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展图 龙晓玲 王桂兰 谢春华
感染性肠炎是由于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侵犯肠道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肠炎[1]。同时,部分患者由于暴食暴饮或食用带细菌的不洁食物引起,临床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及发烧等[2]。沙门菌是我国感染性肠炎的主要致病菌,夏季为其流行高峰,好发于小儿人群中。Su等[3]研究表明,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肠道菌群及人体组成的复杂微生态系统,与人体的健康及疾病存在紧密的联系。感染性肠炎发病后患儿常伴有不同程度腹泻,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引起有益菌长双歧杆菌数量减少,加剧病情发展。但是当前临床上对于细菌性腹泻的研究更多是在病原菌的分离、耐药性及分子分型等方面,患儿发病后肠道微生物群落变化研究较少[4]。胸腺肽α1属于是一种免疫调节多肽,能激活自然杀伤细胞,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且此药物广泛用于慢性乙型肝炎中,但是在小儿沙门菌感染性肠炎中的应用研究较少[5]。因此,本研究以小儿沙门菌感染性肠炎患者为对象,探讨小儿沙门菌感染性肠炎发病后肠道微生物群落变化及胸腺肽α1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250例小儿沙门菌感染性肠炎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89例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观察组符合文献[6]《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小儿沙门菌感染性肠炎诊断标准,经临床检查确诊;(2)观察组病情稳定,能与患儿家属沟通和交流,且患儿治疗耐受;(3)均无药物过敏史、禁忌证。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原发性疾病、先天性胃肠畸形或气管功能不全;(2)消化不良或其他病原菌引起的急性腹泻;(3)中途放弃诊疗或中转上一级医院。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观察组分为常规组和胸腺肽α1组,各125例。常规组男70例,女55例;年龄1~5岁,平均(2.19±0.63)岁;体重3~25 kg,平均(11.60±0.63)kg;腹泻次数5~9次/d,平均(7.19±1.56)次/d;临床表现:呕吐45例,发热26例,腹泻125例。胸腺肽α1组男72例,女53例;年龄1~5岁,平均(2.31±0.68)岁;体重3.1~24.7 kg,平均(11.63±0.58)kg;腹泻次数5~10次/d,平均(7.21±1.58)次/d;临床表现:呕吐43例,发热27例,腹泻125例。对照组男98例,女91例;年龄1~6岁,平均(2.31±0.66)岁;体重3~23 kg,平均(11.62±0.59)kg。三组性别、年龄、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签署同意书。
1.2.1 肠道微生物菌群检测 对照组入院后检测肠道微生物菌群,常规组和胸腺肽α1组于治疗后检测肠道微生物菌群,采用灭菌的棉签或吸管采集5~10 g患儿粪便,迅速放入无菌采样杯中,并放置在-80 ℃冰箱中,备用。粪便样本经传统的分离方法进行培养,借助无菌棉签蘸取采集的粪便标本,将其接种在亚硒酸盐煌绿增菌液(SBG)中,在36 ℃下连续完成16 h培养。待上述操作完毕后,取增菌液将其接种在沙门菌显色培养基中,过夜培养;挑取平板上的可疑菌落,将其接种在三糖铁琼脂培养基中,对于产气且H2S阳性,则借助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完成细菌的鉴定,采用肠道微生物分析完成肠道微生物群落数分析和统计,比较三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性[7-8]。
1.2.2 治疗 常规组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患儿入院后均常规给予补液、口服补液盐、静脉补液,必要时可采用米汤加盐口服,尽可能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暂停母乳喂养,并常规给予无乳糖饮食,避免饮食其他含乳糖制品,亦避免饮食刺激性食物,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连续治疗1周(1个疗程)。胸腺肽α1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胸腺肽α1治疗。每次取胸腺肽α1(海南双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407)1.6 mg,皮下注射,2次/d,连续注射5 d后,调整药物剂量为1次/d,1.6 mg/次,继续给药2 d,两组均完成1周治疗。
(1)肠道微生物菌群数:比较三组细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纲(γ-变形菌、芽孢杆菌、梭菌、拟杆菌纲、其他纲)、目(肠杆菌目、双歧杆菌目、乳杆菌、梭菌目、拟杆菌目、其他目)、科(肠杆菌科、双歧杆菌科、链球菌科、毛螺菌科、拟杆菌科及其他科)肠道微生物菌群数。(2)免疫指标:比较常规组及胸腺肽α1组免疫指标。常规组及胸腺肽α1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患儿CD3+、CD4+、CD8+、CD4+/CD8+水平[9]。(3)安全性:记录常规组及胸腺肽α1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肝肾异常、皮疹过敏、便秘、关节痛及嗜睡)发生率。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胸腺肽α1组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芽孢杆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链球菌科菌群均低于常规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梭菌纲、拟杆菌纲、其他纲、梭菌目、拟杆菌目、其他目、毛螺菌科、拟杆菌科、其他科菌群均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肠杆菌科、肠杆菌目、γ-变形菌纲、变形菌门菌群均高于对照组,厚壁菌门、梭菌纲、拟杆菌纲、其他纲、拟杆菌门、梭菌目、拟杆菌目、链球菌科、毛螺菌科、拟杆菌科菌群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三组肠道微生物菌群比较[CFU/g,(±s)]
表1 三组肠道微生物菌群比较[CFU/g,(±s)]
组别门变形菌门 厚壁菌门 放线菌门 拟杆菌门常规组(n=125) 0.46±0.12 0.32±0.09 0.23±0.06 0.01±0.00胸腺肽α1组(n=125) 0.13±0.04* 0.54±0.12* 0.24±0.08 0.19±0.04*对照组(n=189) 0.12±0.01* 0.56±0.14* 0.22±0.05 0.11±0.03*F值 5.232 6.672 7.092 5.392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两组治疗前 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 CD3+、CD4+、CD8+、CD4+/CD8+水平均得到改善,胸腺肽α1组CD3+、CD4+、CD4+/CD8+均高于常规组,CD8+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常规组及胸腺肽α1组免疫指标比较(±s)
表2 常规组及胸腺肽α1组免疫指标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常规组治疗组1周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CD3+(%) CD4+(%) CD8+(%) CD4+/CD8+胸腺肽α1组(n=125) 治疗前 49.37±3.02 27.28±3.78 34.39±2.95 0.79±0.13治疗1周后 67.45±3.38*# 41.13±3.46*# 28.63±2.16*# 1.44±0.26*#常规组(n=125) 治疗前 49.14±3.05 26.97±3.73 34.43±3.02 0.78±0.12治疗1周后 60.26±3.11* 34.29±3.81* 32.85±2.59* 1.04±0.24*
常规组及胸腺肽α1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常规组及胸腺肽α1组安全性比较[例(%)]
沙门菌感染性肠炎好发于小儿人群中,是典型的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其感染常与不洁饮食有关,患儿感染后能引起感染性胃肠炎,临床多表现为严重腹泻、呕吐及乏力等不适症状[10]。同时,沙门菌感染性肠炎能引起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异常,多与年龄、周围环境等有关。小儿沙门菌感染性肠炎中将沙门菌进行分离,通过分析肠道微生物群落变化,能反映沙门菌对小儿肠道菌群的影响[11-12]。本研究中,胸腺肽α1组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芽孢杆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链球菌科菌群均低于常规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梭菌纲、拟杆菌纲、其他纲、梭菌目、拟杆菌目、其他目、毛螺菌科、拟杆菌科、其他科菌群均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肠杆菌科、肠杆菌目、γ-变形菌纲、变形菌门菌群均高于对照组,厚壁菌门、梭菌纲、拟杆菌纲、其他纲、拟杆菌门、梭菌目、拟杆菌目、链球菌科、毛螺菌科、拟杆菌科菌群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胸腺肽α1用于小儿沙门菌感染性肠炎中能改善并调节小儿肠道菌群结构。沙门菌的入侵能引起腹泻,患儿感染后肠道生物学屏障受损,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增加临床治疗难度[13]。王英豪等[14]研究表明,寄居在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在能量代谢调控、肠道上皮细胞修复、肠道黏膜免疫激活及宿主行为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常规方法以抗生素治疗为主,且多数患儿能获得良好的效果[15]。对于轻症的急性沙门菌感染性肠炎,使用抗生素后1周内可以痊愈,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氟哌酸、诺氟沙星等[16]。但是,随着临床抗生素种类的增多及药物剂量加大,导致病原菌耐药性问题较为突出。胸腺肽α1是从胸腺组织中分泌的一种具有生理活性的多肽,此药物能刺激外周血液淋巴细胞丝裂原,促进T细胞的成熟和分化,亦可增加T细胞表面淋巴因子受体水平[17]。赵博兰等[18]结果表明,胸腺肽α1能激活CD4细胞,能增强T淋巴细胞水平,有助于调节机体免疫,提高抗病菌能力。本研究中,治疗1周后,胸腺肽α1组和常规组CD3+、CD4+、CD8+、CD4+/CD8+水平均得到改善,胸腺肽α1组CD3+、CD4+、CD4+/CD8+均高于常规组,CD8+低于常规组(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胸腺肽α1辅助治疗能改善小儿沙门菌感染性肠炎患儿免疫水平。小儿沙门菌感染性肠炎患儿免疫功能得到调节和恢复,其体内肾上腺素激素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分泌量能得到调节[19]。王凤霞[20]研究表明,胸腺肽α1有助于阻止特异性免疫细胞凋亡,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从而改善小儿沙门菌感染性肠炎预后。本研究中,常规组及胸腺肽α1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胸腺肽α1辅助治疗小儿沙门菌感染性肠炎安全性较好,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胸腺肽α1能降低小儿沙门菌感染性肠炎患者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等菌群数量,调节菌群群落结构,药物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