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学
(云南省临沧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双江管护分局,云南 双江 677300)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加快完善自然保护区体制建设,对切实保护好区域中现存有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的大型自然保护区。近年来,保护区在持续推进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物种生存环境,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的管护工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工作中一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1 地理位置
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99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位于临沧市临翔区、云县、凤庆、双江、耿马五县(区)境内,涉及 33个乡(镇)643个行政村,总面积89504hm2,其中:国有82886.8hm2,集体6617.2hm2。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东部及东南部与普洱市相邻,北部与大理白族自治州接壤,西北部靠保山市,南部与缅甸相望。地理坐标处于东经99°40′34″~100°22′01″,北纬23°17′52″~24°57′28″之间,保护区由8个片区组成,分布情况如下:凤庆万明山-云县大宗山片,面积1659hm2;凤庆五道河片,面积8537hm2;凤庆小湾-云县黄竹林片,面积12640hm2;临翔大雪山-云县大朝山片,面积19078hm2;临翔马台-平村片,面积2291hm2;临翔-双江-耿马邦骂雪山片,面积34005hm2;云县漫湾片,面积3970hm2;双江马鞍山片,面积7324hm2。
1.2 生物资源
1.2.1 动物资源。保护区内已采集和记录到的哺乳动物111种、鸟类396种、两栖爬行类92种。列入国内外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7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12种、Ⅱ级保护61种、云南省级保护3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物种有4种;列为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易危”等级的物种有3种。保护区保护以虎Panthera tigris、蜂猴Nycticebus coucang、黑颈长尾 Syrmaticus humiae、绿孔雀 Pavo muticus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动物。
1.2.2 植物资源。保护区内有野生种子植物1051种,隶属于428属及136个科。其中:裸子植物2科,3属,4种;被子植物134科,425属,1047种。在种子植物428属中,属于热带分布有208属,温带性质的属有185个,中国特有属12属。在1051种种子植物中,中国特有种有501种,云南特有种183种,保护区特有3种。保护区保护以云南红豆杉 Taxus wallichiana、水青 Tetracentren sinense、峨 眉 含 笑 Michelia wilsonii、 普 洱 茶 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滇山茶 Camellia reticulata、红花木莲 Manglietia insignis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植物。
1.2.3 植被情况。保护区的植被类型主要有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高山草甸。其中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保存有完整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植被共划分8个植被型、14个植被亚型、25个群系和36个群丛。
1.3 保护区类型和保护对象
1.3.1 保护区类型。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大型自然保护区。
1.3.2 保护对象。主要保护对象为以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以黑长臂猿(滇西亚种)、印支虎、黑颈长尾雉、绿孔雀和以云南红豆杉、长蕊木兰、红花木莲、野生古茶树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及其栖息地。辖区内还分布有“海拔最高、面积最广、密度最大、保存植被最完整”的1.2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
2.1 体制管理上。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在临沧市人民政府驻地设管护局,作为临沧市林业和草原局直属管理的副处级事业单位,由临沧市林业和草原局作为直接管理,管护局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五县区分别设管护分局,作为管护局直属派出机构,在各县区落实林区资源管护工作,在管理模式上,实行四级管理,即:“市林草局—管护局—管护分局—管护站。”
2.2 机构设置上。保护区管护局设置在临沧市林业和草原局内,机构级格为事业副处级,内设3个副科级职能科室(综合办公室,资源保护科,社区管理科);管护分局分别在五个县(区)林业和草原局驻地设置,机构级格为副科级。其中:临翔、凤庆、云县、双江管护分局内设3个职能股室(综合办公室,资源保护股,社区管理股),耿马管理分局内设2个职能股室(综合办公室,资源保护与社区管理股);同时管护分局在乡镇林业服务中心或是国有林场内共设置15个基层管护站。
2.3 保障运转上。保护区管护局在市级层面,由市林业和草原局作为内设处级科室给予全面保障。下设五个县(区)的管护分局,作为管护局的直属派出机构,由管护局给予相应保障。目前,管护局在保障五个管护分局的工作运转上,落实最基本办公运转都相当困难,保障工作相当吃紧。
3.1 体制建设管理落实不健全。目前,市级管护局设置为副处级管理机构,各科室和五个管护分局设置副科级管理机构,但在实际管理运行中,很多工作都是落实到管护分局一级开展,而管护分局由于受自身机构级格所限和其它客观因素所致,工作横向协调不顺畅,纵向推进难度大,困难障碍比较多,工作阻力很大。加之,管护分局由于没有完善的班子建设,没有配备相应的副职领导,使得管护分局在落实“一岗双责”“三重一大”工作决策和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中,权力运行风险比较高,科学决策、统筹运作的态势上有较大差距。
3.2 机构隶属运转落实不到位。管护局在直接领导管护分局,指导实际工作中,由于受管理体制及其它因素所致,其研究破解困难的方法不多,办法不管用,工具箱中管用的办法不够用,工作推进力度比较孱弱。其次,管护分局在属地与各县(区)林业和草原局之间并无隶属关系,但在工作开展上又必须依托当地林业主管部门,致使管护分局在履行管护工作职责,开展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中,遇到的工作阻力比较大,时常孤立无助,困难重重。
3.3 保障体系建设落实有缺口。管护局下设的五个管护分局,15个管护站,没有直属办公场所,无健全完善的办公设备(施),当前,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设施通过协调其它部门资源或是租借(用)的方式,落实开展日常办公。其次是管护分局在开展专项工作时,无专项经费保障,在落实森林资源保护、林区巡护、社区管控工作时,交通出行无保障,特别是基层管护站,为落实林区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完成工作任务,一直在使用私家车辆,不可控的风险比较高。
3.4 专项管护资金落实不到位。澜沧江保护区在1999年批准建设中,围绕主要保护对象和珍稀物种分布地,在国有林场经营的范围内进行抢救性保护建设,致使同一个管护区,存在管护分局、国有林场、乡(镇)林业服务中心等多个重叠并行的管理机构。而在管护资金使用上,基于各种客观原因,保护区中涉及的所有项目资金,包括林区管护、森林防火、资源监测、公益林管护基金都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对应划拨到的国有林场或是乡(镇)林业服务中心。导致管护分局在履行工作职责开展森林资源管护工作时,主动力性受阻,工作比较被动。
4.1 加快完善管理体制。一是正视困难和问题。要对当前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遇到的矛盾和困难要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挑战挺身而出,面对瓶颈制约敢于改革突破,强化自我革命的勇气,深刻反思,认真查找体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要持续解放思想。面对现实困难和问题,敢于担当,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以严实的工作态度,切实加快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建设工作。三是要从机构设置完善上下功夫。管护局在市级层面,机构设置上仍然是副处级事业单位,要设置为独立法人;管护局在内设科室和下设管护分局的机构上,要设置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同时,管护局在下设管护分局领导职数的设置上,要按一个正科两个副科级的领导职数进行配备,真正搭建和完善起管护分局的领导班子建设,为保护区管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4.2 协调明确机构管理。一是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护工作中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二是要协调当地纳入发展规划。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在建设管理上也是当地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市级林业主管部门和管护局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支持,使自然保护区发展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三是要落实管护分局机构管理。按照“管护分局的人员实行双重管理,以市管为主”的精神,切实把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管护分局的主要领导纳入到当地县(区)林业主管部门的党组(委)管理,任党组(委)成员。届时,将当前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工作上升到当地党组(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摆到议事日程,着实加强和改善保护区的建设工作。
4.3 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一是要推动建立上下联动,横向协调顺畅,纵向推进顺达的市、县级部门联系机制,明确保护职责,协调工作对象,保障工作成效。二是要统筹协调各方、上下联动,打破要素和区域界限,对保护区中的生态系统实施统一保护和监管,切实增强保护区生态系统性的完整性。三是要推动建立健全县内协调机制,理顺机构与职责设置,健全管护制度,加大保护工作支持力度,着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生态系统监测等工作。四是要强化人员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保障,通过岗位培训、鼓励在职学习,不断提高人员素质;通过选调或招录优秀大学生、研究生等方式,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多渠道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切实做好保护区人才基础保障工作。
4.4 统筹落实管护资金。一是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久久为功,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统筹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二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区域的实际,细化工作方案,研究具体措施,做到工作方法和工作措施真正管用,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三是要明确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分配使用,将涉及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额度单列给管护局或者按年度指标由县(区)林业主管部门直接划拨给各管护分局,同时将及其它林业重点工程、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资金对应支持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和建设。
4.5 持续强化宣传工作。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要加强部门、民间团体、公众群众共同参与保护宣传的工作力度。三是要不断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妥善处理好保护区建设管理与当地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及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管护好保护区内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四是要以COP15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努力开创自然保护区工作新局面,为建设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4.6 切实加大国家扶持力度出台优惠政策
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是有效管理自然保护区重要基础条件。自然保护区多数处于偏僻地区,不但交通不便,而且居住环境较差。因此,国家应该切实加大支持和鼓励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从业人员参与保护区管理建设。如,优化家属安置政策,提高福利待遇,同时,还可以从政策性引导,强化宏观管理等,鼓励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与地方经济和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要实现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管理,对于保护自然环境至关重要。它不但与研究物种生态系统密切相关,更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必须性选择需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各方面积极配合与共同努力,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与时俱进,不断改善方式方法。我们相信,只要在这项工作中方法得当,管理有效,未来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一定会达到新目标,取得新突破,达到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