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疗法治疗老年帕金森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的效果

2023-01-03 07:20陈宇余灵燕颜筝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33期
关键词:负性条目疗法

陈宇 余灵燕 颜筝

帕金森病(PD)属于老年群体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典型症状为进行性运动迟缓等运动障碍、嗅觉减退、睡眠障碍等非运动障碍。该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及高致残率,我国65岁以上老年群体PD患者发生率约1.7%,且呈现急剧上升阶段[1]。精神障碍属于PD常见合并症,PD患者精神障碍患病率约为38.3%,一旦合并精神障碍不仅会加重PD患者疾病负担,对患者生活质量也会造成极大影响[2-3]。积极防治精神障碍对于改善PD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利培酮为临床常用抗精神疾病药物,可以有效控制PD伴精神障碍(PDPsy)患者的临床症状[4]。但该药物易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等并发症,同时该类型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继而对患者治疗策略及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故临床认为有必要加强患者心理干预管理[5]。心理疗法是一种精神疗法,是在日常交往接触中,通过行为、语言对患者心理活动产生影响[6]。但目前临床尚未对利培酮用药过程中联合心理疗法的效果进行相关报道。基于此,本研究将选择2021年就诊的80例老年PDPsy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应用利培酮联合心理疗法的效果,旨在明确心理疗法应用优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12月在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老年PDPsy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7]《帕金森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PDPsy诊断标准;(2)年龄≥60岁。排除标准:(1)既往有脑部创伤、精神疾病、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疾病史;(2)对利培酮用药过敏或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3)存在认知障碍、智力障碍或其他无法配合心理治疗的疾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60~87岁,平均(70.35±4.69)岁;PD病程8个月~13年,平均(6.32±1.29)年。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0~89岁,平均(70.52±4.47)岁;PD病程9个月~12年,平均(6.17±1.3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利培酮片(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330,规格:1 mg)口服治疗,初始剂量为0.5 mg/次,2次/d,1周内维持或调整为1~2 mg/d,2周内维持或调整为2~4 mg/d,维持该剂量不变或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包括对患者病情进展及临床症状进行密切观察,对膳食及营养进行指导干预,积极开展康复训练,指导患者用药及叮嘱规范用药,用药不良反应监测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疗法,操作如下,(1)心理疏导:入院后病情平稳阶段,实施心理访谈,根据患者病情、配合沟通情况调整沟通时间,避开治疗及休息时间,2次/周,30~60 min/次。与患者构建良好医患关系,理解患者对疾病的困惑及治疗焦虑,了解其对社会、家庭情感需求;引导者对患者积极行为给予肯定,并对其错误认知及担忧进行纠正,让患者充分认识到积极治疗重要性。(2)放松疗法:定期实施放松训练,包括播放轻音乐营造轻松氛围,参加文体运动、放松式冥想疗法,组织患者每天进行散步、健身操等,20~30 min/次,1次/d。播放轻音乐时保持平卧体位,用轻柔语气及想象法促进睡眠。

两组均连续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采用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UPDRS)评估,量表包括精神、行为和情绪维度(4个条目)、日常生活活动(13个条目)及运动检查维度(25个条目),42个条目,每个条目0~4级评分,总分为0~168分,分数越高表明PD症状越严重[8]。(2)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采用PD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简化版本(PDQ-8)评估,量表包括日常生活、精神、社会功能、情绪、沟通、肌肉痛性痉挛运动并发症等8个条目,每个条目均为0~4分,总分0~32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差[9]。(3)负性情绪: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负性情绪,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HAMD 17个条目,≥17分表示存在抑郁症状;HAMA 14个条目,0~4级评分法,>14分表示存在焦虑症状;分数越高表明抑郁焦虑症状越严重[1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UPD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UPDR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UPD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分,(±s)]

表1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0) 76.78±10.33 38.74±4.59*对照组(n=40) 77.11±10.15 42.17±5.69*t值 0.144 2.967 P值 0.886 0.004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PDQ-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DQ-8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PDQ-8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s)]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0) 24.38±2.57 10.25±2.03*对照组(n=40) 24.19±2.64 13.47±2.19*t值 0.326 6.820 P值 0.745 0.001

2.3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

治疗前,两组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D、HAMA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分,(±s)]

表3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HAMD评分HAMA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0) 23.14±5.32 11.25±1.58* 19.53±2.39 10.26±1.38*对照组(n=40) 23.25±5.49 14.67±1.64* 19.47±2.52 13.17±1.44*t值 0.091 9.498 0.109 9.228 P值 0.928 0.001 0.913 0.001

3 讨论

PDPsy病因、发病机制迄今为止尚未完全阐明,临床认为其病因与年龄、环境、遗传有着密切关联性,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参与情绪调节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NE)等有关;此外心理因素对于疾病发生也有一定影响,患者由于社会功能、生活能力下降,家庭及社会因素等影响,易发生情绪异常及抑郁反应[11]。PDPsy属于终身治疗慢性疾病,不仅需要控制运动症状,还需要对其非运动症状进行干预。药物治疗属于PDPsy全程干预管理首选策略,其治疗原则为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能力及生命质量。选择适宜的用药策略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价值,利培酮属于苯丙异恶唑衍生物,其可以结合5-HT受体[12]。在治疗全过程中需要遵循个体化原则,联合护理规范治疗,动态监护用药疗效及不良反应是有必要的[13-14]。随着现代老年医学快速发展,治疗逐渐呈现精准化趋势,老年患者护理逐渐呈现科学性、针对性趋势[15-16]。心理健康及认知困难问题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较为普遍,且对患者预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临床认为有必要加强患者心理干预。

PD患者心理异常特征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认知能力下降等,而实施心理干预可以借助语言、行为及特殊场景对患者心理活动进行影响,有利于唤醒患者积极防治疾病的意识及主动性,配合医护人员调整机体功能活动及用药,确保治疗及康复计划落实,继而降低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抑郁、焦虑症状[17-18]。心理疗法是一种精神疗法,包括心理咨询、放松治疗、信念治疗等策略,医护人员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采用语言或非语言措施对患者进行教育、治疗,起到改善不良心理精神状态,促使患者适应家庭、社会环境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UPDR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UPD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心理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症状。其原因在于心理因素对于疾病发生、用药依从性有着直接影响,继而对症状改善产生间接影响。而实施心理疗法可以通过放松疗法、心理疏导等策略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并降低情绪对疾病的负面影响,提高病情改善程度[18-19]。治疗后,两组PDQ-8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PDQ-8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心理疗法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其原因在于PDPsy属于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长期用药及疾病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有着直接影响。而实施心理疗法可以通过调整患者失衡情绪,以积极乐观态度面对疾病及治疗,更易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后,两组HAMD、HAMA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心理疗法可以改善负性情绪。其原因在于PDPsy患者由于疾病症状、长期用药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极易产生病耻感,且对于治疗策略过高期待等情况,均易导致抑郁、焦虑症状发生。而心理疗法可以疏导患者心理不良情绪,纠正错误认知及行为对情绪的干扰,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同时联合放松疗法心理学策略,激发患者积极能量,应对心理危机,继而全方位改善焦虑、抑郁症状[20]。

综上所述,心理疗法应用于老年PDPsy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负性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负性条目疗法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
不服不行的搜索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