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娜
(大连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在大学生“三观”培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是重中之重,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的建设者,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关涉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功。民族院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认同教育的重要地位,探索构建具有民族院校特点、符合多民族大学生思想状况和认知规律的认同教育策略,增强各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认同教育是中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党和国家在增强凝聚力方面的一个重要优势和举措。民族院校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既体现了价值观教育的本质要求,反映了教育的一般规律,更顺应了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1.突出认同教育是由价值观教育的本质所决定
“认同”是价值主体在社会实践中逐渐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动,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2]借鉴心理学关于态度研究的理论成果,本文认为,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基于对某种共同价值观充分认知基础上而形成的认可、接受的态度,表明了一种积极性评价的内部心理倾向,是价值主体对自身的价值观重新定位和调整,从原有的价值观逐步转变、过渡到新价值观的过程。因此,价值认同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价值观生成的过程,而是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广泛的认同背景,它是在综合各方面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凝练形成的。其作为“最大公约数”,是各民族普遍认可和共同享有遵循的价值观。正是基于广泛的认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各民族之间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成为推动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民族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强化认同教育,可以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群众基础,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主导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并且经过长期的文化适应和反复的强化练习,改变原有的与核心价值观不适应的文化特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变得强大起来,并自觉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化。
2.强化认同教育是实现育人功能的必然要求
立足教育教学的微观层面,强化认同教育是实现育人功能的必然要求。有学者提出“当教育的接受者还没有认可这一理论和思想的时候,如果采取强制性教育,往往会使教育的接受者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存在,就会对要接受的理论产生一种自然排斥。”[4]认同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思想层面的认知到价值层面的认同,进而到实践层面的自觉践行,而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运用说理和说服的方式,以文化人,以理服人,而非强制的方式来影响人,达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认同教育是实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被动”接受到“自愿”“自觉”接受吸收并将之向情感、意志以及人格等方面内化的过程,是养成德性修养和实践智慧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分析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才能够在实践中批判不良的价值现象,以健康美好的方式去实现价值目标,并把它当作实践智慧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达到知识与价值、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日用而不觉”的智慧,生活也将呈现出知情意、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都是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育人功能的体现。
3.认同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然之举
青年兴则中国兴,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要力量,是走在时代前沿的社会群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未来的主流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的主要建设者,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如何,关涉到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败。因此,抓好他们价值观的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对民族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大力加强各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增强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觉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常常先从相对简单和具体的方面入手,然后逐渐上升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与生俱来,也绝非一蹴而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应遵循认同活动的内在逻辑,逐步深入提升认同层次,实现由主体自我及需要认同到民族认同,再到国家认同和命运认同的深化。
1.主体自我及需要认同是基础
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面向的是一个个具有特定民族文化背景和特定性格的学生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从主体之外被机械地塞到主体手中。“认同”一词在英语中对应的是“identity”。在不同的语境中,“identity”还被译为“同一性”“特性”“身份”等。就“同一性”而言,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就曾指出:“我们如果把一种事物在某个时间和地点存在的情形,同其在另一种时间和地点时的情形加以比较,则我们便形成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观念。”[5]较之其他事物的同一性,人的同一性就显得复杂很多。人的同一性,不仅指不同时空中外在形象上的一致性,更表现为内在精神上的统一性[6]。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也要细致考虑学生的精神需求,引导学生发现和深化理解自身作为主体的生命意义及生活中多种多样的价值需要。一旦主体对自我的价值需要有了真实的理解和认同,对价值观的需要和认同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首先应当作为一面智慧之镜去照亮主体的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实现主体对自我及其价值需求的认同。
2.民族认同是情感纽带
人作为主体不是抽象地存在着,而是作为“现实的个人”和生活的主角实际地存在着。主体在自己的生活历程中既是“剧作者”也是“剧中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领会具有存在论上的优先性和基础性。但是,主体也绝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主体的主体性是在社会生产的支撑推动下、文化熏陶下和生活沉淀过程中形成的。这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特别鲜明,他们的个性、彼此之间的差异性都是由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生产生活方式促成的结果。民族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需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解自己的主体性在民族文化中的起源,培养他们的民族感情和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是个体存在之所以具有民族特性的根源,因此民族认同对于个体自我认同具有奠基和升华作用。
3.国家认同是核心内容
人类的现代历史阶段,是具体民族历史向国家社会历史和世界历史融合转变的过程。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7]从自在到自觉标志着各民族走向了相互认同,走上了民族认同的政治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反抗压迫、求得解放,最终成立新中国。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代表着社会全体成员的普遍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规定了国家权力的性质和职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奔着人类解放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方向而建立和不断发展的,这种制度决定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的性质。此时,国家毫无疑问已成为民族团结与认同的政治形态,新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给予各民族以政治认同和历史认同,为民族发展提供国策支撑,是民族繁荣的根基,民族院校认同教育自然要从民族认同深化上升到国家认同。
4.命运认同是精神归宿
认同教育过程中最深刻的阶段是命运认同,贯穿于个体自我及需要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各个环节之中,是认同的主线。如果说前面这些环节还是具体领域和层面的认同,那么命运认同则是历史深层的、本质的总体性认同。要深入理解命运认同,需要立足“存在论差异”的哲学视野。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也“不是某种类似于存在者的东西”,[8]5哲学在追问存在问题时不能局限于物的层次,应该深入追问存在的意义,他指出:“任何存在论,如果它不曾首先充分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紧凑的范畴体系,归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并背离了它最本己的意图。”[8]55中国哲学智慧中有关于道和器的区分,正契合于西方哲学中关于存在论差异的哲学智慧,通过对道的自觉领会才把握了历史命运和道路选择。在当今时代,更需要自觉超越物质功利的羁绊,在认同教育中强化历史感和命运感。把“命运”看作个体、民族、国家的“历史存在”,或者说是它们在历史中的存在方式。在“历史命运”的深层脉动中生成着个体、民族、国家的存在尺度,在由“历史命运”所开辟的道路中生成着它们的存在形态。中华民族在近代对抗西方列强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历史命运有所觉醒,方始融合为自觉的民族统一体;无产阶级在革命过程中对自身的历史命运有所觉醒,于是生成为变革社会、改变世界的“历史先锋队”;广大人民群众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命运有所觉醒,将逐渐迈向“自由人的联合体”。命运认同是精神归宿,能最好地凝聚人心,形成最强大的历史合力。总而言之,命运认同是存在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历史本质和精神归宿。
“五个认同”是对国家、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等的态度及观念反映。这些内容都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问题,集中体现了中国在命运抉择和价值追求上的最高层面和全局性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民族高校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深入开展“五个认同”教育,从教学内容、方法、机制、环境等方面加强“五个认同”的有效融入与有力保障,推动民族高校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以“五个认同”为指向有效融入教学内容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和来自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占很大的比重,教育对象和人才培养目标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增进各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是民族院校的重要使命。民族院校教学应重点把握两个核心指标。一是始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教学内容不仅是传授、灌输、学习新知识,而是让学生形成新认识、新理念、解放思想,体现传道解惑明理的政治教育、政治引领的作用,让新时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党和人民放心的可靠接班人。二是持续加强“五个认同”教育,通过教学推动各民族大学生实现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上述两个方面紧密联系密不可分:没有个体的发展完善,国家层面的认同就失去了主体支撑;没有国家社会层面的引领,个人的发展就失去了方向,容易出现个人主义的偏向。所以,加强认同教育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而“五个认同”则是民族院校教学的重要抓手。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民族院校应重点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几门思政课程的教学体系应围绕“五个认同”的本质要求来构建。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其核心目标就是实现“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分别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来具体分析论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选择等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对个体层面的价值指导,是指导个体如何实现价值行为与对国家社会认同的有机统一的课程。所有的思政课在教学中都需要从哲学的高度、从原理的深度来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这样才能体现出理论课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才能够说服人。
2.以“五个认同”为指向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探索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特征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学生对文化需求的多样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的谋划和部署。一要充分利用地域资源。根据不同地域的文化资源开展“五个认同”教育,这不仅是加强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内在需求,更是丰富其文化活动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如利用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文化古城等不同地区的地域资源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因地而宜,使教育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要注重“五个认同”教育的多样性。要着眼于时代发展和多民族大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注重用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吸引人,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搭建多元的教育教学活动平台,满足多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尤其是“00后”大学生大多是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开展“五个认同”教育也要紧跟时代特征、学生需求,利用“微媒体”平台,形成交互式的师生学习模式,转变传统师生角色,优化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模式,实现教学相长,不断深化对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
3.以“五个认同”为指向完善发展教学机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纵深推进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战略目标。协同育人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力保障。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就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9]“三全”育人机制首次写进中共中央文献,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机制保障。民族院校加强“五个认同”教育离不开“三全”育人机制的支撑。首先,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融通,使“五个认同”教学获得学科支撑和科研反哺,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其次,打破课程界限,实行课程融入。全面挖掘“课程思政”的潜力,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构建“思政课+人文素质课+专业课”“线上课程+线下课程”互补协同的课程体系,形成认同教育的育人合力。最后,打破分工界限,加强队伍融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专业教师队伍融合。成立“五个认同”教学研究中心,组建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组成的共建团队,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共同参与寒暑假民族地区学生家访,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体验,强化立德树人的责任感、使命感。总之,要上下“一盘棋”,顶层设计与全员推进相得益彰,凝心聚力,共同打造360度全覆盖的立德铸魂的教育合力,形成联合研究、联合攻关的有效机制,以此保障“五个认同”教育任务的完成。
4.以“五个认同”为指向保障提升教学环境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最为直接的承载体现,校园中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处景点,都成为一种思想的传递,一种文化的表达,优美的校园环境总能以“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熏陶感染着师生品行,丰富净化着师生的灵魂。民族院校建设一个和谐优雅的校园环境,就是建设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环境,也是建设一个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环境。民族院校校园物质环境的设计建设要有深厚的内涵,突出价值导向。这个内涵的核心就是“五个认同”,要以此引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成为校园文化的灵魂。民族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宣传栏、走廊、教室墙壁等学生任何学习生活的地方,制作成内容丰富、形式鲜活的图文资料,或者蕴含文化内涵的物质素材,实现以文化人;可以建设融文字、图片、图表、声像、动画、多视窗互动墙、研讨书屋于一体的全视域智慧型综合平台,以情境的方式加强“五个认同”教育。这种隐蔽性、暗示性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体验与分享感受无意识地实现价值引导。总之,民族院校要让校园的每一片砖瓦、每一棵草木都成为传递文化的载体,让校园的每一个建筑和每一面墙壁都成为塑造精神的素材,增强各民族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遵循其中的规律和逻辑。民族院校教育者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各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以“五个认同”为抓手,在扩大认同基础、强化认同程度上下功夫,引导各民族大学生从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形成并凝聚起强大的价值共识,自觉投身于党的第二个百年伟大奋斗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