培训了大量高质量的农民,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机农艺的融合,但其宣传范围与后期培训基本局限于种粮大户等已经具有一定农机农艺知识的专业大户,在基层宣传力度不够,所以很多小农户对这类专业知识不能很快理解并接受,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一知半解。因此,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地区的小农户需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来提高农机使用水平及农机农艺融合程度。但是对于那些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的地区来说,如青山区等地势较高区域,很多人在实施农作物栽培时存在着受传统观念束缚的问题,认为祖辈相传的实践经验才更加适合本地区的农作物栽培,导致这些农业工作者在进行农机农艺融合时很难发挥出农机真正的作用,进而新型农机的开发也会受到阻碍,周而复始后致使各类成本上升,农机农艺发展受阻[5]。
粮食生产属于农业生产中的重点内容,其中农艺是粮食优质高产的基础,而农机更是辅助农艺的关键设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即使是改革开放以后,以种植业为主的精工细作的模式仍然较为普遍,这也就导致即使很多地区农业经济非常发达,但相对应的农机比较单一,扬州市更是如此。在农业最初发展阶段,精细化的农业工作方式更有利于单位产量的提升,因而重点是对农艺改进的关注,所以在农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农艺在农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农艺呈现多样性特征,比如同样是水稻生产,整个扬州市使用的品种就有很多种。因为土壤类型和水稻种苗的差异,而且不同品种在种植时所需种植间隔不同、成熟期不一致等等,很难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与此同时,由于旱粮作物间套作模式等多样化农艺措施,农机研发无法同步适应于农艺发展,经常滞后于农艺,因此农机需求旺盛、实用的农机产品供给不足与农艺多样性发展成为农机农艺融合中的最大短板。
扬州市地域广阔,地形西高东低,因而在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更要结合每个区域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农业活动,以此发挥最大效益。首先,基于扬州市各区域土地的具体情况,对其耕地类型、作物组合种植等开展实地调研,并且对于各区域内现有的耕作制度与农艺标准进行合理调整与明确,尽量做到各经济作物与其他粮食(如蔬菜瓜果)齐步种植发展的良好局面[6]。其次,从扬州市现阶段的农机生产形式看,不同地区的生产习惯仍然有一些差距,因此各地在选择农机产品过程中要尽量结合本地区的生产习惯和农机习惯,遵循区域划分、因地制宜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的功效,以此保障农机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符合本地区的农业生产习惯,促进农业良好发展。最后,要根据当地情况适当改进传统农艺技术,确保选择的农艺技术能够和机械化水平相配套实施[7]。
通过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创新农业机械服务体制机制,对于促进农机农艺高质量融合发展非常有效。扬州市应在《指导意见》中鼓励成立农机社会化服务型组织或企业,引导大型粮食种植和蔬菜瓜果种植标准化生产园区的建设,并积极创建专业的服务团队,提供耕、种、管、收等机械化的优质全套服务[8]。同时,面向广大小农户和形成一定经营规模的专业大户,以解决其薄弱环节为突破,提供差异化服务与功能不同的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设施,并给予技术指导与支撑,以此实现由买农机向买服务转变。比如,江苏泗洪县农机部门开发的“嘀嘀农机”系统,一旦农户有作业需求,便可在系统上发布求助信息,周边专业的农业机械技术人员利用手机来“抢单”,既解决了农户不会操作专业化器械的技术问题,又缓解了专业农机手的就业问题,有效平衡供需双方需求[9]。此外,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也可借此系统的交互,大力宣传如何正确高效使用与保护农机,进一步提升农艺的普适性,保障并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发展。
促进农机农艺快速融合的有效方式是最大限度地提升农民的认识,尤其是基层农民,因而在基层做好农机农艺融合的宣传工作是首要任务,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农机管理部门不仅可以借助农机推广、农机培训等传统形式宣传农机农艺融合的优势,而且可以借助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各种新形式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的宣传。重点要结合扬州市各地区生产实际来推广新机具与新技术,根据每个区域的气候、土壤、作物条件等细微差别合理选择与改良农艺技术,以便真正地做到科学种植与生产[10]。另外,在作业期间,对于一些教育贫困的小农户,可以深入田间进行一对一、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培训。这些小农户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对新机具与新技术接受速度较慢,并且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不愿意改变原有的耕作方式,抗风险能力较弱,因而对于这些小农户需要深入其中,以亲身实践的方式引导其做出改变,这样才能使农机农艺的融合浸入每一寸土地,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真正促进农民节本增收。
农机与农艺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又相互制约,并且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因而在《指导意见》中通过各类政策的要求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关键。首先,扬州市的农机研发企业要密切注意农业需求与市场动态。应鼓励农机研发企业加强与农艺机构的合作,紧跟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共同研发出有利于农机农艺融合的新技术与新机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各区域的农艺发展速度较快,但农机从研发到真正投入使用需要一定周期,因而提高农机农艺匹配度,建立农机与农艺同步机制,配套产出以避免农机的研发跟不上农艺的更新,实现二者的高效协同发展是重中之重[11]。其次,扬州市农艺研发机构在选育新品种、开发新种植技术时,要充分考虑机械化的实际需求,规范农 艺技术,提高农艺标准化与专业化程度,从而使农机适用性大幅提高。并且在引进新的农机时,要充分考虑现行粮食、蔬菜等的农艺要求与标准,农机与农艺要在各个生产环节相匹配。最后,扬州市农机推广站在宣传推广新农机时,既要推出通用型的农机,也要结合各地区农艺的种植特点,适当进行调整,推出因地制宜的农机。研发出新机具、新技术时,需加大传统媒介的宣传推广力度,要第一时间让农民了解,尽量实时地让农户知晓最新技术与装备。此外,也可通过政策或补贴的方式让农民低价买到新农机,解决企业与农户间信息不通的问题。不仅如此,还要积极克服地域性与季节性等关键问题,比如,位于相同地域就种植相同的作物,且采用统一的农艺标准,对农业生产进行创新,进而促进农机农艺高质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