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频小说结尾艺术谈

2023-01-03 13:48郑尧文
文学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孙频

郑尧文

内容摘要:孙频小说的结尾主要以选择式、冲击式、意外式三种类型进行建构,且多贯穿着生死主题。在她笔下,人物结局往往无预示的被抛出,与作者的整体情感形成合力,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命运危机感。孙频将小说结尾作为文本的内视镜,映射出掩匿于字句间,人的——灵肉的撕裂与理想的幻灭。但她从不为悲剧化的结局寻求缝合的可能,而是给“悲歌”留白,保留叙事的情感温度,以悲悯的情怀去接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

关键词:孙频 结尾艺术 生死主题

孙频以她冷峻而深刻的笔调为80后作家赢得了赞誉。无论是欲望的书写、“多余人”的塑造还是鬼魅奇幻的意象设置和灵动巧妙的隐喻手法,都脱离了新时代的消费叙事,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她将浪漫主义美学与现代主义笔法完美熔铸于情感的激荡中,一边抚慰灵魂一边暴露欲望。孙频小说的结尾既是人物命运的抉择,也是人性理想的终结,她笔下的人物大多以死亡来消解内心的原罪,死似乎成为人最好的武器,既可以威胁他人也可以解脱自我。那是在绝望中的求救,在意外中的灭亡,在苦难中的反抗。而选择生的那部分人则永远背负着罪恶的十字架顽劣的扎根于浮躁的社会之中。与此同时,孙频在结尾往往将个人从文本中撤退出来,以冷峻的目光远观现实,在审视苦难的过程中表达出人类生存的终极理念——“虚无”。

一.“生如逆旅”——选择式结尾建构

“结尾,看上去是一种结局,但不是结束和结果,不是终结与了结,好的结尾甚至可以成为一种绝妙的开头”[1]。孙频小说中的选择式结尾主要以两种模式呈现,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负向结尾,即无论人物如何与现实抗争,最终都会走向灭亡。在《我们骑鲸而去》中,孙频将“选择”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刻画了三个社会边缘人在面对不同命运时所抱持的不同态度的:“认命、抗命与顺命”。文中的落魄诗人“我”在孤岛上历经百无聊奈的生活后还是决定返回城市继续“求生”,那是一种即使要卑躬屈膝面对现实压迫,也要“苟活”的本能选择;岛上的常驻民前导演老周,虽然在岛上的生活经验最丰富,但在现实与理想的错位下却选择投入大海,直面死亡。而唯一选择继续留在岛上的人——王文兰,则是介于生死之间超脱了肉体的人,她既不选择在城市中残喘,也不甘丢弃性命,而是坚定的选择将自我流放于小岛上。她独自留在岛上将会面临什么,作者并没有交代,在结尾以“我”的视角与她做最后的告别时,只记得她脸上厚厚的白粉,鲜红的嘴唇,和她那笨拙的却坚持跳舞的身躯。王文兰作为作者留白最多的人物,她的结局将跳出了生死主题,由读者的个人经验来继续阐述。其实无论岛上的三个人如何选择,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成为不同命运样本的失败者,生或死都只是肉体的存在状态而已,他们的灵魂早已在现实的压迫中走向灭亡。

孙频小说中的人物大部分被某种宗教式的信念所驱动,人物的情感变化往往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被隐形建构起来。在她的文本中,显性的情感倾向难以被直接捕捉,人物最终的抉择往往模棱两可,故事的结尾被最大化的留白,给了读者无限解读的可能。她的另一选择式结尾是模糊结尾,作为一种开放式结尾,作者并不交代故事的结局,最终往往是在主人公的迷茫与纠结中戛然而止。《色身》中杨红蓉花费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去追求都市生活,最终还是未能逃脱内心做过“裸臀”模特的罪恶。当她面对着植物人丈夫时,一边极力自责一边又无时无刻不想逃脱,终于在保姆刘亚丽的接盘下,她决定出走,虽然连她自己都不清楚在抛弃丈夫后是否还会归来,但她觉得就算是为自己活了一次也足够,在不断地纠结中她到底能否逃出人生的圈套,最终也不得而知。在《天物墟》中,作者的笔法更加迷幻起来,对情节的交代只作表层铺叙,人物被完全放置在无边的空间与无尽的历史轮回中,文中的主人公“我”在都市的浮沉中倍感生命的虚幻,在父亲死后我终于回到老家——磁窑。虽然在历经四千多年的变迁后,磁窑村已不复往日的繁荣,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蕴藏着不同朝代的“秘密”,许多人都曾来到这里开发,将各种文物作为发财致富的途径赚的盆满钵满,而我却在这人烟稀少的深山里偶遇了一位年过半百的文物保护者——元老师,他是这里唯一不以金钱来衡量文物价值的人,文物就是他的命。在他的邀请下我留下来和他一同整理文物资料,但在整理工作完成后,我却再也找不到他。作者在最后只交代了元老师的离去与我似懂非懂的开悟,至于我最终要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难以界定。除此之外,还值得一说的是《异香》中的模糊结局。在旅途中偶然相遇的卫瑜和张楚和在面临精神上的欲望博弈后,最终被扎根于深山中,体存異香的一家人所征服,这家人将受伤死去的动物做成标本进行保存,甚至连家中男主人去世后也被做成标本永久的尘封,卫瑜与张楚和终在这美好人性的浸染下舍弃了欲望,两人最终也没有突破性的界限而选择坦然分别,结尾卫瑜流泪离去,她带着自己的信仰前行,拒绝让情欲为生活冠名。

为避免作者情感的过分渗入,孙频以一种选择式的结尾将留白转向读者,给予文本多元化解读的可能。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小说中的人物都成为了“个人主义”的殉道者,无论是选择在凡尘中继续沉浮还是选择放弃性命脱离世俗,都是祛魅现实后真实的人生写照,主人公的命运往往都殊途同归——在绝望中妥协,在斗争中消亡。

二.“人间失格”——冲击式结尾建构

在小说叙事中,只有将紧张情绪拖延到最后一刻,才能产生所谓的“余韵”感。如果想让读者获得好的阅读体验,就必须带给他们“真好”或者“糟糕”的强烈感受。强烈的情绪引导会给大众带来强大的震撼力。而这种冲击式的结尾要求作者必须在最后一场戏中了结主角生活中的冲突,这样的才能在矛盾中将冲击感放到最大。孙频小说的结尾往往让人在无意识中感到出乎意料,暴力式的死亡意向给人造成巨大冲击,以此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回味。

这类结尾最突出的代表首推《柳僧》,倪慧在与丈夫离婚后,和母亲一起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到老家去安葬,这一路的旅程中,她回想了二十多年里母亲与父亲的爱恨,失去了父亲后的母亲记忆力已退化,此时的她像小女孩般爱炫耀、爱打扮,但倪慧总是对母亲没有足够的耐心,这次回老家是母亲为满足自我炫耀心理已早早做好准备的,尤其是母亲即将与自己的初恋会面。但回去后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她们被母亲兄弟一家“剥削”钱财,再见初恋时他已是野蛮乡村中的粗野农夫,记忆中的美好早已不复存在。当在她们怀着无奈回家时,却在马路上母亲初恋拦下,最终母女两双双惨死于初恋刀下,人财两空。在前文中孙频似乎没有过多的暗示初恋与主人公之间的密切联系,甚至在结尾前初恋也只有简单的出场,作者在此处毫无预设的让母女俩未能归家,而是与父亲共同葬身在老家,给人一种可怖的阴森感。而这份惨剧的罪魁祸首却是一直被母亲极端美化的初恋,意外冲击的结尾让文中所残存的那点“爱”火也在此完全熄灭,最可惜的是倪慧在死前都未能对母亲说出那句“我爱你”。作为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在最爱的人死前未能表达爱意和在自己死前未能对最爱的人表达爱意,而这两样倪慧都经历了。孙频在结尾将落差感极力拉大,意外感与强烈的冲击感占据了情绪,人物命运在生死的割裂中走向虚无。

在《瞳中人》中,余静雅无论做出任何过分行为都不会激怒丈夫,丈夫似乎成为一个名称而独立存在于她生活之外,而当她发现原来丈夫把她作为前对象的替身赎罪时,丈夫早已自溺于浴缸,死了。《恍如来世》里的数学天才韩唐生本可以拥有美好人生,但在无数阴差阳错中逐渐堕落,最终游荡于酒吧找了妓女做女友。但在结尾,他的女友却和他时常意淫的日本女优一样,从顶楼纵身一跃,永远离他而去。在《丑闻》中,大学老师张月如寄希望于自己和校长有暧昧关系,从而走上新的人生,最终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众多一夜情的对象中之一,在将自我放纵于与酒店老板的爱情中时却始终心怀不安,最终被甩。在结尾她却被文中最不起眼的人物——年轻的水电修理工,给强奸了,但她也出了引诱的力,当然她没有放过水电修理工,在两人交合时她亲手刺死了他。《掮客》中面临裁员的五个友人深感现实惨淡,其中唯一的女性于小敏愤怒于男性朋友们将她抛下独自寻乐,便尾随了四个朋友并发现了他们嫖娼的行径,她为此感到迷茫与无助,在结尾她陷入了疯狂,自己也要加入嫖娼的行列。可以看出,孙频笔下的众生像在现实中大多都选择了妥协,不同于大部分写作中所所出现的主人公醒悟结局,孙频没有将人生预设到所谓的正轨中,这些近乎暴力血腥的死亡悲剧更能点醒现实中真正的沉沦。

三.“以罪之名”——意外式结尾建构

中短篇小说的精妙往往在于,不必借助过多的铺陈背景和脉络,只需截取一个片段、一种情绪,用精准的语言展现微妙的人性,结尾处戛然而止,便可余韵悠长。应当说自欧亨利以来意外式结尾就已经建构起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孙频在小说中将这种意外巧妙穿插在强烈的情感中,意外之外形成了对二元权力话语的消解。可以说,相较于选择式及冲击式的结尾设置,在意外式结尾中孙频不遗余力的把人性的罪恶撕开,死亡气息随之而来,极具警示意味。

《无极之痛》中,储南红与丈夫张群碍于财力不足,长期与刚入社会的小年轻们一起合租,面对着“刚把一天杀掉,新的一天又活过来了”[3]的境况,储南红日日陷入消沉。在她将要被这无所期盼的世界淹没时,丈夫却突然告知公司将要分配员工住房,他们的人生或许能迎来转机。对此储南红重新燃起了生活的激情,但没过几天丈夫又带来了坏消息,此次房屋分配需按能力进行排队,对于他那碌碌无为的丈夫来说这几乎是遥遥无期的。但储南红并不死心,她近乎疯魔的计划着如何勾引丈夫的领导万宇生来拿到分房名额,但在她一而再再而三的暗示下万校长却不为所动,终于她决定直接登门拜访,此刻几乎连她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是为了房子还是为了自己的原始的性冲动,在万宇生和储南红进行了最后一次的深刻交流后,他再难面对自己当权以来所犯下的错误,为求得灵魂的解放,他突然从窗口纵身一跃,自杀了,而此时储南红突然发现窗外楼下有一个身影站在远处,那人正是她的丈夫张群,他们一同注目着万宇生的死亡。万校长的突然自杀作为文章的收束往往让人在惊异之外深感恐惧,在此权利的拥有者最终被权力所杀,而权力控制下的普通人在此却成为了死亡的助推者。当然文中的人物都有暗藏于内心的原罪,不同的罪恶碰撞在一起时必然会导致死亡,虽然在通常情节中往往是弱者作为牺牲者来承担利益冲突下的罪恶与惩罚,当储南红与万宇生同时处于这场利益博弈时,似乎储南红从窗口跳下去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她是没有权利只能仍人宰割的弱者,孙频在此让万宇生走向死亡是有一定考虑的。虽然在已有预设的情感铺垫下,人们往往更容易为弱者感到悲哀,但这份伤痛所带来的记忆只是短暂的,一种陷于无助的短暂麻木。而孙频逆其道而行之让权力的拥有者先崩盘,这一反差在结尾在给人以强烈意外之感,带有对于权力的警示意味,这种对立视角的降罪处理往往使人难以忘怀,现实中难以撼动的权力却在文中被轻易破除,使读者获得难有的快感。当然这份权力不仅是社会上的权力,也暗含着男权对女性的控制与压榨崩盘,万宇生的自杀是孙频在女性视角下对男性权力的完美解构。

与《无极之痛》所不同的是,《无相》中的意外结尾以一种扭曲化的平淡叙事展开。《无相》中的二元对立不单是男权与女权的抗衡,还覆盖着老师对学生这一看似合理的关系建构。文中贫困的女大学生于国琴靠一位退休的老教授廖秋良资助养活,从未缺席的补助金让她感觉自己似乎变成了一只吸血虫,在深深的愧疚中她选择去为老教授打理生活,但当她真的踏出这一步时才发现自己开始陷入了一场理性与罪恶的博弈中,在廖秋良的要求下,她将自己的裸体展示给他看,以满足他对青春胴体的渴慕。她深知这是罪,但为了那份恩情她选择了隐忍,在最后一次去他家时,她竟然主动脱掉衣服将裸体展示给廖秋良看,在难以言喻的羞耻感中她逃走了,再也没有去见过廖秋良。在最后以她突然听闻廖秋良的死讯,故事戛然而止。这突如其来的死亡裹挟着对于罪恶的恐惧给人强烈的冲击,让人还停留在对于廖秋良的变态要求斥责时,突然直面了他的死亡,直到最后作者才揭示,于国琴逃走时正是廖秋良心脏病的发病时,她——成为了廖秋良死亡的帮凶。与《无极之痛》一样,孙频又一次选择用死亡来解构男权话语中心,在男女不平等关系中,似乎只有通过男性的意外死亡才能实现对于女性权益的终极护卫,但在现实生活中受难的往往是女性本身,在一种无法释然的痛苦中孙频通过意外结尾发生转机,为女性寻求反抗的可能。

除此之外,《祛魅》的意外式结尾也值得一说。文中的女主人公李林燕把等待有過一夜情的出国男友作为自己生活与精神的全部,她月月写信寄出,即使外人讥讽她无知也毫不动摇她对爱情的美好幻想。在十多年毫无音讯的等待中她幡然醒悟,自己好像被一个美其名曰为出国才子的负心汉欺骗了,而她却为了这缥缈的感情浪费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在她的灵魂即将走向枯萎之际,却意外收到了自己班男学生的示爱,在灵肉的斗争中她选择了相信她的学生蔡成刚,并和他开始了新的恋爱,在又当妈又当妻的双重身份中,她供他吃供他穿供他读书,日子也还算美满。但在蔡诚刚刚踏入工作那几年她突然发现了端倪,果不其然,这错位的爱情最终还是难结硕果,蔡成刚出轨了一个年轻女孩,并被女孩要挟三十万赔偿。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意外三人准备当面解决,为了保护蔡成刚的幸福,李林燕在这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女孩熟睡时她用斧子毅然的结束了女孩的性命。这一血腥的场面定格了故事的结尾,在恐怖与悲痛的交织中结束了这场畸形的爱,也结束了两个女人的一生。在这场女人的“战争”中,实际的利益获得者却是唯一的男性蔡成刚,他始终被两个女人好好爱着,但他却没有负担起任何一份责任,他如李林燕之前所遇到的男人一样,都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孙频在此发出深刻的警示,在男性以爱为牢的谎言中,女性的一切都是为他们而生最终也将为他们而死,若是女性在爱欲中消解了自我,一味付出所有,那终将成为男性的消费品。

孙频的意外式结尾延续了一贯的死亡主题,主人公往往在“犯罪”与“赎罪”中寻求逃避现实的可能,精神的失落伴随着肉体的消亡使人难以喘息,作者在近乎冰点的情感铺叙中以强烈的死亡气息瓦解了残存的人性。

参考文献

[1]冯骥才.小说的尾巴[J].文学自由谈,1997(04):133-140.

[2]王晓蕾.时代困境下命运之问的三个解[J].中国图书评论,2021(05):83-90.

[3]孙频.无极之痛[M].长江文艺.2014(12):1.

猜你喜欢
孙频
孙频小说《丑闻》的女性叙事
论孙频《去往澳大利亚的水手》的色彩书写
所有事物都可期以永恒
BALCONY
Balcony
近年孙频小说创作的进阶
现代文学传统下的“新女性写作”:以张爱玲与孙频叙事技巧比较为例
苦难与救赎
孙频小说中都市疏离者的精神肖像
孙频称纯文学不被太多人接受是因为它有一个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