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曼,范娇婷
(大连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到民族工作“纲”的高度,要求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进入新时代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提出到载入党章,从确立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到所有工作聚焦之“纲”,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的极端重要性。大学生是各民族青年中的优秀代表,既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也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从民族心理学视角看,建立有效的机制缩小心理距离,不断增进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认同、心理相容,将有助于他们形成持续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是个体对另一个体或群体亲近、接纳或难以相处的主观感受程度,它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为不同群体之间在感情、态度和行为上的疏密程度。疏者心理距离远,密者心理距离近。心理距离概念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他以美学的视角提出“心理距离说”,描述了一种心理上令人舒适的安全范围。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推导出与之关联的心理距离经验公式:D=q·L/(T·S) 。这表明,心理距离(D)受物理距离(L)、时间(T)、心理开放度(S)、环境以及心理状态(q加权系数)的影响而定。“‘民族心理距离’这一概念指的是不同民族之间因民族文化、民族认知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的在各自心理上对异民族产生的距离感。具体而言就是对异民族设防,妨碍其接纳异民族的人参与到自己文化生活中或使自己不愿参与到异民族文化生活中的心理现象。”[1]这种民族心理距离会直接影响各民族之间的彼此认同、交往互动。结合布洛的心理距离经验公式,可以分析民族心理距离的影响因素:
首先,物理距离是指因各民族分布的地理位置与居住格局而产生的空间距离。不同民族之间空间相距越遥远、居住格局越分散,越容易在心理上有距离感。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域生活的人往往更容易存在疏离感,同一民族或同一地区共同生活的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自然更加密切。
第二,时间距离是当下各民族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差异产生的主观知觉,是作为民族个体感知到事物在时间上的距离。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集合体,每个民族都具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随着世代传承,民族成员早已形成能反映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表现为与相似时间起源或具有共同历史记忆的民族,关系会更为密切;而与那些非同一时期发展、具有不同历史记忆的民族,关系较为疏远。”[2]
第三,心理开放度是认同和包容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进而相互尊重与理解的意愿。群体的心理开放度往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否具备交流交往交融的客观条件等密切相关。
最后,心理距离还受各民族之间交往的环境氛围以及心理状态的影响。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加深不同民族间的认同感,矛盾、紧张的环境氛围削弱各民族间的认同感。心理状态反映的是交往主体之间,特别是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本质,更能考量个体对其他民族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真实情感。
从民族心理距离各项影响要素不难看出,民族心理距离会直接影响民族关系,各民族间相互接纳、消除心理界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在中国,无论是中华民族由“自在”到“自觉”的历史发展,还是各民族在相互交往、流动中形成的独特民族分布格局,无论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系列正确成功的民族政策的实施,还是在全面小康基础上共圆复兴梦想的价值追求,都使得各民族间有着极好的心理距离基础。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的共同性和一致性在不断增多,这是历史大趋势,而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也同样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就是要在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的基础上,解决好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不断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民族心理对民族关系的状态持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民族心理整体结构的均衡能够促进民族关系的稳定和谐。”[3]把握好这一点,并从实际出发不断缩小民族心理距离,将对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作用。
民族心理距离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提升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的自觉意识,但另一方面,过大的民族心理距离,影响民族间关系,降低民族交往意愿,不利于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尊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做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前提下,努力实现民族心理距离最小化。要充分了解大学生在民族心理距离影响诸要素中各方面的具体行为与表现。深入探究和把握个体客观存在的现象,对于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1.文化了解不足产生空间距离感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开放度不断提高、网络在青年一代学习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青少年到内地上学等大环境变化,不同民族大学生了解、联系的渠道日益丰富,因物理距离和传统因素影响产生的距离感不断弱化。同时,人是文化的沉淀,也是文化的载体。在不同民族的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将交往对象纳入本民族文化体系来衡量,与自己文化越接近,心理距离越近;与自己文化相差越远,心理距离越远。在各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和熏陶下的大学生群体,实质上也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合体。由于对其他民族文化了解不足,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和刻板印象,这阻碍了各民族大学生在空间距离上的亲近。“民族刻板印象是根据民族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所构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看法,所以民族刻板印象中充满了具有民族代表性的特征。”[4]比如对某一民族成员个体的行为放大为对这一民族整体的印象,形成民族交往中的刻板印象、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等。积极正向的民族刻板印象有利于形成理性民族认知,拉近民族心理距离,为主动交往意愿提供动力,推动民族关系正向发展;消极负面的民族刻板印象是产生群际焦虑和态度偏见的重要原因。同时认知偏差会使大学生在一开始的交往中就面临着不少心理障碍,再加之互动双方无法从思想观念上真正理解他者的文化,这些都决定了大学生很难在社会生活中真正进入对方的社会文化圈,社会交往只能停留在社会公共领域内。这种状况是民族心理距离的体现,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疏离感和区隔感。
2.知识储备不足弱化共有历史记忆
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就是具有共同的历史记忆,这些集体记忆是共同体意识存在并不断得以延续的基础,是形成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前提。“0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成长的,在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社会日益开放的环境中,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呈现新的特点。笔者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连续5年以课前问卷调研的形式对所在民族大学本科生思想状况进行了跟踪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00后”大学生关注现实胜于关注历史,主动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意识不强、热情不高,历史知识碎片化、历史记忆模糊化的现象明显,弱化了他们以史为镜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及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
从理论教育方面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提出时间不长,各学段一体化教育格局还未建立,大学生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学习过程不充分。进入大学以后,部分高校开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但刚刚起步,相关课程进行了理论渗透与融入但未成体系,因而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掌握不全面、不深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与深远意义理解不充分。
3.语言文化差异降低接触频率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指出:“语言对人的主要影响涉及他的思维力量,涉及他的思维过程中进行创造的力量。因此,在更深刻的意义上说,语言的作用是内在的和建构性的。”[5]从本质上来讲,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还是一个民族认知与感知世界的方式。在交往交流过程中,民族成员对民族语言的使用往往是达成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而语言差异越大,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交往就越受限制,进一步交往的概率就会降低。民族接触频率会影响双方的心理距离。“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于20世纪提出了群际接触假设(Intergroup Contact Hypothesis),他认为缺乏接触所产生的陌生和不熟悉感,是导致民族偏见与距离的重要原因。”[6]从调研情况来看,生活习惯的差异、语言的差别是不同民族大学生择友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校园生活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偏向于与同一民族或地区的同学聚集在一起,聚在一起时更乐于使用民族语言,这让他们感觉相处更融洽、更有亲切感和归属感,可以产生共同的话题,但也在客观上制造了一种“排他”感和封闭圈,听不懂、不会讲的同学融入就会比较困难。
4.社会、家庭环境影响交往意愿
从民族心理学的视角看,社会生活的发展状况等因素容易以外部性沉淀的方式延展不同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欠发展和欠发达的物质生活状况通常与个体在心理上自卑和封闭状态的形成存在一定关联,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包容意识的产生。近年来,随着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极大改变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但受到资源、环境等多元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现象还比较突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民族地区还有较大发展差距。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交往时,部分学生会因生活地域、思想观念、经济条件,个别大学生因家庭贫困,存在自卑、焦虑情绪和不平衡心理,不愿意与其他人沟通交流,难以保持恰当的心理态度,甚至产生排斥心理。
此外,大学生民族心理距离不仅受外界因素影响,还受到个体心理水平的制约。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理上的“警觉”,与他人形成心理距离,形成一个蛋形心理防御空间,“空间的大小代表了对外界的态度。只有个体感知到与他人之间心理距离缩小时,对他人的态度才会由抗拒变为亲密。”[2]35因此,要重视各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重视跨民族友谊的培育,降低防御心理,拉近心理距离,不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学生是各民族青年的优秀代表,从大学生实际出发,探索有效方式,缩小民族心理距离,有利于加深各民族间的交流、推动民族交往的进程、加快民族交融的步伐,为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奠定心理基础。
1.加强平台构建,破除交流交往交融的空间壁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积极搭建平台,创造各民族大学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条件和氛围,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强化他们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内心体验。一是通过嵌入式管理,破除物理空间壁垒。探索创造多元嵌入的校园环境,采取不分民族、宗教信仰、生源地,混合编班、编寝、工作室及组建学生社团、科研创新团队等,让各族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并不断由管理嵌入深化为文化嵌入,增进相互认同;其次增强文化嵌入的认同理念,不断完善校园公共文化服务软硬件建设,积极满足各族学生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交融;二是搭建网络平台,增进虚拟空间交流。当代青年是网络的“原住民”,生活、学习、社交、娱乐都离不开网络,要善于利用互联网,一方面以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尤其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及感人事迹,一方面要打造文化交流共享网络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特色文化、尤其是能够体现各民族共性特征的文化进行网络化、数字化呈现,并注意表现形式的多元多样,增加参与感和互动性,便于文化交流和共享。
2.巩固历史记忆,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基础
大学生只有对各民族“共同性”具有正确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避免因差异性的存在而形成排斥心理,不断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要让大学生明白,这种共同性,来自五千年来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深刻积淀,也来自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优良传统,还来自面向未来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想追求。这种共同性,既非各民族谁同化谁,而是加深对共性的理解与体认,尊重和包容差异性。
理论认知重点依托课程教学来解决,一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各民族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教育,增进学生的“五个认同”“四个自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二要加强“四史”教育,培育各族青年学生的历史眼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提升科学的理论素养;三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保证各教育元素同向同行,推进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格局;四要创新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建设好网络教学资源,围绕体现各民族“四个共同”的资料、场景、物件、故事等,让学生亲自搜集整理并交互分享,让潜移默化的观察学习、体验学习与理论教育相结合,建立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联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补充的多层次多维度教育模式,拓展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空。
3.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夯实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石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能够促进各民族深入交流。各民族语言的差异性与多样性的现实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要求的“同文同国”和“同语同国”的诉求存在一定张力,为缩小这种张力,一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走向现代化必须要顺应的时代潮流,是各民族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更好融入社会、同步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形成说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的习惯和风尚;二要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保护文化多元多样发展,三要发挥高校文学、语言学科的优势,加强研究,不断丰富和挖掘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强化中华文化认同,让青年大学生在中华文化中找到情感归宿、精神家园。
4.培育开放心态,增进各民族大学生情感共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既是培育理性认同的过程,也是各民族大学生心影响心、促进情感共融,深入生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的过程。心理开放度是影响民族心理距离的重要因素。封闭产生隔阂,开放增进了解。各民族学生以开放包容的接纳心理理解多民族国情、多民族文化,客观认识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共性与差异,逐渐摆脱对不同民族同学的抵触或偏见,减少心理距离感,才能最终实现心连心。要精心谋划、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如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升起,每个人都会唱起国歌,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进而增强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当在电影中看到各民族团结一致与侵略者殊死搏斗、保卫祖国的画面,会增进他们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领悟;当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会让学生回望历史、珍惜当下,加深对“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解,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等等。要积极开展互动式主题教育活动,如56个民族同学讲述家国故事、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等,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厚植家国情怀。要跨民族组建研究团队、实践团队,在深入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开放包容的接纳心理,不断巩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情感。
5.关注环境因素,营造同向同行的育人氛围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7]环境氛围对大学生的个人情感和价值取向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团结、和谐的育人氛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外部条件。要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育人格局,营造同向同行的育人氛围:高校要在标示标语、专栏宣传等硬件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融入教学、管理、党建等工作,使软环境建设同步跟进,形成人人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传员、引导者、参与者的校园氛围;要关注家庭对学生民族观念的影响,注重家校共建,深入民族地区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开设家长课堂,引导家长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家庭情感教育中;要注重社会环境的作用,积极推动将各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的典型示范点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深度参与本地区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等活动,不断汇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