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师范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处 秦利忠
教育信息化2.0、“互联网+”教育和人工智能等新形势下,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对目前部分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存在的组织领导、制度、经费、人才、技术和服务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队伍建设、做好平台建设和体系构建,提高生活服务能力的对策。
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文件的出台,“人工智能+教育”“教育信息化2.0”和“智慧校园”等已成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1-4]。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目前各高校在智慧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平台建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方面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5]。认清新形势下智慧校园的现状并分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如何响应国家现代化教育政策,如何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制度、技术和人才等问题,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及校园一体化运行的关键。
部分高校未能有效整合和新建系统应该遵循现有总体规划制定的原则。各部门缺乏协作,基本上都是根据自己的职责开展工作,致使购置的系统往往具有鲜明的业务特征,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部署的建设思路,在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共享与集成等方面缺乏顶层设计,并未能科学地构建以智慧教学、智慧科研和智慧管理为重点的智慧应用体系。
尽管大部分高校先后围绕着智慧校园建设制定了总体方案,并出台了智慧校园建设管理制度,但是仍然有部分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体制不够完善,没有及时出台相关的配套管理制度,或者是相关制度的一致性不足,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找不到制度依据,凭经验办事的情况,办事程序经不起审计和监督检查。同时,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服务归口部门的职责权限不够明确,学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业务流程不够清晰,处理时间也没有明确的限定。导致师生和公众办事时,无法高效、便捷地找到办事部门和办事人,无法明确需要的材料和无法便捷查询办理进度。此外,学校层面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师生的需求及对信息化建设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没能得到很好地反映。
在经费投入方面,对于公立高校,受传统观念限制,学校信息化建设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基本上是通过上级财政经费支持建设,没能有效扩宽智慧校园建设经费来源渠道,导致学校信息化建设及运行经费投入不足[6]。另外,对当前发展形势认识不够充分,未能很好地满足师生需求,未能对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经费比例进行优化。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缺乏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新型人才等问题。由于缺乏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使相关人员在技术创新和管理方面得不到提升,缺乏工作激情,甚至是出现消极对待工作的局面和出现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
教学现代化,智慧校园基础平台建设水平上,部分高校的有线网没能实现“万兆主干、千兆桌面”;无线网也没能覆盖全校公共区域;物联应用系统未能实现与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对接[7,8]。云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服务容量和服务能力不高[9]。科研创新平台,科研服务效率上,科研各项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决策不够科学,缺乏科研管理系统、科研成果产业转化平台。学校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未能有效整合各二层单位大型仪器资源,设备利用率和通用率不高,未能提供人性化支撑和服务。学校管理与服务信息化上,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未能实现共享,数据无法高效被利用。部分学校现有的各项业务服务及应用没能让老师和学生在统一的界面实现校园业务的在线办理,广大师生和公众办事不够便捷。校务精细化治理上,智慧校园信息标准与技术规范体系不够完善,存在融合与共享的障碍;信息门户平台的应用接入公共服务能力不强,未能将分散的应用和内容进行聚合,扩充门户的信息服务[10]。安全防护体系上,未能建立起完善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能力不足。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上,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运行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在线教学平台内容不够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学习社区等没得到有效集成,未能形成交互式和研究式教学与学习。在智慧生活上,部分高校师生未能很好的体验便捷、现代化、全新的生活,传统的“多跑腿”的办事局面依然存在,没能很好的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要求,常出现找不到领导签字,或者是业务人员出差导致办不成事的情况。
整合新建系统应该遵循现有总体规划制定的原则、规范、标准和接口,以保证数据共享、信息资源的准确性、一致性和有效性。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多方面构建智慧校园的应用体系,通过全域数据融合、业务信息标准化实现信息共享。重点建设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信息化工程,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创新。
图1 智慧校园总体框架示意图Fig.1 Overall framework of smart campus
健全领导体制,完善信息化建设制度体系,科学地构建学校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结构。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服务归口部门的职责权限,强化对学校信息资源的主体责任和组织与协调职能,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IT治理实施模式,建立健全跨部门业务的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11]。
单靠上级财政部门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学校应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通过必要的政策,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扩宽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从社会合作、联合立项、课题申报等多方面引入建设资金;另一方面,学校应在认真考虑资源建设、教师培训和设备维修维护等方面的基础上合理分配信息化建设经费,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经费划拨、使用的检查监督,确保划拨到位,使用到位,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制,加强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培训质量。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通过职称晋升、表彰先进和派出学习等方式,减少教育信息化岗位的人才频繁变动。积极引入新型人才,打造一支具有现代信息素养和技能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建设、应用、维护和服务队伍,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育信息化技术要求,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12]。
(1)持续推进校园网校企合作建设。深化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运营商的合作,协同做好校园范围扩建和校内新建楼字场馆的有线、无线网络同步建设及优化,争取早日实现“万兆主干、千兆桌面、覆盖全校”[13];推动学校物联应用,物联应用系统与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对接。扩容数据中心,提升云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服务容量和服务能力,整合公共网络存储系统。
(2)提升和完善科研各项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决策科学性,建设科研管理系统、科研成果产业转化平台。推进和完善学校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有效整合各学院大型仪器资源,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资源共享效益,避免大型仪器的重复购置和浪费。
(3)完善校内各职能部门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并提供移动化访问服务,利用统一数据标准与开发规范,实现数据共享和跨部门协作,加强数据的统计和综合分析功能,提高学校管理和服务能力。升级改造建设标准化考场监控、在线巡课在线督导、直播课堂、专家讲座等各方面服务教学的流媒体视频系统和集控管理中心。通过对学校现有的各项业务服务及应用进行有序整合,建立网上办事服务大厅,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业务调度与数据交互,让老师和学生能在统一的界面实现校园业务的在线办理、进度查询和咨询交流,及时了解相关业务资讯和办理指南,让师生和公众在办事过程中“少跑腿”,为其提供便捷、高效和规范的服务。
(4)建设智慧校园信息标准与技术规范体系,消除融合与共享的障碍;完善各类基础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库,实现数据信息的高效利用。提升信息门户平台的应用接入公共服务能力,提供统一的应用开发接口和运行承载平台,使各个应用开发商可以便捷有效地将应用和数据整合到门户,建设各类智能终端访间的移动版门户平台。建设分布式集群化的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平台,应用大数据实现综合校情数据可视化,发挥数据价值,使大数据实际服务学校的辅助决策。
(5)完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完善学校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技术手段,积极部署云防护、入侵防御和漏洞扫描等安全防范设施与管理系统,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组织体系,配齐网络安全队伍,规定安全实施过程中,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构建混合教学综合支撑环境,建成综合教学门户,集资源统一检索、信息共享互联和个性化定制服务于一体,并与教务系统及数字校园无缝对接,实现网络教学、师生个人空间、移动App访问与PC端同步、课程建设与管理、随堂教学、课堂直播、课程归档、学习分析、数据可视化等综合服务。
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建设包括共享智能仪器管理和分布式移动储存服务等功能的智慧实验室。丰富在线教学平台内容,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学习社区等,建成教师和学生个人网络空间平台,个人空间集成个人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并实现交互式和研究式教学与学习。逐步建立智慧化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体系。完善升级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并扩展新的应用功能,给全校师生更便捷的、更现代化的、全新的生活体验。建设智慧图书馆,将图书馆建筑、图书馆设备、纸质馆藏、数字资源、用户、馆员等各种要素关联起来,实现互联互通[14]。建设校园水电智慧监控系统,建成遍布全校的水电智能终端,自动感应使用状况,控制水电通断等,全面实现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实现能源控制、管理、运维一体化。
新形势下,智慧校园所提供的各项服务更加人性化,学生能够切身实地感受到智慧校园的便捷是高校建设智慧校园的目标。准确发现和分析建设过程中制度、人才、技术和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及时对设计思路作出调整和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真正实现智慧校园的目标,确保高校教学、科研和日常办公等事务的高效进行。
引用
[1]任前丰.网络强国建设与国家文化安全[J].求知,2017(9):12-13.[2]王创.开启教师队伍建设新征程 构建基础教育新生态[J].师道,2019(6):39-43.
[3]曹晓明.“智能+”校园: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学校发展新样态[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4):57-68.
[4]王晓卉,陈莹,孟志宏.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区域政策移植与创新——基于全国15省(市)相关政策文本分析[J].辽宁教育,2020(12):41-47.
[5]罗万丽,王蕊.“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探析[J].数字教育,2018,4(2):33-38.
[6]徐铮宁.基于深度融合视角的高校信息化工作问题与对策探析——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27(2):81-84.
[7]陈力.连云港市“互联网+政务”施行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8.
[8]焦红梅.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的现状及收费模式展望[J].当代经济,2015(19):84-85.
[9]孙阳.基于群智能算法的云数据迁移策略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6.
[10]姚楠.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天津:天津大学, 2009.
[11]黄兰芳.“农远”网络资源库应用现状及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12]陈晓明.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成员必备的基本素养——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信息素养的再认识[J].天津教育,2019(16):4-8.
[13]毕朝国.推进南京财经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几点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10):2499-2501.
[14]邓蓉敬.试论中国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及构建路径[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6(5):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