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云
(广西贵港市平天山林场,广西 贵港 537100)
在绿色中国发展背景下,如何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延伸商品林资源产业链、提高林地产出率,成为林业发展部门必须面临并解决的问题,从这一层面来讲,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可以促进林业发展战略转移,优化生态体系布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攻克并破解生态建设难题,最终增进工程建设质量。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从本质上讲就是指利用生态控制原理、林学建造、生态学、工程学等多种科目,结合相应生态工程技术,合理利用、保护、修复、改善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的措施。具体工程内容包括:
1.1 通过环境改良,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1.2 通过生物群落建造工程,提升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改善荒漠化和土壤退化问题。
1.3 通过相关制度建设和人为措施,利用林业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全球环境问题,提升造林面积,加大对天然林和公益林的保护。
1.4 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改善林区内树种比例失调、树种结构单一、林业资源稳定性差、保护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等问题。
如今,我国已经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六大重点建设项目”。分别是:
1.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程建设范围:东北地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
1.2 退耕还林工程(工程主要覆盖:部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所有省市)。
1.3 三北防护林建设(着力打造东北、华北、西北平原绿化工程,同时做好珠江防护林二期工程)。
1.4 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内蒙古、京津冀地区、山西)。
1.5 速丰生产用材林建设(建设范围主要集中在400mm 等降水量线以东地区)。
1.6 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地区以及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湿地)。通过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着力培育和建设森林资源,提升森林覆盖面积,加快林业发展,已经取得重大成就,林业生态工程布局步入发展新阶段,实现生态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2.1 经济层面
从经济层面来讲,加快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可以创新开发生物资源,通过现代化林业建设,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产品开发、绿色旅游等工作相结合,提升森林资源发展潜力,在恢复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保护森林资源的生产力。并且在发展建设中,相关部门赋予林业首要地位,突出重点抓生态,如今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加快林业生态发展,可以有效抑制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将“富林”和“富农”相结合,将“治穷”与“治林”相结合,改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最终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我国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措施。
2.2 社会层面
从社会层面来讲,加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可以改善森林资源发展环境,是民生工程的有力保障。此工程也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资源生产率,通过仿生学技术设计,丰富工业、林业生产材料,在推动生态系统服务建设的同时,可以恢复林地生产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质要求。其次,生态经济正在带来新的环境革命,森林资源当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生产潜力,可以维护生态平衡,突破增长极限,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生态功能,提高其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抑制生物圈的退化,平衡生产、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构建良性循环整体,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以上生态工程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中,我们可以得知,此类项目建设已经成为历史赋予的重任,无论是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还是沿海防护林建设等重点工程,无一不向我们展示着生态工程的重要性,并且以上系列工程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根据笔者多年工作和研究经验,发现如今我国部分地区在林业生态建设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工程规划问题。在生态工程建设中,部分地区存在短视行为,相关部门为了获取短期收益,难以平衡生产、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存在过度砍伐、盲目造林等短视行为,只有工程总体目标,不能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因此在落实到具体工程建设项目时,造林数量和质量不高,建设成果不够显著。
3.2 生态工程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盲目种植、造林技术缺乏等方面,部分地区退耕面积过大,造林速度跟不上,补植任务过大,并且造林周期偏长,容易栽种品种混杂的植株,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3.3 工程监管问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主要由相关林业部门制定,由市政部门安排施工,但是在具体施工建设中,缺乏独立的生态工程监理队伍,造林管理水平低下,工程建设质量不高,工作部署难以切实落实到位,在特殊时期还会出现资金不够,难以实现专款专用等现象,使得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发展陷入困境。
4.1 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科学选择造林树种
为了提升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质量,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尽量选择与造林地相适应的品种,通过测土配方技术提升树种与地块的匹配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1 选树适地技术,工程建设人员必须首要考虑林地立地条件,尤其应该详细分析极端限制因素,针对树种的天然分布进行深入研究,综合运用生态学、生物学、生理学技术,改善造林地生态环境,提升树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从而提升造林成功率,在必要时可以营造混交林,在提升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
4.1.2 选地适树技术,合理考虑造林地的立地环境,如果造林地的地下水位较低,必须选择抗旱树种,如果在向阳背风坡地段,应该选择阳性树种,同时也可以塑造天然屏障,抵挡冬季寒风。
4.1.3 改地适树技术,工程建设者通过测土配方技术,采用人为手段,栽种特定树种,比如利用“客引土壤”,或者通过施肥来改变土壤的PH 值,提升土壤排水性和透气性,但是该种方法更加适合小规模生态工程建设。
4.1.4 以生态功能为基础,选择合适树种,比如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或者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地区,应该选择根蘖性强的树种,此类树种根系发达,笼络土壤的能力更强,比如无火炬、刺槐、马尾松等;对于土壤板结的地区,可以种植栎木、紫穗槐、香樟、无患子等,此类树种能够在地面形成良好的落叶保护层,有效抑制水土流失,并且落叶分解能力较强,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品质。
4.1.5 搭配方面,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可以根据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合理搭配灌木林和草本植物,做好生态工程造林水肥管理和除草松土工作,提升造林质量和成活率。
4.2 促进生态服务工程标准化,建设精品工程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笔者认为,各级施工人员、组织领导、干部职工应该实时精准化作业,以工匠精神施工,不能仅仅注重造林成活率,实施高标准施工,还应该注重面积核实率,促进生态服务工程标准化,立足百年大计目标,建设精品工程。笔者以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为例,该林场以开创生态建设新局面为工作总任务,集中力量,重点打造,依托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切实提高林地生产力,以因地制宜为经营宗旨,提升森林综合效益,创新造林新模式,兼顾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大方面,并且结合林场特点,建树高质量人工林,最终营造可持续性森林生态系统,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具体工作策略如下:
4.2.1 按照森林演替理论,坚持科学规划。在生态服务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技术人员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的客观规律,遵循森林资源演进方向,开展精品工程建设。按照“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草原—低等级森林群落—高等级森林群”演替阶段,进行科学造林。
4.2.2 在树种配置方面,遵循观果相搭原则、易燃耐火树种混交原则、针阔叶混交原则,增强林业发展后劲,着重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林业产品附加值。
4.2.3 树立生态工程建设典型模式。用推土机平整土地,铺设滴灌设施9000 余米,留足产业发展端口,开设了10 条作业道路(四横六纵),科学设定株行距(3m× 8m),将金叶榆与山桃混交,提升植被观赏性,比如春季山桃开花时,可先观花,金叶榆展叶时,山桃花落,可观叶,创新造林新模式,最终建设精品工程。
4.3 严控质量监理工序,优化“飞防”作业设计
在当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监理工作具有一定困境,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笔者认为应该严控质量监理工序,确定监理重点,在保证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基础上,加大施工合同与建设验收,以验收规范和标准为依据,确保工程质量满足施工要求,最终提升苗木抽检合格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3.1 检查各级管理人员及专业操作人员持证情况,检查承包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检验承包单位现场测量小班界线准确性,审查承包单位对关键工序的保证措施,检查有机肥料质量和用土质量,对于已经发现的问题及时要求承包单位予以纠正,并及时签发“监理通知”送至施工单位。
4.3.2 建立工程质量监理工序表,在施工准备工作、苗木选购工作、整地种植工作、森林资源养护工作等环节,明确质量管控要点,做好相应监理措施,在准备环节,施工人员和组织工作者应该按照施工图进行现场核对,在苗木选购过程中,应该检查苗木的三证一签,落实假植措施,确保根系保湿,做好现场放线,检查施肥技术图纸设计、整地方式、苗木栽植是否与设计相符,检查苗木养护情况,并且按照原本设计密度,进行适当补值并跟踪检查。
4.3.3 优化飞机施药防治措施。在“飞防”作业设计过程中,为了确保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必须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从飞行设计作业区域确定、药剂选择、起降场选择、作业区确定、机型选择、配药设备选择等多种方面,提升工程监理和验收效果,在这一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可以进行现场抽查,对于验收不过关的环节,予以及时纠正,以此确保生态工程建设质量。
4.4 加强新成林资源验收,做好生态工程质量评价
要想提升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相关部门和管理工作者还应该加强对新成林资源的验收,通过该种方式检验天然林更新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林冠下造林、采伐迹地更新造林、清收还林等工作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促进森林资源健康增长,着力打造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建设,利用“3S”技术,通过林地变更图、高清卫星图进行现地检查验收,利用覆盖全局的监测矢量图,对该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一般营林改造工程、速生丰产林建设等面积进行监测,也包括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项目、飞播造林技术、营林绿化项目等,验收内容主要包括新成林蓄积情况、资源保存面积情况、各项测树因子调查、年度和林分年龄调查、管护情况、封山育林实绩、种植密度、林政管理、村屯绿化情况、良种使用情况、重点工程资金使用情况等工作。为森林资源生态工程管理工作提供关键性数据,确保林地清收定点成图,严格验收标准,细化质量评价办法,加大新成林资源验收成果展示,提升对验收人员的培训力度,抓好岗前培训和上岗考核,对造林达到成林年限的地块,逐一核查验收,利用“3S”技术,对未达到成林验收标准的地块,各单位及时查找原因,充分认识新成林验收工作的严肃性,认真核查每一个因子,力争于来年春季全部补植到位,做好生态工程质量评价,防止火灾、病虫害等现象的再次发生,通过以上措施,避免造林面积不准、地块重叠等问题,巩固清收还林成果,增强森林的生态功能,检查工程建设地区是否有复耕、违规间作现象发生,根据新成林资源验收结果,细化验收办法,指导森林资源病虫害防治、幼林抚育、及时补植等工作。其次,对林区内部分珍稀物种的适应性、森林资源的抗病性、面积适宜性、生境状况的脆弱性、物种的典型性等情况进行分析,做好生态工程质量评价,建立一个科学的工程建设机制,加强对树林的巡查工作,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林业生产和建设。
综上所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在推动生态系统服务质量的同时,可以恢复林地生产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今后工作中,建设者应该做好生态工程质量评价,以验收规范和标准为依据,确保工程质量满足施工要求,促进生态服务工程标准化,立足百年大计目标,建设精品工程,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最终平衡生产、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构建良性循环整体,提升造林质量和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