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分析

2023-01-03 11:54:49杜勇芝汪宏伟
南方农机 2022年14期
关键词:间作大豆作物

杜勇芝 , 汪宏伟

(第四储备资产管理局,山东 青岛 266000)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满足食用消费需求,提高土地利用率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此背景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运而生。该种植技术利用间作优势,对大豆和玉米进行合理配置,有效降低了复合群体之间的矛盾,所形成的间作体系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农业综合效益最大化[1]。

1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优势

大豆供需问题是困扰国家粮油安全的主要难题,其高产出与可持续为农业发展带来较大的挑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农业技术发展下的新产物,是在传统间作模式基础上的创新。通过采用2~4行小株距密植玉米带和2~6行大豆带间作套种交替轮作的方式,实现作物间和谐共生的双收种植模式。相较于传统大豆玉米间作模式,其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

1.1 提高作物个体产量

大豆和玉米二者在株高和根系分布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借助二者所形成的高位主体、高低协同的田间配置原理,充分利用其生长空间,采用2~4行小株距密植玉米带和2~6行大豆带间作套种交替轮作方式,使两种作物带间距增大、内行距减小,在提高作物对水分、土壤利用率的同时,使作物种植数量、个体产量得到提升,进一步强化了玉米和大豆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2]。另外,通过该种种植方式,大豆根部在吸收土壤中游离的态氮,为自身提供营养成本的同时,间接地为玉米提供了一定的营养;而玉米分泌出的酸性物质与土壤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矿物质元素,也可以为大豆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该种养分互补的效果,可以有效提高玉米和大豆的产量。

1.2 强化光热资源利用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对种植空间进行合理配置,可以避免两种作物的争地矛盾,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强化土地产出。与此同时,应用该技术时,因两个作物带间距大、内行距小,相较于传统间作作物带间距与带内行距相同的模式,可以有效减少高位作物对低位作物的荫蔽影响,确保作物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复合群体的总密度,保证作物健康生长。另外,在具体种植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遵循共生作物和谐相处、协同增产的原则,调整玉米和大豆的种植面积,其所形成的种植技术体系,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对推进粮食持续稳定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1.3 降低人力物力投入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时,通过扩大带间宽,可以实现农机农艺高度融合,有效提高机具作业通过率,强化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在开展大豆和玉米农事操作时,通过独立收获和协同播种施肥作业,减少单一作物操作环节,再加上全程机械化的应用,弱化间作套种复杂程度,相较于传统的间作生产粗放模式,该种方式可以最大化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另外,该模式不仅可以借助大豆与玉米作物间作的根瘤固氮提高土壤营养成分,还可以通过对田间配置进行优化,将玉米的边行优势发挥到最大,提升大豆玉米种间协同功能,强化其资源利用率,在提高其系统生产能力的同时,减少成本投入,保证农民的经济效益[3]。

1.4 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鲜食玉米和鲜食大豆逐渐被更多人喜欢,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菜篮子,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还进一步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然而,在此背景下,二者征地矛盾问题日益显著,解决该问题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以间种的方式开展,可以充分发挥玉米的边际效应,提高玉米的商品属性,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有效解决农产品供应问题,满足当前市场发展需求,降低市场风险的发生率,保证农业生产市场的高质量运行。

2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2.1 品种选择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时,起决定性的因素是选种工作。为保证植物的生长质量,必须选择优良品种进行种植[4]。具体种植时,因光照环境与低位作物生产质量和产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选择大豆品种时,要尽量选择产量高、耐荫抗倒、抗密集能力强的品种,确保成熟期的单株有效荚数不低于该品种单作荚数的50%,单株粒重10 g以上,粒数在50粒左右,以确保其满足光照和空间需求。在对玉米品种进行选择时,要选择边际优势突出,对该种种植方式具有较强适应性且株型紧凑、高产、抗倒能力强、宜机收的品种,确保其穗上部叶片与主茎的夹角在22°左右,株高260 cm~280 cm,穗高95 cm~115 cm,生育期最大叶面积指数为4.6~6.0,以确保其与大豆协同发展。具体品种的选择,要根据当地种植条件和气候环境等外在因素进行,确保其生产质量和产量。

2.2 适期早播

在保证品种质量后,为提高大豆产量和生长质量,需遵循适期早播的原则。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玉米没有封行前展开播种工作,一般时间为每年5至6月份,具体时间要根据气候条件来确定,以此运用前期空间所带来的便利,发挥光热资源的优势,使处于低位的大豆幼苗快速吸收营养和光照,提高生长速率和耐荫能力,强化幼苗的存活率。

2.3 株行间距配置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主要是由2~4行玉米带和2~6行大豆带相间复合种植的技术,其中一个玉米带与一个大豆带形成一个带状复合种植体。在具体进行设置时,要对带宽、行距、间距、行数以及株距等相关参数进行严格控制。

对于带宽。生产单元的宽度与群体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决定群体结构布置合理性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对生产单元宽度进行设置时,要避免出现过宽、过窄的情况,否则将导致间作优势丧失。一般将其宽度设置在2.4 m~2.6 m,最宽不得超过3 m。

对于行距。行距关系着玉米和大豆的和谐生长以及产量高低,为发挥出玉米的边际优势,在种植时以2~4行为主,高杆作物玉米的行距控制在40 cm;大豆作为低位作物,为避免玉米对大豆带来的荫蔽影响,要在玉米行数的基础上对其增加,一般控制在2~6行,行距控制在20 cm~40 cm[5]。具体增加情况要根据气候条件、品种类型以及机具大小进行确定。

对于间距。二者间距大小与作物枝叶根系交叉情况有关,也决定着两种作物所吸收到的土壤、营养成分以及光照强度。在对间距进行设置时,为避免出现距离过大,浪费土地资源,影响大豆根系吸收补偿效应,距离过小,加大作物土地竞争矛盾,制约大豆生长发育和生产产量的情况出现,要将二者的间距控制在60 cm~70 cm,在保证大豆茁壮生长的同时,为机械作业提供便利。在对大豆带之间的距离进行设置时,距离以1.6 m为宜;对玉米带进行设置时,应将其控制在1.6 m~2.9 m,以确保大豆与玉米二者协调,保证玉米、大豆双高产。值得注意的是,若收割机宽度在1.5 m左右,玉米品种株型紧凑,大豆品种耐荫性强,则可将玉米带间距适度缩小;若收割机宽度在2.4 m左右,则需将玉米带间距适度扩大。

2.4 密度配置

为实现作物的高质量生产,需对作物的种植密度进行严格控制,遵循高位主体、高低协同的原则进行设置。玉米的种植密度与单作类似,大豆的密度需根据两作物共生期的时间进行控制,一般密度在单作的70%~100%。如果二者的共生期短,则大豆的密度可与单作一致;共生期在2个月以上,则密度控制在单作的80%左右;如果二者的共生期长,大豆行数为2~3行,则密度需控制在70%左右,行数更多,则密度可占85%左右。在进行具体设置时,需将气候条件、土壤营养成分以及品种质量等因素考虑到位,以确保密度配置的合理性。

2.5 施肥播种

在玉米、大豆进行播种前,要做好深翻整地工作,对土壤墒情进行调整,在保证土壤疏松度满足种植要求后,根据前茬作物和土壤成分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施肥播种。施肥时,要遵循减量、协同、高效、环保的原则,在满足玉米需求的同时,兼顾大豆所需要的氮、磷、钾肥,实现“一施两用”局面。在对玉米施底肥时,由于该种种植方式的主要优势是根瘤固氮,所以为保证大豆结瘤效果,除按照单作玉米施肥标准进行施肥外,还要根据当地土壤根瘤菌实际情况,施用适量的生物菌肥[6]。具体施肥时,玉米选用高氮缓控释肥,每亩施用50 kg~65 kg;大豆选用低氮缓控释肥,每亩施用15 kg~20 kg。在玉米带两侧15 cm~20 cm处开沟,大豆带内行间开沟,借助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施肥播种机,对其分别施肥。大豆施用低氮量复合肥,玉米按当地单作玉米总需氮量的一半施加玉米专用复合肥,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确保其满足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的生长需求[7-9]。

播种前,要做好种子挑选和晒种工作,剔除有破损、病害、霉变的种子,确保所播种的种子颗粒饱满。挑选结束后,将种子放在太阳下晾晒3 h~4 h,提高种子发芽率。为提高种子的病虫害抵抗力,需进行包衣和拌种。每5 kg大豆种用巧拌或高巧悬浮种衣剂60 mL直接拌种,做好播种前准备工作。在正式拌种时,要把控播种的深度,玉米宜深播,深度需控制在5 cm~8 cm;大豆宜浅播,深度需控制在3 cm~5 cm,以提高二者生长质量。

2.6 水肥管理

在对玉米追肥时,应主要把控种苗生长和玉米大喇叭口两个时期。一般在5~6叶期的时候进行一次追肥,10~12叶期的时候进行二次追肥。根据种苗生长情况,结合气候条件和土壤墒情,对长势较弱的地块进行灌溉和追肥,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成分,达到增产的目的。具体追肥时,要在玉米两侧15 cm~25 cm处追施尿素10 kg~15 kg,大豆不需要追施氮肥,可适当追施磷肥和钾肥,但追肥量不宜过多。施肥的位置主要在种子侧面5 cm~7 cm处。在此追肥阶段,要绝对禁止将肥料混入灌溉水中,否则大豆会因吸收过多氮肥而出现大量花荚脱落,甚至造成植株倒伏的情况发生,这会对大豆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2.7 田间管理

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为避免植株过多影响光照的情况,要及时去除无效株和无效果穗,确保一株一穗,减少争肥争水的情况,保证田间通风透光,最大化地提高植株个体增产性能。对于出现的杂草,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杂草会与大豆和玉米抢夺营养物质和水分,造成作物植株矮小,影响作物生长质量。所以必须在草籽形成前,采用药物喷射或人工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保证田间干净。在对杂草进行清理时,为避免损害作物,如果采用药物喷射,则要确保药物的安全性,避免出现损害玉米和大豆作物的情况,最大化地减少田间的损失。另外,对于有积水的田块,要及时将积水排除,避免土壤肥力流失、洪涝倒伏现象发生。

2.8 病虫害防治

雨水过后,田间湿度增加,大豆易发生白粉病、紫斑病、根潜蝇虫害以及根腐病等病害,所以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杂草的处理,适时对土壤进行翻松,提高其通风透气性能,做好预防工作。若已经出现病害,则可采用甲基硫磷、百菌清等化学药剂进行治疗;在处理虫害时,可采用菊酯类药物进行杀虫;防治豆荚螟,可选用乙酰甲胺磷30 mL兑水15 kg进行喷雾[10]。针对玉米比较容易出现的玉米斑病、黑粉病、粘虫病、玉米螟等病虫害,在种植前可采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三唑酮进行拌种,达到预防的目的;对于已经发生的粘虫病,在幼虫3龄之前,可通过20%杀菊酯乳油15 g~45 g兑水50 kg 进行喷雾,采用5%灭扫利1 000~1 500倍液+10%大功臣2 000~2 500倍液对其进行喷雾防治;对于玉米螟,可将1.5%辛硫磷颗粒剂1.5 kg/亩~2 kg/亩撒施于玉米心叶内,或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于玉米心叶内,以减少其对玉米的危害。

2.9 适期收获

在收获大豆与玉米时,要对收获期进行严格控制。对于玉米:当玉米植株苞叶变黄而松散、籽粒变硬、乳线基本消失、籽粒基部黑层出现时即可收获,以保证玉米的质量与商品性能,一般在9月底至10月上旬;对于大豆:要求当大豆叶黄、豆叶正常脱落、豆荚毛黄时,方可收获,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在具体收获前,要根据作物的倒伏程度、种植密度和行距等情况,制订完善的作业计划,选择合适的收获机具,避免出现损害大豆作物的情况。在作物收获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烘干晾晒,避免出现发霉的情况,也为后续储存工作夯实基础,保证玉米和大豆的商品性能。

3 结论

综上所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相较于传统种植模式,不仅可以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不可忽视。基于此,为发挥其最大应用效能,必须对此种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准确掌握各项操作要点,进一步推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间作大豆作物
不同间作模式对山苍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经济林研究(2022年4期)2023-01-12 09:14:46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1-11-26 01:23:56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34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河北果树(2020年4期)2020-11-26 06:05:18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世界农药(2019年4期)2019-12-30 06:25:10
无人机遥感在作物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