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德光,邓海峰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贵州 贵阳 551400)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明确提出要“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1]。课堂教学改革是“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机械制造工艺”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衔接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职业性的特点,一直以来其课堂教学备受关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完成企业工作岗位任务能力(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具有符合企业需求、提高职业教育效率和效益等优势[2]。因此,基于能力本位进行“机械制造工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机械制造工艺”课程实践性强、知识点丰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知识点、灵活运用技能点。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真实工作环境、掌握岗位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就业时在较短时间内胜任工作岗位。随着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升级,职业院校学生来源途径逐渐多样化,现有“机械制造工艺”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满足需求。
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的变化,学生基础较差,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主战场”[3],但课堂教学边缘化,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一方面,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对知识点、技能点的理解存在局限,其学习主动性较强,学习成效却不佳,这部分学生比较有好奇心、动手能力较强。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容易开小差,难以进入学习状态,对电子产品依赖性较强。因此,激发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改变课堂边缘化的现象是当前的重要工作,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课堂才有生命力。
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参考书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机械制造工艺”课程使用的教材是传统教材,其装订形式、内容选择、结构组织等都是参照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编写的。一方面,教材学科体系浓厚,编写理论性偏强,近年出版的教材虽然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改进,但仍存在过于追求知识的完整性、连贯性,追求对概念、原理的详细描述等问题。另一方面,所使用的教材内容陈旧,缺乏企业人员参与,未及时纳入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关注较少,教材偏重于教师使用,不适合学生学习参考。
坚持以“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课堂教学改革应灵活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块化教学[4]。课程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5]。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对“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认识不够,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了解不够。一方面,认为“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理论性强,习惯于对概念、原理的深度剖析,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学生动手环节的设计,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对“做中学,学中做”“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够,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判断,精于深入剖析,却拙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只有厘清每个系统元素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机械制造工艺”课堂教学改革需满足企业专业岗位(群)需求,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根据课程标准和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机械制造工艺”课程培养的是能够独立编制轴类、盘类、箱体类零件工艺卡片,能独立操作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等机床,并且具有产品质量意识、精益求精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纪律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素养的人才。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方面存在短板,但善于形象思维、实际动手能力较强。教师在授课前,应采取问卷、交谈等形式深度分析学情,了解班级生源结构情况,了解学生的需求;应该在课堂教学设计、任务安排方面进行创新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落脚点。从学习者的角度看,大多数学习者具有积极参与学习的心理准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因各种原因对参与课堂教学不感兴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学习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以课堂教学为基点,帮助学生意识到课堂是自己的课堂,而不仅仅是教师的课堂。
基于“机械制造工艺”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实需求,可从明确学习目标、重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设计三方面探索“机械制造工艺”课堂教学新模式。
学习目标要完整、系统、具体,学习者才能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6]。课程标准是制定“机械制造工艺”学习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教学的参考书。一是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师应理清课程标准所对应的专业岗位(群),明白学习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通过课程学习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清楚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开展。二是要仔细研读教材。教材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教师要仔细研读现有的教材,搞清楚所选择的教材内容能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中的知识点、技能点对应到教材中的内容是什么。三是要把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起来。对知识点、技能点进行学习目标描述,学习目标结构要完整,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个维度[7]。知识目标是指课程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掌握的程度,用理解、熟知、分析、归纳、评价等进行描述,如熟知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生产纲领。能力目标用“动词+条件(环境)+工具+名词”的方式描述,如具备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手动输入程序的方式在数控车床上加工零件的能力。素质目标用坚持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在任务中体现产品质量意识等来描述,如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目前,教材内容的局限,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依据课程标准重构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技能点。一是按照课程标准梳理“机械制造工艺”课程对应的职业能力,形成职业能力清单,重构培养目标对应的知识点、技能点,以能力为最小构成单元进行模块化设计,这些最小单元之间互相独立,组织在一起又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8]。例如,在“机械制造工艺”项目一“轴类零件的加工”中,以能力为最小结构单元划分为“能独立正确装夹圆柱形毛坯件”和“能独立正确装夹外圆车刀”两个模块,二者互相独立,结合起来却具有完整性、系统性。二是重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根据职业院校学生最近发展特点和教学规律,按照从易到难、基于工作过程等逻辑组织排列教学内容。“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按照从易到难划分为四个项目,分别是“轴类零件的加工”“盘类零件的加工”“套类零件的加工”和“箱体类零件的加工”。
教学设计要体现工作过程,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设计环节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理论基础,把每个任务按照典型工作过程分为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工作计划、进行决策、工作实施、评价反馈六个步骤。明确任务应按照学习目标明确告诉学生学习任务是什么、做什么,每个学习任务要清晰、具体,且必须根据学习目标确定每个学习任务,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必须一致。有学者指出引导问题对学生完成任务能发挥引导和启发的作用[9],以引导问题的形式完成获取信息、工作计划、进行决策、工作实施四个步骤。获取信息以引导问题的形式设计,旨在掌握完成任务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工作计划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完成任务的知识和技能后,对需要完成的任务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提出的计划方案至少为三种,太少达不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太多对学生来说则太困难。进行决策是指学生在提出的至少三种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并按照步骤和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评价反馈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评价标准要以学习目标为依据,要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率。完成评价后,应对本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包括知识技能总结、学习方法总结反思、态度反思等。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转变。在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课程标准来源于专业岗位(群)调研,是职业能力经过教学化处理的结果,是确定学习目标的关键。因此,在“机械制造工艺”教学准备阶段,首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确保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完整,三者缺一不可。其次要重点思考素质目标,素质目标要坚持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崇尚技能、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开展每个教学环节,特别要以评价反馈环节为引擎,带动获取信息、工作计划、进行决策、工作实施的顺利开展。在“机械制造工艺”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评价反馈环节驱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评价反馈以成果为导向,让学生每次都能及时看到成果,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资源包含教科书、参考书、教学设备与教学媒体等,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依据,更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推进,应灵活运用雨课堂、短视频等现代化教学途径[10],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一是合理运用AR、VR 技术教授学习过程中难以表述、结构复杂的知识点、技能点,用虚拟仿真软件模拟真实的车间实际操作环境和过程。二是合理利用大数据和智慧网络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解决教学过程受时空限制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同时线上课程还能监测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效果和参与程度,有利于教师线下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
课堂教学改革是“三教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落脚点。能力本位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它的工作任务分析是确定课程培养目标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培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