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医疗工作中构建医患共同体的实践及思考
——以中国(陕西)第八批援马拉维医疗队为例*

2023-01-03 10:49:07李小刚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马拉维受援国援外

田 娟,何 岚,李小刚

(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陕西 西安 710061,tianjuan_swan@126.com;2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手术部,陕西 西安 710061)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第一次向世界传递出对人类社会走向的研判:“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2021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健康峰会发表题为《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和实践延伸,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人类健康面临巨大威胁的情况下,为了共同守护人类健康美好未来,共建美好地球家园,必须快速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医生和患者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直接参与者,近年来,我国学者提出了医患共同体的概念[2-6]。医患共同体概念阐明了医生和患者关系的本质,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存在,而是以敬畏生命、相互尊重、平等互信、紧密合作为前提,以战胜疾病为共同目标的命运共同体。援外医疗在维护全球卫生安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在援外医疗工作中构建医患共同体的意义,并以中国(陕西)第八批援马拉维医疗队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方法为例,介绍了援外医疗工作中构建医患共同体的实践方法,为今后的援外医疗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援外医疗工作中构建医患共同体的意义

我国的援外医疗工作意义重大,体现了我国的人道主义援助,是我国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重要一环,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援外医疗在维护全球卫生安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为中国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对非洲的医疗援助是我国历时最长、涉及国家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对外援助内容之一,对推动中非关系良好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7]。援外医生的光荣使命在于,不仅要治疗疾病,而且要提高当地群众健康意识和预防疾病的意识,降低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改善受援国医疗卫生条件,降低因病致贫的概率,提高当地人民健康水平,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援外医生与当地患者情感共通、相互尊重、平等互信、真诚合作,构建以战胜疾病为共同目标的命运共同体[5],是提高受援国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援外医疗工作中,医患双方因其各自的特殊性,使得医患关系不同于普通的医患关系。因受援国医疗条件有限,援外医生的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文化、语言不同,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与患者沟通交流并给予人文关怀的要求。更特殊的是患者方面,因经济条件差、受教育程度较低,对疾病认知程度较低,医疗参与度较差;且文化信仰、价值理念不同,需要医生更多的理解及共情能力;加之语言不同,与医生不能直接交流,这些都使得援外医疗工作中的医患沟通更加具有挑战性。因此,援外医生需要通过增强使命感、加强人文关怀、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建立良好沟通等方式构建医患共同体,结合非洲社会和医患关系实际,从医患双方敬畏生命、生命至上的理念出发,通过与患者真诚合作,才能达到顺利完成各项诊疗工作、改善当地人民健康的目的,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2 援外医疗工作中构建医患共同体面临的困境

2.1 受援国经济落后

目前我国已向71个国家派出了援外医疗队,这些国家经济普遍落后。笔者执行援外医疗任务的马拉维共和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625美元,位列全球倒数第4位。经济落后导致医疗条件落后:①医院缺乏基本的仪器和设备,很多必要的检验、检查项目无法开展,医生无法得到足够的客观数据来全面、准确地掌握患者情况,往往只能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来作出经验性诊断。②医院药物短缺,有时连抗生素、降糖药、降压药等基础药物都得不到保障,医生经常无药可用,无法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经常面临因药物断供而被迫中断治疗的情况。③新的医疗技术受条件限制难以开展,严重制约援外医生医疗水平的发挥,无法给予当地患者最佳治疗方案。④当地医务人员缺乏且受教育程度不高。马拉维医务人员,每万人医生数量仅0.2名,全国仅一所医学院可以培养医生,建立至今仅培养了几百名医生,且大部分医生仅接受了三年医学教育,医务人员匮乏加之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

2.2 受援国公共卫生条件较差

马拉维共和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薄弱,国家疾病防治负担重。①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落后。在马拉维,疟疾、艾滋病、结核、乙肝等传染病高发,但传染病防治网络建设落后,无法对全国的传染病患者进行系统性管理,患者确诊后是否坚持治疗仅凭个人意愿;对传染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不到位,比如国民没有接受足够的关于艾滋病预防的宣教,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预防和避免艾滋病的传染。②慢性病预防控制体系欠缺。马拉维2型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精神疾病患者众多,但疾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均没有得到有效开展,也没有建立健康档案等对慢病患者进行系统性管理。③妇幼卫生建设不足。孕前、产前检查覆盖面窄,优生优育措施缺乏,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高。没有对艾滋病、乙肝等可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的疾病进行母婴阻断的宣教和措施,很多婴儿出生时即携带病毒,最终发展为疾病状态,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疾病负担。

受援国患者卫生健康意识差。在马拉维国民收入水平极低,人均工资仅50 000马拉维克瓦查/月(相当于人民币333元/月),很多人处于失业状态,难以解决温饱问题,更无力顾及自身健康状况。由于缺乏基本的卫生健康知识,很多患者将小病拖成大病,来医院就诊时已经是疾病终末期或合并有严重的并发症,治疗难度极大。糖尿病、高血压在马拉维发病率很高,很多患者在医院获得治疗方案,回家后因各种原因不能坚持服药,再加上没有监测血糖和血压的条件,疾病往往得不到有效控制,最终导致严重并发症。很多孕妇在怀孕期间不进行定期产检,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率高,新生儿及婴幼儿死亡率高。由于知识缺乏,疟疾、艾滋病、结核、病毒性肝炎等传染性疾病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发病率居高不下。

在非洲,最常见的疾病仍为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疟疾、结核是马拉维最常见的疾病,艾滋病的发病率高达14.2%,位于全世界第8位,15~49岁人群中约有23%的人携带艾滋病毒。在医院里,携带艾滋病毒的患者有50%左右。以上情况增加了援外医生的工作风险,而且给援外医生造成了巨大心理压力。援外医生需要克服畏惧心理,并且要时刻做好自身防护。外科医生几乎每天都要给艾滋病毒携带者做手术,尽管防护措施严格到位,手术过程中仍有被患者血液和体液污染过的刀片、针头等锐器刺破皮肤的风险。由于马拉维卫生状况差,加之气候干季炎热、雨季潮湿,容易滋生蚊虫,疟疾、伤寒、登革热等疾病多发且传染性强,援外医生感染疟疾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感染者自身和其他队员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影响整体援外医疗工作的开展。

2.3 语言文化障碍

语言交流障碍是援外医疗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马拉维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受过高等教育的当地医护人员都会讲英语,但由于国民受教育程度低,成人识字率仅为62%,绝大部分患者仅会说当地的奇奇瓦语,无法进行英语交流。严重的语言障碍使得中国援外医生和当地患者之间没有办法直接交流,需依靠当地医生作翻译,这种间接的沟通方式影响了援外医生和当地患者之间的情感共通和互信。一些援外医生的英语水平在初期没有达到与当地医生无障碍交流的程度,在获取病史、病情分析、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过程中,不能及时、有效、充分地与当地医生交流。在紧急抢救患者时,沟通障碍会影响援外医生水平的发挥,影响和当地医生的协作甚至影响对患者的救治效果。

受援国与中国文化背景不同。马拉维的文化与我国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援外医生要提前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以便与当地患者建立良好沟通,保证临床工作顺利开展。

3 援外医疗工作中构建医患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医疗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治疗疾病,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了实现此目的,援外医生、当地患者及当地医护人员之间应该情感共通、相互尊重、平等互信、真诚合作,构建以战胜疾病为共同目标的命运共同体[2]。鉴于在马拉维开展援外医疗工作面临的问题,为充分发挥我国援外医生作用,尽最大努力减轻当地患者病痛,推动马拉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我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主动从多方面入手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动探索并积极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保证了援外医疗工作顺利开展,而且有效提高了援外医疗工作成效。

3.1 强化援外医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中国的对外医疗援助表面看是对受援国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属于技术服务范畴,但医疗队的派出政策是在特定的政治和外交背景下制定的,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8]。援外医生被誉为“穿着白大衣的外交官”,肩负着发展同受援国人民友好关系的光荣使命,我们第八批援马拉维医疗队通过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传达文件精神、安排工作、总结工作,并对工作中反馈的问题及时改进。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强化队员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在医疗工作中,援外医生对当地患者心怀大爱之情,敬畏患者生命,不因肤色不同而歧视,不因困难或危险而却步,对患者做到“以人为本,仁爱救人”。

3.2 给予受援国患者人文关怀

施仁爱人的医者情怀要求医生除了给予患者专业的治疗外,更重要的是要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给予其精神的、情感的、文化的关怀,就如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一样:“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援外医生对患者做到“仁心,仁爱,仁术”,充分尊重患者人格、信仰,给予患者温暖,虽然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当地患者也能感受到来自中国医生的关爱。援外医生设身处地为当地患者着想,能与患者共情,理解患者痛苦,走进患者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牢固的情感互信基础。除了身体的治愈,关心、安慰、鼓励这些人文关怀有时候比药物和手术更能解决患者的痛苦,尤其是在医疗条件落后、医疗物资不足的情况下,这种来自中国医生的关怀可以给患者带来更大的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因地制宜开展诊疗工作

受医疗条件限制,在马拉维很多治疗手段无法按国内常规开展。援外医生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医疗条件,想方设法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一方面,我们利用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加强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在不依赖辅助设备和检查的情况下进行疾病诊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展工作,比如麻醉医生在没有血气分析仪的情况下,根据血压、心率、指脉氧饱和度来监测患者状态;内科医生在没有腰穿包的情况下,利用大号针头进行腰穿;在没有血液净化条件的情况下,内科医生根据临床经验给予药物治疗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成功抢救了多例重症疟疾合并肾衰、无尿、高钾的患者;外科医生结合患者情况及当地医疗条件,通过对手术方式的改良,成功开展了多种当地原来无法开展的手术;甚至在手术室多次停电时,外科医生借助手电筒的光亮,凭借过硬的技术顺利完成手术。这些都是援外医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的医疗实践,通过优质的医疗服务得到了当地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认可。

3.4 提高患者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度

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自己健康的重视与维护是患者应有的意识与责任[9]。马拉维很多患者受教育程度低,卫生健康知识贫乏,对自己的病情缺乏正确充分的认知,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往往因不能坚持用药、定期复诊,造成治疗中断,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我们通过加强医患沟通,利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反复多次向患者解释病情,使其正确认识并重视自身疾病,积极参与到治疗过程中,而不是单纯地被动接受治疗。我们注重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普及疾病相关知识,比如告知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向艾滋病患者介绍病毒传播途径,如何避免传染给家人。通过对慢性病患者定期随访,督促其坚持用药,按时复查,能够很好地控制病情发展。患者的主动参与也是医疗活动成功的重要原因。

3.5 加强与当地医护人员的交流和分享

马拉维大部分患者说当地语言,与援外医生存在语言障碍,无法直接交流。援外医生与患者的交流往往依靠当地医护人员进行翻译,具体治疗方案也经常需要依靠当地医护来执行。因此,要与当地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交流和沟通。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尤其是提高口语和医学专业词汇的表达能力,减少沟通障碍,使我们的医疗决策能被准确地理解和执行;另一方面注重要当地医生的培训,通过经常举办知识讲座和日常带教工作,逐步提高当地医生的诊疗水平,使当地相对粗放的医疗模式逐渐精细化。与当地医护人员的交流和分享有效提升了援外医生与当地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质量,提高了交流效率。

自1963年1月我国派出第一支援非医疗队以来,我国的援外医疗工作已经走过了58年的历程。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和使命,多年来,援外医生克服重重困难,不仅解决了当地患者病痛,而且提高了当地的医疗水平,促进了受援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援外医生在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下,秉持仁爱之心,尊重差异,理解不同,包容多样文化,与当地患者及医护人员之间情感共通、相互尊重、真诚合作,构建以战胜疾病为共同目标的坚固的医患共同体,必将更加出色地完成各项援外医疗任务。

猜你喜欢
马拉维受援国援外
中国援外医疗群体:在异国谱写大爱之歌
中国援非对受援国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
不是传统“受援国”,而是“合作伙伴”
新民周刊(2021年39期)2021-11-01 07:50:20
中国援外医疗大事记
他是『跨国手机搬运工』马拉维『一机成名』的中国退伍兵
侨园(2016年5期)2016-12-01 05:23:32
2016年援外医疗队中期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药房(2016年23期)2016-01-31 23:06:20
援外项目估算及概算编制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