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

2023-01-03 08:43潘正一连云港市灌南生态环境监测站江苏连云港222500
化工管理 2022年17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噪声危害

潘正一(连云港市灌南生态环境监测站,江苏 连云港 222500)

1 生态环境监测安全风险因素

1.1 物理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包括噪声和辐射。对于生态环境监测而言,噪声监测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工作,监测人员必须要在工业生产以及交通等产生噪声条件下使用先进的测量仪器来监测噪声。并且在实验分析中样品的很多处理流程也会出现噪声,包括破碎以及筛分等。在该噪声条件下暴露久了,很有可能产生多功能紊乱的情况,甚至会导致监测人员有沉重的心理压力,降低工作效率,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辐射属于新的污染,其危害具有潜伏性以及长期性,在辐射环境中待的时间长,容易诱发癌症,导致生殖系统受到严重的损伤,而且损耗视觉等。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的辐射危害有多种,比如:在辐射源监测中放射性辐射源形成的核辐射以及电磁辐射;在实验分析中仪器形成的电离辐射等。

1.2 化学性危害

化学性危害包括了强酸强碱及重金属危害。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会用到强碱类化学品,比如: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等有着比较强的腐蚀性。在实验室中倘若与这些化学品发生接触,极有可能将皮肤烧伤。在使用强碱时不小心溅到眼睛中,容易导致失明[1]。此外,在样品灰化消化中不可避免会产生许多刺激性以及强腐蚀性酸烟,防护不合理就会导致其受到很大的伤害。

在实验室长期工作的人员会经常接触重金属,一旦有害金属进到人体,就会导致部分酶失去活性而引起人体中毒。有些重金属除了具有很强的毒性,也会蓄积在人体内。与汞及其化合物接触久了,其经消化道以及呼吸道进到人体,会导致慢性中毒的情况出现,造成体力降低,对肾脏造成严重损害。

2 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对实验室安全与质量管理缺乏重视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工作量不断增加,而其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的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有些机构一味追求监测工作水平与效益,不重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安全工作过于形式化,无法迅速发现一些发生几率较高的安全问题,并进行有效解决。存在问题主要有:部分单位没有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部分,只是由其他部分的人员兼职做该项工作;在实验室安全保障上的投入远远不够,很多硬件设施都没有配备完善,包括通气线路以及灭火器等;在实验室管理上存在不足,不能抓好安全工作,也没有对监测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导致监测人员不能科学防范实验室安全风险,无法对生态环境监测出现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全方位识别,并合理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这些问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很容易伤害监测工作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进而导致监测工作效率受到影响,甚至导致部分实验室发生重大安全事件,比如中毒以及火灾等,严重威胁其生命财产安全,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无法估量的。

2.2 缺乏健全的安全风险防范制度

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与质量,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然而现阶段在生态环境监测安全管理上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以及工作责任模糊等。尽管部分监测机构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但没有将室外作业以及实验室管理的所有环节都覆盖到,而这些环节包括使用有机溶剂以及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有关制度的缺乏导致安全管理规章不能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进而容易导致生态环境监测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其中,包括:没有断电导致设备通电时间偏长、温度偏高;操作不当导致火源与易燃物质发生接触,导致火灾事故出现;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除了容易造成实验室工作人员被感染,也会出现环境污染或者大面积人群感染的情况,造成重大的生物安全事故发生。

2.3 安全风险防范措施没有落实到位

现阶段,有些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上不自觉,也不主动,虽然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然而没有认真执行,也没有严格督察落实,重视布置而忽视检查。并且部分规章人员思想方面过于麻痹,没有引起高度警惕,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违反有关规章制度,导致事故发生。部分单位明确每个实验室的安全主管,对于每个实验室的潜在危害都张贴醒目标志,明确告知所以仪器设备的安全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使用方法,也明确药剂的应急处理方法以及造成的危害,但都只是形式化而已,有些工作人员在作业中违反操作规程,安全意识较为薄弱,而且野蛮作业,如:将废弃的有毒有害试剂随便倒入实验室下水道;在实验室吃东西,导致中毒;错误操作仪器设备而导致漏电触电;将一些易燃物品引燃,造成火灾以及爆炸等事件发生。

3 生态环境监测安全风险的防控措施

对于以上生态环境监测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合理制定相应的措施来科学防控,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生态环境监测的安全。

3.1 有针对性制定防护措施

3.1.1 物理性危害防护

就噪声防护来讲,监测人员在监测现场噪声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噪声的强度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设备。如果场所的噪声强度不超过100 dB,应该选用耳塞防护;如果场所的噪声强度在100~115 dB 之间,应该佩戴防噪声耳罩;如果场所的噪声强度超过115 dB,只佩戴耳罩和耳塞无法获得显著的效果,必须要使用防噪声帽,以真正达到防护高强度噪声的目的。为防范实验室中破碎以及筛分等过程中出现的噪声,应选择噪声低的破碎和筛分设备,设置独立的仪器,再加上减振以及消声等措施,起到辅助防躁的作用[2]。

对于辐射防护,辐射监测人员在正式开展工作前必须要正确佩戴防辐射装备,比如:防护服等,认真遵守有关技术规范,还要在保证监测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将检测时间控制在最短化;完成工作后,安排专业人员科学检测人体辐照剂量,而且将所有使用过的工作设备都仔细清理干净,以确保监测人员的身体不会受到损害。

3.1.2 化学性危害防护

实验室人员必须认真遵守实验室安全制度,充分掌握所使用化学剂的挥发性以及毒性等,了解化学试剂的安全说明书,防止导致危险。要遵守实验操作规范,使用腐蚀性试剂时必须佩戴专用的手套,尤其对一些强碱或者强酸的化学物质,应该在密闭以及半密闭的通风橱环境中正确操作,降低化学药剂对人体造成的伤害[3]。实验过程中如用到易燃易爆气体时,不能靠近明火和高温,要穿戴防爆服以及防护眼镜等。实验过程中产生有毒气体时,必须要在通风装置中操作,还要佩戴口罩。针对各类化学试剂,必须要结合其对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科学储存,并且将警示标志正确设置在危险化学试剂上,以免造成危害。

3.1.3 生物性危害防护

作为一名合格的微生物检验人员,必须要意识到安全防护是非常重要的,多角度分析微生物实验室容易接触到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有针对性采取适宜的措施,比如:将传播渠道切断以及防止血源性疾病病原体感染等,以免检验人员因为病原微生物而受到严重的危害,保证最终检验结果既精确又可靠。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各个地点采样监测的人员都会有各种暴露风险,必须要根据有关单位以及部门合理编制的规范要求,对各种风险的人群制定有效的防护方法,不管是环境监测采样人员还是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各个阶段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佩戴适合的手套以及口罩,使用酒精认真消毒每个有关环节,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准备好所需的防护用品,将防护工作落实到位。

3.2 科学构建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3.2.1 合理制定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对于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来说,必须要结合有关规定,认真考虑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职业健康的危险源及其适合应用的法律法规,客观全面评估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性质和规模,明确职业健康安全总目标,积极改进和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并要形成完整的书面文件,进行全面贯彻落实。

3.2.2 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组织

GB/T 45001—2020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于2020 年3 月6 日正式实施,指南强调了领导重视的作用,还有工作人员的参与和协商。因此,作为各级生态环境监测管理部门,必须要将自身的领导作用全面发挥出来,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机构,而且积极开展专业培训,保证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健康安全意识以及能力,及时与有关工作人员沟通探讨最新的职业健康安全信息。

3.2.3 高效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计划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必须要结合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根据自身职业危害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全面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计划。其中包括风险评价以及辨识危险源等,还要在建立和健全管理组织的管理与监督基础上确保正常运行。

3.2.4 不断改进

作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组织,必须要保证体系的自我完善,根据职业健康安全信息动态,并借鉴和学习其他单位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不断改善体系与职业健康安全绩效,降低职业健康风险。

4 生态环境监测安全风险防控的建议

4.1 重点抓好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质量管理

实验室的科学管理,不仅是确保实验室安全质量的关键环节,而且是检测结果精确、真实和全面的有力保障,更是对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负责。实验室必须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职业危害防治的有关规定,不断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效率,积极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促进安全能力建设,加强全过程管理,其中,包括体系构建以及安全督查等。

4.2 制定落实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一般来说,职业安全的突发事件涵盖电气机械伤害以及化学试剂中毒等,必须要提前认真做好事故预警工作,而且将应急处理措施真正落实到位。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必须要结合相关规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科学制定对于突发性安全事件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员工定期开展突发性事故应急安全演练,使员工具有很强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护水平。并且需要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监测单位先进的职业安全事件应急救援工作模式,不断完善自身的应急救援工作流程,尽可能确保员工的职业健康得到安全保证。

4.3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法律制度体系

就职业健康安全领域来讲,我国有关专门制定许多与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比如:矿山安全法以及职业病防治方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职业健康安全制度和要求,是当前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构建与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需要思考的制度以及政策背景。必须要根据有关要求,负责从业人员以及其他有可能受到其活动影响的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制定且实施职业健康安全方针,重视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和危险源辨识,将危险源彻底消除,而且使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明显下降,让工作人员始终处于安全的工作环境中,避免与有工作有关的伤害与健康损害。作为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出台有关政策,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要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专门为一些高危作业的风险人群购买保险,要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必须要将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以免伤害职工的身体健康,保证其有关权益。

5 结语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生态环境治理的有力保障。针对从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工作人员面临着的安全风险,相关部门必须要引起重视,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确实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身心健康,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噪声危害
舰船通信中的噪声消除研究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药+酒 危害大
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汽车制造企业噪声综合治理实践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
汽车变速器啸叫噪声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