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娟
(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水资源利用中心,甘肃 白银 730900)
大中型农业灌区主要负责农田水利建设。建设大中型农业灌区,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现阶段,我国大中型农业灌区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时也仍存在着四个“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大中型农业灌区的高质量发展。因此,笔者从大中型农业罐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确定总体思路、制定发展目标、推动“四个转变”、制定发展指南、建设智慧农业灌区、推进“两手发力”、加强科技创新等策略,以期推动大中型灌区高质量发展。
据调查,截至201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高达470 kg,粮食自给率超过95%,实现了由“吃不饱”向“吃得饱”再向“吃得好”的转变,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证[1]。目前,我国肉蛋水产品以及棉花等农作物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粮食单产量也位于世界前列。虽然我国粮食安全得到基本保证,但仍然存在着粮食总量缺口大,个别农作物产品还依赖进口,单产提高难度大,农作物种植技术得不到普及等问题。同时我国部分地区气候恶劣,自然环境对农作物生产仍然存在巨大威胁。据统计,2011年以来我国因极端天气导致的粮食损失占总产量的4% ~ 6%[2],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亟待提升。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大中型农业灌区多达7 884处,大型灌区459处,灌溉面积高达30万亩[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针对大中型农业灌区开展了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使得大中型农业灌区水资源利用率、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相应工程设施得到了完善,骨干工程也得到优化。据不完全统计,改造后大中型农业灌区的骨干工程完好率高达86%,均值达到65%,实际灌溉面积达到既定目标的88%[4],相关工作岗位得到完善,投入资金充足,“两费”综合落实率达65%,同时对节约水资源成本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执行水价减少了50%。
大中型农业灌区与国家粮食安全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关系。农业灌区主要负责农业灌溉、农业管理等工作,与农作物产量有直接联系,农业灌区的发展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大中型农业灌区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粮食发展安全的基本保障[5]。
据调查,大中型农业灌区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四个“不平衡”。一是大中型农业灌区发展规模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平衡。一方面,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限制了农业灌区发展规模;另一方面,部分农业灌区规模过大,超出当地既定水资源承载范围,导致河湖萎缩等问题出现。二是灌溉与排水发展不平衡,资金用于灌区排水系统的投入较少,用于灌溉渠道改造的投入多,导致灌溉排水失衡,难以发挥灌区总体效益。三是工程改造与管理不平衡,重投资、重改造,对灌区的管理却不够重视,水价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四是灌区发展与自然环境不平衡,注重灌排功能、工程效益、增产增收、节水目标的实现,但对灌区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视度不够。2)四个“不充分”。即灌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不充分,中小型灌区服务能力不充分,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弱,农民用水户参与不充分。例如,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样点用水效率低于节水灌溉工程标准下限,还有很大节水潜力,灌区运维经费难以满足要求、信息化管理滞后,灌区工程设施建设标准不高,设计防洪、除涝标准不足,抗御特殊天气条件及水旱灾害能力弱。
大中型农业灌区高质量发展应首先确定总体发展思路,牢记节水优先的理念,加强系统治理,促进空间均衡发展,并始终坚持“两手发力”的基本思路。贯彻落实以上总体发展思路,保证水安全,提高粮食总产量,加大农产品高产研发投入,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水平,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有机结合;坚持以水资源为刚性约束,促进大中型农业灌区高质量发展,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人与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促进现代化工程设施建设;转变落后的大中型农业灌区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作用,提升大中型农业灌区管理质量与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健全大中型农业灌区基础设施,加强节水管理,建设管理科学的现代化农业灌区,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发展现代化,实现由传统农业向集约化方向转变。
制定目标是促进大中型农业灌区高质量发展从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关键环节。目标的制定应以现阶段我国大中型农业灌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国家发展战略基本要求为立足点,结合实际需求和发展现状进行,并坚持“分阶段”“分步骤”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我国大中型农业灌区的高质量发展:1)节水高效。一方面,严格控制大中型农业灌区耗水量,根据当地水文条件和水资源储备,合理规划各地大中型农业灌区用水总量,将其控制在当地水量储备承载范围内;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使其达到节水工程标准,大型灌区要求达到系数0.5以上,中型灌区要求达到系数0.6以上,灌溉面积应在90%以上[6]。2)设施完备。对原有的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并配备专业管理人员,确保工程设施完好率在90%以上。同时提高田间工程标准,保证工程质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收益。3)科学管理。设立大中型农业灌区专门管理机构,实现群管组织的全面覆盖,促进大中型农业灌区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现代化。配备合适数量的专管工作人员,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并保证管理专业内容与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合理,提升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促进大中型农业灌区管理智慧化和信息化。与此同时,提供灌水、排水服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科学用水。此外,相关单位还应保证大中型农业灌区拥有充足的运行维护经费,确保大中型农业灌区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4)防灾有力。保证灌区内工作安全运行,保证供水充足,做好防洪、抗涝、抗旱等工作,保证防灾工程施工质量达到设计标准,完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措施,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5)生态良好。维护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有利于实施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新战略。大中型灌区水质要符合相关要求,禁止过度开采地下水,保证地表水采补平衡,减少土地次生盐碱化、湖泊萎缩、河流断流等问题,维持生态平衡。
大中型农业灌区高质量发展应该以水资源为刚性约束,改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基于此,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讨论:1)提质增效。新时期对大中型农业灌区的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立足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加强大中型农业灌区的节水工作。明确当地水资源可消耗总量和可利用量,并以此为约束,合理调整灌区内水利设施,优化灌溉规模,引进先进灌溉设备,优化发展布局,促进现代化农业灌区设备的应用。引入智慧农业灌溉系统,如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系统,以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2)加强灌区系统治理。促进沟、渠等单要素治理的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实现各个工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提高灌区综合效益。3)助推高质量发展。提高技术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进先进技术,采用新材料,借鉴先进工艺,提高工程质量[7]。4)促进大中型灌区管理与相关服务的有机统一。坚持二者并重,推进水价改革,促进大中型农业灌区管理规范化,提供灌排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合理制定发展指南,为大中型农业灌区高质量建设提供明确发展方向。结合相关内容和我国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发展指南,升级和优化大中型农业灌区内工程设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灌区发展规模,促进灌区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明确技术标准,为大中型农业灌区发展提供现实指导意义。制定发展指南首先要以水资源利用为重点,针对节水目标等内容进一步确定规范细则,实现大中型农业灌区内用水和耗水双控制,加强水资源缺乏地区大中型农业灌区的管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控制耗水量,适当压缩灌溉面积,减少水资源用量。其次,不应过于注重农作物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应该将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大中型农业灌区管理重点工作内容,促进三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找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以及粮食安全之间的平衡点。
充分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推进智慧农业灌区建设,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大中型农业灌区的科学管理。但在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当地发展水平明确基础设施和条件,深入了解各个大中型农业灌区具体发展需求,坚持“需求牵引、发展至上”的基本理念,加强灌区内用水管理和工程管理。并以此为主线,将供水等工作作为重点,建设大中型灌区信息管理系统,强化科学决策,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防御支持系统,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保证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业经济收益,促进传统服务向现代化服务转变,加速大中型农业灌区现代化建设[8]。
大中型农业灌区高质量发展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政府、市场、水利行业等外部力量,结合相关改造项目综合规划,通过社会、政府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一方面,当地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根据大中型农业灌区发展需要扩大投资规模。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筹集社会资金,例如水权转让、非农供水等方式,从而扩大灌区发展规模。另一方面,灌区建设要借助行业内外的力量,努力获得政府支持,整合项目资金,统筹发展。严格按照大中型农业灌区高质量发展的既定目标,借助各方力量促进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提高大中型灌区各工程质量,为加快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中型农业灌区高质量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目前我国大中型农业灌区科学技术应用与信息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为大中型农业灌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基于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组织相关单位合力研发灌区发展技术,携手科研院校以及灌区相关管理单位,针对绿色发展、节水、信息化建设等重点技术开展研究。2)打造大中型农业灌区发展样板,发挥对其他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发展样板前要综合分析灌区实际情况,选择改革成效显著的典型灌区,并予以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撑[9-10]。3)开展专项研究,现阶段我国大中型农业灌区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可以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一流高校的合作,对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获取最新研究成果,解决发展难题。
大中型农业灌区高质量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密不可分,需要立足于当前四个“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出发,推进大中型农业灌区现代化建设,提高灌区服务和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