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慧航,钟旭斌,黄丽丽
(珠海保税区丽珠合成制药有限公司,广东 珠海 519030)
药品最主要的特点为其对于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作为药品的生产企业需要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负责,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成品的质量。对于化学药品,其中的最主要成分包括原料药、辅料,其中对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响最大的就是其中的原料药[1]。化学原料的生产具备工艺复杂、过程危险、污染严重的特点,对生产过程中的人员、设备、物料、文件、环境等方面要求较高,因此,对化学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2]。在化学原料生产过程中需要提前识别和评估其中的风险因素,提前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以保证化学原料的产品质量。本论文结合质量风险管理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理论演绎法,对化学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进行探究。
为了保证化学原料药生产过程的正常开展,在化学原料药生产的实际工作中,化学原料药生产的相关方需要及时发现和评估风险,采取正确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的发生可能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这就是化学原料药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管理的风险识别、评估、控制过程[3]。
以化学原料、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等为关键词,在数据库或互联网对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进行检索,获取和熟悉化学原料药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研究的相关文献。
通过访谈的形式,对行业内从事化学原料药生产的管理者、工艺员、操作工对化学原料药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以明确化学原料药生产过程中关键的质量风险因素。
结合化学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结合个人工作经验以及参考文献,归纳演绎提出化学原料药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的应对策略。
通过阅读相关参考文献,并对化学原料药生产的管理者、工艺员、操作工进行访谈,可以将化学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因素总结为人员、设备、物料、文件、环境5个方面。
质量和生产操作人员流动性较大,人员数量不足、人员技术水平不高;质量和生产管理人员职责分工不够明确,质量或生产过分干涉对方工作,企业负责人干涉质量管理人员行使质量管理职责[4];培训制度未按照实际落实、培训内容不具备实操性、培训档案管理不规范,关键岗位人员,例如:质量检验人员、质量保证人员、生产操作人员、维修工、电工的培训考核不及时,部分仓储、质检、生产操作及管理等方面人员不熟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GMP”)要求,岗位操作不熟练[5]。
生产设备设计、选型不合理,不便于生产操作和维修保养;设备、管道标识不明显、不正确;设备使用过程中,未悬挂设备状态标识或标识内容错误。未完成设备及系统的验证工作;部分生产设备仪器验证资料不全,未以文件形式归档保存,或内容不完整、数据不真实[6]。生产或检验设备上需要定期校验的仪表未如期校验,没有正规计量单位发放在有效期内的合格证书;部分生产设备未及时维修、未定期进行保养,或保养不到位;未建立生产、检验仪器的使用、维护保养等记录,记录内容不完整、不及时;生产设备、容器的清洁操作过程不符合操作规程,清洁未记录操作日期、人员,甚至未建立清洁操作规程[7]。
对于关键物料,未对供应商进行现场审计,审计报告内容不全面,缺少审计人员意见,评估证明材料不完整,供应商资料变更后未及时更新[8];物料验收、存储、发放过程中未按照仓库管理规定执行,执行过程中出现纰漏,储存原辅料、包材的货位卡填写有误,例如:内容不完整、填写不规范,导致物料管理混乱,追踪不到位;对于暂存在车间的物料、包材未按照规定进行发放、使用、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中间体、等未纳入物料管理[9]。
部分岗位、工序操作方法文件内容不合理,内容表述不详细,可操作性不强;部分文件名称不规范、无签发日期、用词不准确;记录表格设计不合理,不便于内容填写,没有预留足够空间[10]。例如:批生产记录填写不及时,无复核人签名,批生产记录部分内容不能反映实际操作情况、部分参数未记录;化学原料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体,储存期限设置不合理或未规定储存的条件、时间;对于物料的监测操作规程内容撰写不具备可操作性,较为简单,未及时修订,物料的检验操作记录不能够真实的反应实际情况[11]。
车间、检验室、仓库等环境不整洁,面积偏小,与生产/检验规模不适应;对于公用的水、空调系统,未按照规定或未进行维护保养、清洁,相关记录不符合管理规定,内容不完整;不同操作间的静压差不符合规定,无压差指示装置,不同相邻区域之间压差未记录[12]。部分操作间无状态标志,或标志内容不全,不能反映生产前后实际过程;生产清场不彻底,已清洁设备内表面留有粉末、溶液残留;清场合格证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对于特殊的作业空间未进行合理配置,例如:仓库未安装温湿度记录仪器,记录仪器未定期校验,温湿度记录出现异常,未记录原因和采取解救措施;称量、气流粉碎等产生粉尘较大的车间,无除尘、防止粉尘扩散的相关措施[13]。
结合化学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结合个人工作经验以及参考文献,归纳演绎提出化学原料药生产过程中人员、设备、物料、文件、环境风险的应对策略如下。
人员配置方面,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化学原料生产的技术、操作、管理人员,相关人员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学历、资质应能够与相应的岗位匹配;人员分工方面,应建立相应的岗位职责,明确企业各级机构、人员的工作要求,明确药品质量最终责任人及其资质、能力和职责,保证质量授权人在履行产品放行职责时不被其他岗位人员干扰[14]。人员培训方面,要制定岗位培训制度,针对不同级别、岗位的人员针对性的制定培训方案、计划,完善人员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具有全面性、实操性。
厂房、设备、仪器、仪表等硬件的更新换代与调整,必须要满足GMP、生产批量、工艺规程的相关要求,以保证药品质量;设备、管道标识应明显、正确,与实际生产状态相符。设备及系统验证工作应按照GMP要求开展,相关验证资料撰写正确,按时完整归档。设备仪器、仪表应邀请外部专业的计量部门开展定期校验;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容器,应根据其特性建立相应的生产操作及清洁操作规程、操作记录、使用日志。为了保证所有生产、检测活动的可追溯性,操作规程、记录在制定时,使用的相关术语应统一,避免发生歧义、记录错误,同时相关文件应有专人复核、检查,相关文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修订、分发、存档[15]。
对于供应商审计,应建立合理的供应商审计制度、文件归档要求,保证物料、包材等供应商档案齐全,不得出现丢失、缺失,应对供应商资料进行定期回顾,当供应商资料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更替,对于生产过程中使用到的关键物料、包材,应进行现场审计。审计过程中应有审计方案,审计方案设计应全面,包括对方的生产条件、生产能力、质量体系等内容,审计报告应有人审核签批。对于已经采购的物料、包材,需要检测合格后才可入库。物料在仓库贮存过程中,应遵从仓库管理制度,制定物料保存分类的标准及要求,物料应当按照要求分类保存,制定不同物料的代码,严禁出现因为物料不同性质,例如:酸碱度、氧化还原等,导致物料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情况。
文件编制方面,应评估法规、指导原则、GMP期望达到的效果,结合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设备、工艺规程等实际情况,并以此为依据撰写SOP,指导文件内容;撰写文件命名及内容应完整、表述详细,可操作性强[16]。在生产、检验活动过程中,一定要与现行批准的操作规程相一致,当相关的操作规程发生变更时,也应评估相应的风险因素,及时变更和发放,保证实际操作与管理规程相一致,对于操作过程中的相关记录应完整、真实,符合规范要求。
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区、仓储区、质控区与行政区的布局要经过合理设计。各区域的设备需齐全,设备以外的功能性空间也应达到要求。空调等公用系统应按规定清洁、维修、保养,并如实正确记录。生产/检验操作间应有状态标识,标识内容完全、正确;生产活动结束后,应按照规定进行清场,清场合格证填写应规范完整;不同操作间的静压差应符合规定,由压差指示装置,不同相邻区域之间压差应如实记录;仓库应保证良好的通风效果,有温湿度指示装置、记录;应建立称量、粉碎等车间防止尘埃产生和扩散措施。
基于上述研究内容,化学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人员、设备、物料、文件、环境等方面,生产企业应做好质量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识别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明确工作重点和方向,抓住化学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的细节和关键环节,提前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持续完善质量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够保证上市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