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医德思想融入医学生人文精神路径探析*

2023-01-03 08:35马思敏胡玉平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孙思邈医德医者

史 敏,魏 琪,李 倩,马思敏,胡玉平

(1 西安培华学院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1243838277@qq.com;2 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65)

医贵精,更应有温度。现代医疗检测及治疗技术在不断发展,但医患的人文关怀易被忽略,这种失衡会导致医疗卫生事业商业化、医护道德滑坡,使医患关系日趋紧张[1]。然而,医学归根到底是一门治病救人的“人学”。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疗知识,更要怀有仁慈之心,即不仅要具备治病救人的能力,还应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医学固有的价值追求,也是体现人性温度的价值所在。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到:“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后人总结其医德思想为“医乃仁术,一心赴救;博极医源,勤勉严谨;为医清廉,淡泊名利;视人如己,待患如亲;谦虚淡泊、态度端庄”等[2-3]。《大医精诚》一文开创了论医德之先河,其医德思想从多角度、多层次深刻阐述了从医者的精神信仰和人道主义精神,其核心是“精”与“诚”,因此在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方面,应符合医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在当前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传承和弘扬孙思邈医德思想,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践行医疗卫生事业初心的必然要求[4]。

1 医学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和时代价值

医学生从选择医学职业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必须践行其职业信仰,这一职业信仰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特征,其主要内涵表现在:医学是“人学”,医术是“仁术”,医者则是“仁爱之士”[5]。无论医学如何发展,其目标始终是治病救人,而医学人文精神是从医者的价值属性。患者在医疗实践中除了接受医生提供的生物治疗外,更需要医护给予社会性的精神鼓励和生命关怀,这是医学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情感体现[6]。因此,医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医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应接受从医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人文精神濡养,使其在履行治病救人的宗旨时,还要树立起“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和“心怀至诚”之职业精神,兼具“仁心”“仁术”,践行救死扶伤的初心。

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体现在医疗服务供给的人性化程度及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这是当前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7]。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服务的供给者,其人文素养关系着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医学模式转换和医患关系的改善。即将步入医疗岗位的医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否具有高尚的医德,对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意义重大[8]。因此,医学院校必须注重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唤醒”善性善行,促使其养成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和职业良知,推动医德医风改善。

2 孙思邈医德思想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价值

传统医学在早期即有“悬壶济世”“仁心仁术”的思想内涵。在孔子“仁”的思想引领下,医术被称为“仁术”,医者被视为“仁人之士”。自古名医、良医均因怀有仁爱之心、恻隐之心、好生之德而被人们称道,其中尤以孙思邈“大医精诚”医德思想被后世奉为圭臬。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指出,《大医精诚》体现了祖国医学对心怀至诚、医道精微、言行诚谨的极高追求,是中华智慧和高尚情操在中医药方面的集中反映,是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9]。

孙思邈医德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医学人文精神,是开展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最佳载体。蒋立卫等[10]认为,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大医精诚”的医德戒律,是我国传统医德思想的渊源;刘莉[11]认为,孙思邈对从医者提出了基本要求;对医者在行医中的体态、风度及行医方法作了全面论述;他医德高尚,终身以济命扶危为己任,谦虚好学,博极医源,严谨勤勉,誓愿普救,为人师表;作为古代医学伦理学的开拓者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倡导者,为我们弘扬其医德思想、守正医学人文精神提供了极好的素材。新时期医学院校应引导医学生汲取孙思邈医德思想中的优秀品质,继承发扬其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精神,学习其不分贫贱、一心赴救的全心救治精神,让孙思邈医德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医学生厚德敬业、博爱大众、甘于奉献的一种自觉行为。

3 孙思邈医德思想融入医学生人文精神的路径

孙思邈医德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医家医德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我国医学史上最全面的医德阐述,强调医生要做到医德医术相统一,并提倡行医先立德。凝炼孙思邈医德思想中所蕴含的医学人文精神,将“大医精诚”的道德伦理、“仁怀天下”的价值观念、“慎独勤勉”的行医态度、“诚信求真”的职业品行和“同理平等”的处患之道等转化为医学生的自我价值追求,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谋而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1 以“大医精诚”的道德伦理培育医学生的职业情怀

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核心是“大医精诚”,而悬壶济世、救护生命是医学价值的根本所在[12]。医学是对脆弱生命的救护,是为受创躯体和痛苦的心灵铺设希望之路。“大医精诚”道德伦理告诫医者,修养应做到“精”与“诚”,既要专业精湛,又要医德高尚。医乃“性命相关”之事,需心存仁义、仁慈待之,苦读医书、潜心研究,以精湛医术拯救民众,是医家“仁”与“术”的完美结合[13]。基于此,医学院校应高度重视“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将医德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各种途径告知学生“医乃仁术”,既要知儒理、又要精医理,这是对当代医学生如何做人、怎样行医、如何对待患者等诸多责任、义务及医德规范所进行的正向引导。第一,督促医学生勤奋进取,精研医理;第二,引导学生提升自身人文精神境界,以“医者仁心”的崇高职业理想感召学生,激发“救死扶伤”的职业成就感和人道主义精神,树立道德自觉;第三,以当前鲜活的抗疫先进模范为榜样,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为引领,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医疗职业的认同感与成就感;第四,以医德医风中的反面案例诫勉学生,使其筑牢职业道德的藩篱,不为虚名、利益所驱。总之,坚持多管齐下,正面引导、反面诫勉的教育方式培育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对于树立良好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3.2 以“仁怀天下”的价值观念厚植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孙思邈医德思想中,“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强调医者对患者应心怀宽仁之心,拯救其痛苦。一个“大慈”,一个“普救”,充分体现了“仁爱救人”至“济天下”的高尚职业道德和心怀天下的远大抱负。“上医医国,下医医病”“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及济世经邦的责任意识在古代先贤心中一直都有。孙思邈以人为本、仁怀天下的医德思想和人格理想对于培养当代医学生的爱国情怀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医学院校而言,首先,要求医学生具备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大爱情怀,将医生的责任提升到社会高度;其次,要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尊医重卫”的氛围,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开设“大爱讲堂”人文教育讲座,邀请医学教育大家或抗击疫情一线医务工作者作专题报告,让医学生近距离聆听他们“不计生死”的爱国爱民情怀,树立医学生的仁爱意识;再次,设立未来课堂,让医学生模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时,怎样关怀和善待患者,怎样履行“悬壶济世、济命扶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如何将“救死扶伤”的职业理想同“性命相托”的医学事业和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紧密结合,使其志存高远,不因任何艰难险阻动摇其理想信念[13];最后,作为医学院校,在学校专业教育阶段就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医学专业优势,在寒暑假时间深入基层开展“送医下乡”义诊活动、“健康助力扶贫脱贫”健康宣讲等社会实践活动,来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事实上,守正医学人文精神,以“仁怀天下”的价值观念厚植医学生的爱国情怀,不仅关系万千百姓的健康,还关系着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3.3 以“慎独勤勉”的行医态度培养医学生的敬业精神

孙思邈告诫医者,提高医术应“慎疾慎医”。强调学医之人须“精勤不倦”“博极医源”,才可实现“一心赴救”的职业使命。医术乃“至精至微之事”“微则不能不深究”,医者必须技术精湛,至精至微,严防出错;也唯有严谨勤勉,方可小心翼翼,这些都道出了学业严谨的重要性。医学知识广博深奥,精湛的医术要求学者“涉猎群书”,才可达到“诊必副矣”“纤毫勿失”的效果。为此,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对医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养。首先,在医学专业基础教育阶段,充分利用“职业发展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使他们深刻领悟“慎独勤勉”的习医态度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重要意义,用孙思邈医德思想增强医学生对职业价值培养的激励作用;其次,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求,高校创新和完善医学生“敬业”价值观第二课堂教育模式。授课教师可结合“医学伦理学”“临床医学导论”等课程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编排课堂剧、医德医风朗诵比赛等实践教学活动,让医学生将“严谨勤勉”的“敬业”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再次,医学生任何时刻应警醒自己,一方面要保持脚踏实地、勤奋学习、精研医术的求学态度;另一方面要有广泛学习、慎独思考、潜心医学的专业态度,承担起自己所从事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一职业的神圣责任,激励自己努力学好医学知识、尽己所能解除患者病痛,最终成长为“博施济众”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3.4 以“诚信求真”的职业品行塑造医学生的诚信品格

医学的价值是“济世救人”,决定了医学不但要“精专业”,更要“品德诚”[14]。孙思邈医德思想从诚心济事、笃诚敬业、真诚待人三方面对医者提出了本质要求,即“诚信求真”。医德之“诚信求真”,就是指诚心诚意、求实不欺,忠于医业、忠于患者,在疾病诊治中应该保持心怀至诚、言行诚谨、作风正派的医德医风。首先,医学院校可利用儒家医德文化,加强对医学生“诚信”教育的培养,开设“中国传统医学教育”“孙思邈医德文化教程”等相关选修课程,以课堂形式向医学生传授“诚信”是中华民族数的传统美德,让学生知晓,古人行医前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行医时严谨庄重,精神安定,聚精会神,诚心诚意为患者着想,做到纤毫勿失;其次,强调学医之人应当品行端正,待人诚恳,作风正派,服务热忱。让医学生深刻领悟,只有将医术精湛与诚实不欺兼备,才能做一名好医者;再次,作为医学院校教师,应当树立“立德树人”职责,做到“尊严而惮”“躬先表率”,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程,遵守学术道德操守,潜移默化中使医学生受到“诚信”的洗礼;最后,作为当代医学生,加强诚信意识、提升诚信品德,把诚信求真作为医德的崇高追求和职业品行,在以后的医疗实践保持心怀至诚、求实无伪、诚信待患、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基于此,在校医学生可开展“诚信”实践教育活动,如“诚信考试----拒绝60分”、在校生考察诚信、构建“个人诚信档案”,让医学生用行动践行“诚信”价值观,使其在步入工作岗位杜绝学术不端、唯利是图的不正之风,让“诚信”价值观成为医学生立业之本、处世之道。

3.5 以“同理平等”的处患之道弘扬友善和合的行医风范

孙思邈医德思想中强调,时刻谨记“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同理心,医生对待患者“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的平等理念;在救治患者过程中“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在与同道相处时,不应“炫耀声名,訾毁诸医”。孙思邈这种“同理平等”的处患之道和“友善和合”的行医风范,为当今医务工作者在处理医疗人际关系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基于此,在学校,注重培养医学生“友善”的价值观力量,建议加强友善的家庭教育。宽容融洽家庭教育对学生“友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家校间的沟通交流,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防范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引导和帮助 “友善和合”“同理平等”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使医学生在步入临床工作岗位后对待患者也能够“举动安和,言无轻吐”;同时,在处理同学和同事的关系中秉持“友善和合”的态度,有效促进人际关系,增加人格魅力。学校宣传部门应利用互联网媒体、校园广播等平台,大力宣传医务工作者恪尽职守、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逐渐引导医学生主动地关注医学大家“同理平等”的处患之道和“友善和合”的为人之道,弘扬中国古代传统医德中的友善思想[3]。

4 结语

科学无人文则盲,人文无科学则空。“大医精诚”医德思想正是兼具了“仁术”“仁心”,才被后世奉为圭臬。其蕴含的“仁怀天下”的价值观念、“慎独勤勉”的行医态度、“诚信求真”的职业品行和“同理平等”的处患之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道德要求是一致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将孙思邈医德思想融入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对于培养“精”“诚”兼备的医学生、践行医卫事业初心、弘扬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孙思邈医德医者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孙思邈巧用大蒜治痢疾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