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春 陶雄军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考察课程是环境设计类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它与项目设计类课程形成了一对互为补充、联系紧密、互相促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作用于理论的知识体系。项目设计类课程是将自己所想要表达的各种设计要素通过头脑复杂的思维过程,最终以二维的设计图纸、虚拟的三维模型或者带有时间维度的视频成果形式展现。由于大部分研究生在学习阶段缺乏实际的设计实践经历以及对空间尺度的实际感知较弱,而通过一定量的实地考察则能有效弥补这些不足,同时提升学生的现场综合感知能力。环境设计类研究生考察课程的对象可以涵盖大型、中型、小型尺度的空间场所,如村落古镇、公园、风景区、园博园、居住区景观、城市广场、寺庙、建筑、雕塑、纪念牌、景观桥等等。
在宏观层面,由于大部分研究生对于图纸二维上的平面尺度和实际现场三维的空间尺度双方的转换较差,加之大部分的设计软件在前期大部分都是与人与实际场景分开且以一定的比例进行的二维或三维绘制空间,研究生并不能直接以实际的视野去感知,同时还存在研究生对人体工程学常用尺寸及实际场景的模型尺寸的不熟悉,导致在实际的总平面图设计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空间感知尺度偏差。研究生通过对现场平面的步行考察对水平距离的感知以及地形高差对设计图纸上的竖向感知,让研究生综合感受宏观的水平和竖向的空间尺度感,提高研究生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将二维图纸与三维现场通过大脑思维与动手能力的空间思维转译和表达转换,让研究生更深刻和直观的在大脑思维中建立较为准确的空间虚拟分析模型。
因此,宏观层面的现场考察和讲解十分重要。如村落古镇、公园、风景区、园博园、居住区景观、城市广场、寺庙等。此类型考察项目在前期规划的时候是以宏观的角度兼顾空间功能的合理性及各类形态组合的美学。首先,在宏观规划层次的功能方面,即便某些古镇或寺庙等建设年代久远而不一定遵循和完全满足当今的规划设计要求和功能使用,但其在满足当时所处时代的功能上是完全符合的。因此,此类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考察意义就显得特别重要。研究生既要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当时所处时代的精神层面的政治背景和文化内涵等因素,同时也要掌握物质层面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及不同群体的功能需求。在熟悉某个考察点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结合当今时代,得出所考察的对象在功能空间上是如何进行与时俱进进行调整的。对于这类具有历史背景的考察对象而言,前期文献资料整理、现场实地考察、考察分析结果是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考察分析结果的总结和提炼则是重中之重,研究生能通过不同时代的政治、历史、社会背景,结合当今社会,总结和归纳出异同,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运用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用。其次,宏观规划层次的形态美学方面,是最值得考察学习并将其传承与发扬的内容。这是由于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古代政治家和城镇营建堪舆大家往往在宏观层次的城镇、村落规划以及中等尺度建筑院落规划的时候,已将我国的儒家文化、风水、封建礼制等充分融合成为了传统营建美学的的集大成者。
而考察当代的园博园、居住区景观、城市广场等类型,则是以当今社会的综合发展情况以当今社会的技术水平为前提进行的社会功能需求规划。在规划形态的审美上,更多的则是以当代代美学特征为出发点,适度融入传统文化和借鉴朴素的风水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应用。
功能分区方面的考察能提升学生在体块和组团方面的空间尺度,便于对设计要求的理解和认识。以居住区景观为例,该类型景观是推陈出新最快的景观类型,这是因为该类型景观受资本利益驱动较大,开发商为了提高自己楼盘的人居环境品质和提升销售速度,对包含硬景和软景所有类型进行了不断自我优化以及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特别是售楼部的景观更是成为了各商家的创意大卖点。通过对居住区景观现场实际的功能分区,能更为直观的感知景观设计理念和快速转译功能分区设计图纸。如大多数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强调的全龄段、智能化社区理念,以及重要的迎宾景观区、儿童活动区、老人活动区、休闲区等。特别是儿童活动区,对于空间布局、尺度感知、氛围营造、形态选择、材质、色彩等方面,往往成为小区户外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
空间形态方面,任何一个考察点的空间形态都会决定该项目的风格特征,因为符号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征,也是最具抽象性的元素代表。符号在三维空间多维的体现和表达,就会形成某种独特的空间形态语言,进而形成系列化的固定的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固化而行成某种具有独特空间形态的风格特征。当然,大多数的空间形态还需与附着于表皮的材料色调及工艺共同形成某种风格体征。通过现场实际考察,学生可以快速的获得对考察对象形成某种特定风格特征的所有要素,包括有形的物质要素和无形的精神要素。
当人们进入古镇、公园、景区等场所考察时,由于人们视野高度的受限,往往多是以人的视觉高度去感知空间尺度、形态、材料、色彩,进而触发人们快速评判感知到的这些综合元素信息所形成的文化风格及氛围。因此,宏观的总体形态的规划往往对于考察者而言身在其中较少能感知,除非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航拍、无人机航拍等手段,或者是利用一些村落的本身的地形高差,到达最佳或最高的观察点进行俯瞰。
微观层次的主要景观节点,是在前期规划设计阶段最为重要的实际的设计内容,而项目建成后到现场实际考察和感受主要景观节点,则是考察和验证前期规划设计的重要手段。因为一个优秀的规划设计,不可能只是图纸上功能的合理和图纸上的美观表达。而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需要具备严谨理性的工科知识储备以及需要丰富创意思维的感性艺术涵养,包括规划、建筑、景观、室内、美学等,同时还要具备优秀的摄影艺术构图的能力。优秀的设计师,应具备能将各类型的设计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并让其重新具备统一性和协调的综合能力。在前期规划阶段,往往是能将宏观与微观随时转换且将场地内的三维空间虚拟到自己的大脑而进行二维图纸的输出。而在进行重要景观节点的思维阶段,设计师既要兼顾宏观功能的合理与宏观形态的美,同时,更多的则是要考虑建成后,人们实际到现场的真实的三维感知。而这个对于预知未来三维的感知,就需要设计师具备较好的绘画美学构图和摄影美学构图的能力。而当研究生进入到重要景观节点进行考察时,要能充分感知设计师的意图,并能解读其设计理念,通过真实的三百六十度全景感知二维平面设计图。当然,建筑及景观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世界上没有哪个建筑或景观能做到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艺术美感。因此,在对考察对象进行考察时,研究生应尽量从最佳角度进行考察,做到步移景异、一步一景、看与被看的深刻感知。从而让研究生更直观和深刻的掌握在以后的规划设计中,什么是主要景观节点或主要建筑视角,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师的前期规划引导,将这些最重要或最美的景观节点及建筑视角呈现给大众。
对于微观层次的主要景观节点或建筑视角而言,设计师在前期的主要景观节点控制和建筑角度的选择,将起到十分重要的规划引导作用。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具备一定美学修养和摄影知识。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在前期规划的时候,已深思熟虑的将现场三维空间通过大脑的虚拟三维构建,提前预构了未来的空间。大众在去到现场的时候,也大部分能体验到其功能以及感知设计师的立意及构图。而对于研究生而言,通过在现场景观及建筑角度讲解,如近景、中景、远景的讲解,让研究生直观感知设计的层次,尤其是在讲解古村落街道、巷道设计的时候,要强调街道层次的丰富性避免过于笔直或者过于简单的街道平面和立面形态。通过近景植物或建筑物局部的遮挡,讲解在实际设计中的框景。通过远景的楼阁等高层建筑倒映在近景水面的画面,讲解如何利用场地周边的天际线结合现有的场地进行借景的营造。同时,摄影中诸多的构图法则,考察场景中要积极引导研究生去发现,而这种现场验证的过程,是研究生获得比书本或课堂讲授更直观和深刻的学习方式。同理,通过这类现场考察实践,研究生在以后的设计中,就会更深刻的感悟场地的空间尺度,如在哪里设置主要节点、什么角度将是提现建筑最美的视角,提前引导和规划游客参观路线,以设计师的视角引导人们如何获得最佳的摄影视角,减少在某些完工项目中出现靠大众破坏某些场地或找到一些危险的地方而寻觅出新的打卡角度和打卡点的尴尬局面。
微观层次的道路交通,以考察对象的主要出入口、外部交通、内部交通、消防通道等为主,可以现场直接感知各种道路流线的二维平面尺度和三维空间的区别与联系。平面图纸上各类道路的尺度,无法从立体空间中获得全方位的感官。如在某一居住区或公园内,不同区域同样为一米宽的游步道,会受两旁有无绿化或构筑物、以及绿化及构筑物的高度、地面铺装材质及色彩等因素对人们的实际进入感知产生不同的影响。但二维图纸上,显示的宽度则完全一样。因此,利用类型学或现场考察实际比较的研究,可让研究生能更为直观的感受空间的尺度和受影响的因素。从实际人员的交通动线,进行不同时段的现场调研,通过数据分析,得出该小区或公园内某些道路人流密集,利用率极高;而某些道路人流稀疏,利用率较低;某些区块甚至出现前期交通规划盲区,导致人流直接踩踏草坪或灌木对原有绿化植被造成破坏。通过现场考察的数据分析反馈给设计部门及管理部门,这也是一种最有效的对前期设计规划进行提前干预和后期维护提升优化的最佳方式。因为在前期的图纸设计过程中,很难绝对准确的分析出准确的使用人群的实际出行行为。比如居住区内住户的交通行为受诸多方面的影响较为复杂,如人群的数量、年龄,道路规划的便捷性、品质感、美感度,周边植物种植的可亲近性还是阻隔性等等。
微观层次的植物考察,先通过实际场地计算出绿地率,掌握各地对于绿地率计算的规则,以便于在以后的设计中满足规划要求。其次,可以实地感知乔木与房屋的高度,并考察冠幅大小。这有利于在以后的设计中,充分了解多大的楼间距空间适合种植哪种冠幅及高度的大型乔木而不遮挡住户采光或者能保证树荫下足够的纳凉及活动空间。同时,通过住宅的高度和各楼栋之间的间距实地考察组团植物因光照的时间而分析各植物实际生长状况,有利于在以后的组团植物设计中改进优化。另外,由于在植物设计前期未能充分模拟光照或者因周边建筑的拆除或新建导致光照变化,会导致在某些角落的植物因采光不足或过多导致植物成活率差。植物除了与固定构筑物具有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特征外,还具有时间维度的变化特征,会存在不同年份不同温差不同季节差异较大的特征。如刚交付的楼盘景观,往往还不能花繁叶茂、林荫小道的居住区园林氛围,此时考察一些重要的开花植物和重要的组团植物的节点设计,将不能很好的反应出设计意图。而在合适的花期、以及乔木成长到一定年份后进行考察,将能使学生在考察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植物层次、花香氛围及空间尺度感。
微观层次的材料考察,材料是项目完成效果最直观的呈现和最终的表达。由于学生对材料市场的调研不足,以及对施工工艺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大部分研究生在实际的项目设计过程中忽略了真实材料肌理的表现以及对工艺的研究,导致大多数设计方案仅流于形式而无法实施的局面。常用的建筑及景观材料有石材、砖材、金属、木材、玻璃、水泥、各类漆、沥青等。设计合理的石材地面材质在经历过几年的使用后,材质几乎能保持较好的耐久性,即便是某些局部的材质进行过更换,但并不影响整体质感的体现。这主要归功于其材质选择上,如地面材质使用率较高的区域以耐用的花岗岩石材为主,色彩多选用灰色调,以利于对比衬托和强调周边建筑色彩、绿色植物或开花植物。灰色是一种最好的调和色,能与任何色彩均能协调性的搭配。石材的规格应采用20、200mm或30、300mm的倍数等形式),以减少材料的损耗达到控制成本最佳状态。
通过从宏观至微观层面的考察,使学生能更直观的感知二维设计图纸与三维现场实景的转换,提高其在设计过程中将二维图纸与三维现场通过大脑思维协作的空间思维转译能力,让研究生更深刻和直观的在大脑思维中建立较为准确的空间虚拟分析模型。同时,让学生从考察对象中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刻感知优劣的对比。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以后的设计成果的表达降低出错率,全方位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及设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