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玲 天津市北辰医院肿瘤科 (天津 300100)
内容提要: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主要指的是应用导管自受试者的外周手臂开展静脉穿刺给药操作,令导管能够直接抵达临近心脏大静脉置管方案。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PICC治疗之前非常容易出现多类并发症,引发患者的静脉通路创立受阻。PICC为一种经静脉穿刺的给药手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化疗药物和静脉输液药品对于患者血管损伤度,但临床中,在对患者应用PICC置管过程中,也会出现并发症。文章结合实际情况,对恶性肿瘤患者出现PICC并发症影响因素加以研究,旨意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文献。
所谓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主要指的是应用导管自受试者的外周手臂开展静脉穿刺给药操作,令导管能够直接抵达临近心脏大静脉置管方案。恶性肿瘤患者的病程时间比较长,患者们需长时间接受静脉输液以及化疗[1]。对于晚期癌症患者,实施PICC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化疗药物和静脉输液药品对于患者血管损伤度。但不容忽视的是,临床中,在对患者应用PICC置管过程中,经常性会出现并发症,这一情况的存在会增加患者的身体上的痛苦以及心理上的负担。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全面分析恶性肿瘤患者PICC并发症影响因素,现综述如下。
肿瘤细胞能够活化人体凝血因子V,导致患者的血液黏稠度上升,癌症自身成为引发患者出现血栓的潜在性因素。另外,癌细胞还会侵袭人体的血管,也会通过分泌血管穿透性因子的方式令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因受到以上两类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形成静脉血栓。因恶性肿瘤患者往往需要接受放疗或化疗,引发患者血细胞数量降低,导致患者处于免疫妥协不良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静脉炎以及相关性血流感染疾病出现。结合患者所应用的药物具体性质,如具有刺激性的药物、发疱剂等,容易增加患者导管受损率。如果药物分子颗粒直径过大,非常容易形成沉淀物,令患者出现诸如导管堵塞等相关并发症。
针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PICC穿刺处理,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手臂静脉和化疗药物直接性接触。人体的大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快,能够在短时间内稀释化疗药品,可预防药物针对患者血管产生直接刺激,有助于对患者的上肢静脉的保护[2]。现如今,PICC置管已经被全面应用于临床之中,这种穿刺方式操作简单、置管成功率比较高,安全性也比较高。在对患者开展穿刺过程中,可以择取患者肘窝位置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以及头静脉中的一条,患者也可选择住院或者居家护理。
肿瘤患者在接受PICC置管过程中可能出现并发症。此类情况的出现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疾病治疗造成严重干扰。因此,做好PICC导管维护工作意义重大。患者在接受PICC置管之后首个24h,一定要换药。当之后患者伤口痊愈,不存在过敏以及感染、渗血情况时,每相隔1周为患者更换药物1次。倘若患者的伤口敷料松动以及潮湿,要马上更换。假若患者的穿刺位置存在皮疹、红肿、渗出以及过敏等不良情况时,应当适当缩减敷料时长,与此同时也要积极观察患者局部变化详情。每次在对患者更换新的敷料过程中,一定要落实无菌操作原则。在实施贴膜操作时,应自下向上撕取。同时也要注意固定好导管,避免脱管。更换新的导管之后,妥善记录日期。儿童在洗澡时,要事先应用保鲜膜对于穿刺位置加以包裹。在其洗澡完毕之后,应当及时更换新的敷料。在对患者应用PICC输液之前,有必要使用碘伏棉签,对于肝素帽进行擦拭,时间为30s[3]。在开展静脉治疗之前之后,应当使用>10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对管腔实施冲洗。在应用完毕营养液以及血制品等高浓度性质的液体之后,使用20mL的生理盐水开展脉冲冲管操作。倘若输液速度比较缓慢/时间过长,要使用生理盐水实施冲管,目的在于预防堵管。
静脉炎为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完毕PICC置管之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种类。该疾病的发生率大约为15.00%~30.00%[4]。临床中,结合静脉炎患者具体病因,将其分为血栓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以及机械性静脉炎几类。当患者出现静脉炎之后,需要使用双氯芬酸钠乳膏或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涂抹在患处位置。完成上述操作之后,使用浓度为50%硫酸镁溶液以及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湿敷。另外也可以对患者使用水体胶敷料以及如意黄金散外敷。有文献表明,针对出现PICC置管之后发生静脉炎的恶性肿瘤患者开展红外线照射治疗也能够取得不俗效果[5]。
这种情况主要指的是患者在接受完毕PICC置管之后渗出的液体或者血液会沿着导管位置自穿刺点渗出。相关报道证实,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完毕穿刺置管操作之后24h之内发生渗液以及渗血的概率高达80.00%。穿刺位置渗血一般发生在PICC置管穿刺之后12~24h[6]。这种情况的发生和患者自身疾病原因、局部感染、凝血功能异常、营养情况不良、患者接受健康宣教力度、护理人员穿刺以及维护技术不过关存在相关性。
PICC导管移位为难以避免的并发症种类之一。相关文献证实,导管异位的发生概率可达到34.21%[7,8]。导管移位包含留置导管期间继发性移位以及置管过程中原发现移位。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患者的血管变异、体位不佳、胸腔占位以及头静脉穿刺存在相关性。在发生导管移位之后,工作人员要及时对导管加以调整后拍片确认,做好处理工作。
PICC置管之后发生导管阻塞的临床表现主要包含回血缓慢、无法抽回血、输注困难、封管困难等。护理人员可以发现患者的导管内部存在血凝块以及沉淀物,且输出泵也会表现出持续性高压报警的情况。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出现导管阻塞的概率大约为2.7%[9]。为了降低PICC导管阻塞发生概率,工作人员应当利用有效方式完成冲管以及封管工作。另外也要注意定期对患者开展复查胸片操作。在配置药物过程中注意好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动态性评价患者的导管功能。尽量降低有可能引发患者胸腔内压力增加的不必要活动。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临床表现包含晚期癌症患者自觉置管侧上肢以及肩颈部疼痛肿胀。对患者的患者加以检查,可发现其具体表现为凹陷性水肿、皮肤表面温度上升[10]。另外患肢也可出现浅静脉扩张以及先露的情况。患者的基础臂围会增加2cm以上,有的患者也可能并不会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即无症状血栓。针对静脉血栓形成,当前比较有效的方式主要为经超声检查,这种检查方法有着便捷、安全以及无创等特征,检查费用比较低,其为一类比较理想的诊断方式。
导管受损具体表现为:在给患者给药时,液体从穿刺点位置回落、导管断裂以及导管外露部分发生漏液。这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大约为0.67%~3.51%[11]。倘若没有在第一时间对患者开展行之有效的处理,极有可能威胁其生命安全。为了降低导管受损发生概率,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操作过程之中,应当防止穿刺鞘反复应用损伤导管。利用有效方式合理处理导管,且在操作过程之中也要注意导丝会划伤导管。利用科学办法安装连接器,并对导管加以固定。以免导管发生卷曲、弯折的情况,避免对患者进行高压注射。
皮肤过敏的具体临床表现为穿刺点位置和周围皮肤发红、丘疹。有的患者会表现出瘙痒强烈的情况。如果病情严重,还会出现渗液以及水疱。当患者大量出汗时,工作人员应当适当增加对患者的用药频次。如果患者对于敷料过敏,要选择合适的敷料[12]。建议易出汗者以及过敏体质者选择水胶体敷料。如果患者使用以上敷料仍旧无法缓解病情,护理人员可以应用无菌纱布对患者的穿刺点加以覆盖。利用有效方法全面加大患者过敏部位皮肤透气程度。
相关文献证实:PICC置管内腔数目和感染性并发症以及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存在很大关联性。有报道表明[13],对于晚期癌症患者,应用单腔PICC导管能够在原有基础上降低其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CRBSI的概率。另有文献指出[14],患者体内导管管腔数目和感染疾病发生概率成正比,双腔导管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可达到37.3%,而单腔导管感染率则为8.3%。在以往,临床所使用的PICC导管材料主要为硅胶。相较于聚四氟乙烯或者聚氨酯导管来讲,对患者应用聚氯乙烯或者聚乙烯导管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明显更高。当前,临床所使用的PICC导管材质为聚氨酯,这种材质的导管有着顺应性强、耐高压、回塑性高、不宜弯折、大腔薄壁以及不易吸附药物等优点。
患者自身情况为导致其出现PICC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有一项研究表明[15],年龄>65岁为发生PICC置管导管阻塞的高危因素。另有学者开展了一项超过5万导管日前瞻性研究中指出[16]:BMI指数>25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出现PICC并发症状高危因素。在此同时,如果接受PICC化疗患者年龄>60岁、白细胞数量在1.4×109/L,同时合并糖尿病以及原发性高血压疾病,其出现静脉血栓的概率较高。液体药物内葡萄糖含量水平在10%以上,曾经使用过发疱剂药物以及使用抗生素,会导致患者出现静脉炎风险加大。倘若患者同时存在腹内穿孔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其出现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概率比较高。当对患者置入PICC导管之后,如果患者方未能够按照既定计划固定开展导管维护工作,为进一步加大患者发生导管感染以及堵管地风险概率[15]。
相较于在患者左侧手臂置入PICC导管而言,于患者的右侧手臂置入PICC导管能够将相关并发症发生概率降低40.00%左右。另有文献指出[17],对受试者实施超声引导置管,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概率,同时也可降低导管意外发生率。INS协会建议最佳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应当在患者的右心房上臂以及上腔静脉交接点处。有一项研究表明,针对需要接受PICC置管的晚期癌症患者来讲,对其实施心电定位法用以确定导管尖端部位准确率能够达到95.80%[18]。这种技术拥有着可减少患者置管后导管移位、降低辐射、实时定位以及可经由护理人员单独操作中的优势。这项技术的应用除却能够方便相关护理工作正常进行之外,也可以让患者获益。当前有文献指出,实施标准PICC培训以及管理工作,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全面提升导管刺入成功概率,利用这种办法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概率[19]。而如果指派临床经验不足的护士开展PICC导管维护以及置入,很有可能加大患者所使用的导管内细菌定值以及CRBSI发生风险、送管困难以及反复性穿刺会导致患者的皮下组织以及血管内壁受损。由于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细菌侵入率增加,造成感染[20]。通过对工作人员开展定期标准化培训和技术考核,能够令护理人员依照最新要求对患者开展PICC置管与维护,就此降低导管有关并发症发生概率。
总而言之,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PICC置管过程之中,很有可能出现系列性并发症。对于这种情况,工作人员要利用有效方式全面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概率,在根本上提升恶性肿瘤患者静脉治疗的效果和安全度。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之中,医院方面应当创建将预防为主的综合化管理模式,以全面提升晚期癌症患者静脉治疗安全程度,提升患者的舒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