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性分析新生儿便血的原因及治疗措施

2023-01-03 09:29朱丽君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24期
关键词:例因乳糖早产儿

朱丽君

734000 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甘肃张掖

新生儿便血是指新生儿便中带有血丝,或者便后出血以及排出黏液脓性便等现象,临床研究发现,引起新生儿便血的疾病种类较多,需对便血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1]。新生儿免疫力低,耐受性差,如果出现便血,需要及时对症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病情发展迅速易导致新生儿出现严重贫血,甚至导致休克或死亡。本研究对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0 例新生儿便血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便血的原因,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0 例便血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例,女18 例;日龄1~28 d;喂养方式:奶粉与母乳混合喂养12 例,纯母乳喂养15 例,纯奶粉喂养13例;生产方式:自然分娩22例,顺转剖2例,剖腹产16例;足月分娩12例,早产儿28例;出生孕周35~37周。本研究得到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患儿主要表现为便血;②患儿日龄≤28 d;③患儿父母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口腔、鼻腔或牙龈出血下咽等导致的假性便血者;②因为药物作用产生的黑便者;③出现大量血便及柏油样便者。

方法:收集40 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患儿便血的原因。对所有患儿进行粪便常规检测,查找粪便内是否存在潜血,同时对患儿进行X 射线检查、粪便菌类培养、血液常规、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等各项指标的综合检测。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患儿的疾病情况,对可能存在其他疾病的患儿,需要与儿科医生一同会诊,对相关疾病的治疗提出参考意见。

观察指标:分析患儿便血的原因及临床检测情况。

结 果

新生儿便血原因分析:40 例便血患儿中,10 例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而便血,2 例因应激性溃疡而便血,3 例患有维生素K1缺乏症而便血,4 例因细菌性肠炎而便血,7例因乳糖不耐受而便血,14例因牛奶蛋白过敏而便血。

40 例便血患儿的检查情况:17 例进行粪便常规检测后发现潜血阳性,说明患儿便中带血;8 例出现黏液丝状的血便;12例出现黏液脓性血便;3例出现果酱样血便。

讨 论

本次研究对40 例便血新生儿进行了全面检查,包含粪便的常规检测、粪便潜血、腹部X线检查、粪便培养、血常规检查、CRP 和PCT 检测,结果发现,NEC、应激性溃疡、维生素K1缺乏症、细菌性肠炎、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过敏均会引发新生儿便血,故需根据不同疾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患儿出现NEC 一般是由于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与早产、喂养不当、肠黏膜缺氧缺血、肠道菌群失衡、细菌感染等因素均相关,是一种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的疾病,也是NICU 常见的胃肠道急症。NEC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呕吐、腹泻、血便,严重者甚至发生休克及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检查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呕吐物内可发现胆汁,患儿精神状态差。NEC 绝大多数发生在胎龄<34 周的早产儿,发病日龄与出生体重和胎龄相关,胎龄越小,发病越晚。胎龄<30周的早产儿发病日龄多为20 d,30~31周的早产儿为11 d,>31周的早产儿为5~6 d,足月儿为3~4 d。该病的治疗原则是使患儿肠道充分休养,避免进一步损伤,并纠正其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减轻全身的炎症反应,常用方法以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以及支持治疗等保守治疗为主,必要时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2]。

新生儿应激性溃疡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的胃黏膜受到刺激,胃酸分泌异常,从而出现了炎症反应,引发胃黏膜血管破裂出血,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柏油样便。 临床一般对此病患儿采取全身性治疗,以缓解患儿供氧不足的情况,避免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现象,同时需要提供适当的止血药物并进行局部的护理,提供肠内营养支持。对于病情严重的患儿需要通过手术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减轻患儿的出血情况[3]。

维生素K1缺乏症的临床表现为出血,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其中以消化道出血最常见,严重的患儿会出现颅内出血,此时患儿容易出现嗜睡的情况。维生素K1缺乏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多胎、早产以及孕妇在孕期使用了大量的抗凝类药物或抗生素。患儿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均正常,血液中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维生素K1治疗有效等。治疗方法主要是为患儿肌内注射维生素K11~2 mg,一般用药数小时后出血减轻,24 h内出血完全停止,出血严重或紧急情况下,可用维生素K11~5 mg缓慢静脉推注,必要情况下需要输注新鲜全血或血浆10~20 mL/kg。消化道出血者应暂时禁食,从胃肠道外补充营养。

细菌性肠炎多因母婴双方不注意卫生或患儿的奶瓶等日常物品消毒不彻底所致,患儿通常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轻症病例主要表现为一般消化道症状,腹泻一日数次,可伴有低热、纳差、呕吐、精神萎靡、轻度腹胀、轻度脱水等症状;重症病例全身症状较重,可有明显发热或体温不升、拒食、呕吐、尿少、嗜睡、四肢发凉等症状,可于短时间内出现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粪便常规检测可以检测出白细胞。治疗上可以适当为患儿提供抗菌药物,严重时需要注意对患儿进行补液治疗,避免出现脱水的情况[4]。同时需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乳糖不耐受是指由于小肠黏膜乳糖酶的分泌较少,患儿无法完全消化母乳及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严重的腹泻常伴有便血情况出现,临床一般通过还原糖检查可以确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泻、大便中夹有奶块、恶心、呕吐、肠胀气、肠绞痛、排气频繁及哭闹不安等。主要治疗目的为消除症状,避免诱发营养不良。如便次不多且不影响生长发育,不需特殊治疗。若腹泻次数增多,体重增加缓慢则需调整饮食。乳糖不耐受最重要的病理改变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低下,因此可以适当为患儿添加乳糖酶滴剂,对母乳喂养或普通奶粉喂养的患儿,可以更换无乳糖配方的奶粉,改变喂养方法,喂奶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待可以添加辅食、减少母乳或普通奶粉后腹泻会逐渐停止,预后良好。

牛奶蛋白过敏是由于牛奶中的某些蛋白分子在肠道中未经充分消化裂解,进入肠黏膜组织而引起的免疫反应。一般有2种情况,一是配方奶喂养的患儿体内的免疫系统对于牛奶蛋白过度反应而导致,二是母乳喂养的患儿因母亲进食牛奶、鸡蛋、大豆或海产品而发病。此外,新生儿的消化道发育不成熟,肠壁的结构松弛,黏膜的通透性高,小肠获得免疫系统的抗原能力有限,且正常的肠道菌群尚未建立,因此极易使胃肠黏膜出现免疫炎症反应,出现便血情况。患儿的临床表现为湿疹、呕吐、腹泻及腹胀等现象,可根据喂养方式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人工喂养的患儿,需要禁食牛奶蛋白及奶制品,轻中度过敏患儿给予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病情严重的患儿给予氨基酸配方粉(AAF)喂养,一般喂养6 个月或喂养至9~12月龄为宜。对于母乳喂养的患儿,母亲应禁食牛奶、乳制品、鸡蛋、海鲜及黄油等食物。需要注意的是,回避期后,母亲可在每周饮食中增加一种已回避的食物,若患儿再次出现过敏,则在后续辅食添加过程中严格回避该食物;若回避2~4 周后,患儿症状依然未得到改善或出现其他营养元素缺乏症状,则应暂停母乳喂养,改为AAF喂养[5-7]。

综上所述,导致新生儿便血的疾病较多,需要对患儿进行全面检查后才可确诊,临床需根据不同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更好地促进患儿康复。

猜你喜欢
例因乳糖早产儿
乳糖不耐受的人真的不能喝牛奶吗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64例重型肝炎的临床分析
496例气管切开患者并发症分析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号称能告别“乳糖不耐受”的牛奶靠谱吗?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覆膜支架分流术与内镜治疗联合β受体阻滞剂预防曲张静脉再次出血的比较
舒化奶“终结”不了乳糖不耐症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