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研究

2023-01-03 07:59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特色

谭 欢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44)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途中,消除国家贫穷落后、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人民过上富裕生活是其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绝对贫困已然消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已经开启的新发展阶段,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成为了执政党新的奋斗目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反贫困措施的快速推进,人民大众殷切企盼的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理想可望成为现实。中共中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出要大力促进人的发展的全面化,着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已经取得了消灭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生产力已然得到大幅度的提升[1]。共同富裕被嵌合在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原则之中,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所在,同时也是我国新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文献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宣告: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已得到历史性解决,小康社会已经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已经开启,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明确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有学者将追求人民富裕置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黄一玲厘清了党在不同时期对共同富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探索[2];李军鹏辨析了共同富裕的相关概念,简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并指出了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3]。也有学者从我国的贫困治理角度出发研究共同富裕。方凤铃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反贫困斗争中总结出内源和外源扶贫、综合与精准扶贫相辅相成的扶贫机制[4];李楠、张奇等人从新征程中总结出我国贫困治理的三个维度(目标、主体、方法)的根本性嬗变[5]。吴海江等人则从分配关系角度研究了共同富裕,他在指出分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对于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性基础上,重点叙述了第三次分配在其中的突出作用,进而指出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3种分配方式协调联动[6]。韩喜平从分配制度所体现的关系、中国共产党调整分配制度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以及新时代需要完善分配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分配制度变革何以能够推动实现共同富裕[7]。李春玲从中等收入群体角度切入,指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促进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上下功夫[8]。唐任伍从共同富裕实现主体角度着手研究,指出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爱社会”同时发力、共同驱动[9]。

还有学者基于其他视角对共同富裕进行了研究,为共同富裕研究拓展了新思路。张翔从法理角度阐述了作为宪法原则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内涵,他指出共同富裕是基于社会平衡理念的中国式现代化表达[10];刘彻以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为着眼点进行了研究[11];周波、李国英等人基于财政视角提出共同富裕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12];沈满洪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到更高层面,将生态福利也纳入到了共同富裕的“辐射范围”[13]。

可见,当前学界对共同富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学术界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方面,研究还不充分,已有的研究也只停留在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上的具体政策研究及建议则相对缺乏。因此,本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富民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思想出发,结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提出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优化路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资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不仅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现无产阶级的经济解放进而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思想,而且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价值依归。

(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时,虽然没有使用“共同富裕”这一概念,但却明确提出了要反贫困,实现无产阶级的经济解放,进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一进程的展开和实现,也就包含了共同富裕的思想。

首先,无产阶级的普遍贫困状态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合理决定的。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剖析以及在资本统治下劳动被异化的现象的批判,指出了共同富裕的实现逻辑。“资产阶级借以在其中活动的那些生产关系的性质绝不是单一的、单纯的,而是两重的;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在发展生产力的那些关系中也发展出一种产生压迫的力量。”[14]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结果的两重性的深刻揭示,马克思指出,资本家不断积聚财富的动因和结果必将导致社会向着两极分化的道路进发。在资本逐利本性的驱使之下,资本家会想尽各种方法来降低生产成本,譬如克扣工资、大量使用新型机械设备、寻找更为低廉的劳动力等,而这会导致农业工人“总是有一只脚陷在需要救济的赤贫的泥潭里”[15]740。在劳动者充裕的市场环境下,资本家能够用更低廉的成本买到更优质的劳动力,为此而支付的工资可能连工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都不够满足。因此工人阶级的劳动结果同时也“为工人生产了赤贫”[16]。

其次,工人大众的贫困是由当前社会的发展阶段,即“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决定的。在此阶段之下人的发展还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由于物驱使和制约人的关系,人处于片面发展和不自由的状态。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状态,注定了工人阶级必将处于贫困之中。而工人阶级想要摆脱贫困状态,也唯有推翻以资本主义为代表的私有制这一途径。

最后,无产阶级反贫困的实现路径。要想将共同富裕这一伟大图景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形式,必须要有一条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那就是要坚定地依靠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大力发展生产力来实现。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17]。只有在物质生活资料不欠缺的情况之下,广大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有了基础性的保障。无产阶级政权通过反贫困进而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思想的提出,确立了未来美好社会的根本价值判断标准,因此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来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中华民族一直有追求共同富裕的传统,甚至将其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例如《礼记•礼运》记载了孔子对“大同”社会的描述,提出了“天下为公”的主张。这些构想对建设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便有非常强烈的富国、富民、强兵、平均等思想,并在治国理政中加以运用。“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18]这一思想清晰地反映了管子对富民思想的认同和推崇。孔子在表述自己的治国主张时曾谈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19]

人民富裕是国家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人民不堪忍受贫富不均,就会起来造反。北宋初年,四川农民不堪忍受苛捐杂税盘剥,由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就提出了“均贫富”的政治主张。在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古代文明社会中,土地是关乎身家性命的生产资料,因此,对土地分配的思想主张,也就影响甚至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水平。例如,在太平天国颁发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主张,就道出了贫苦农民的心声,成为古代共同富裕观念的代表。“均贫富”“均田”思想虽有平均主义的成分,但无疑也包含着共同富裕的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价值依归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以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富强、建设幸福美好的社会为己任,这其中就内含有共同富裕思想的价值指向,并将共同富裕定位在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本质特征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私有制是消除人民贫穷的根本思路。中国共产党一直遵循并追求这一目标的实现。在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就明确提出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2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时,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彻底平分土地的基本原则,为在全国消灭地主阶级剥削的土地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纲领。《中国土地法大纲》为支持解放区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消除贫困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首先确保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实现。“一化三改造”的推行,展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消灭私有制的坚定决心。在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对中国发展富强的目标做过明确阐述:“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21]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2]373。这一论断表明,社会主义必须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才能够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后来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使国家不断富强,中国人民也过上了富裕生活。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时,邓小平高屋建瓴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现实立足点是社会生产力和创造财富能力的提高。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等各方面提高才有所依凭,人的潜力才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只有在每个人都充分发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社会生产力才会得到发展,共同富裕才能变为现实。因此,只有立足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才有源头活水,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深化改革,提出人人都能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在全面小康目标实现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2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所在,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旨归,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落脚点,因而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共同富裕不是一步就能够实现的,而是分阶段一步一步地实现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就是基于这样的逻辑。首先是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是先富的人带动后富的人,最后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十四五”末,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本世纪中叶,共同富裕基本实现[23]。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如果发展市场经济只是实现了国家富强,而人民没有得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表现,而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样,都属于市场经济范畴,但却有着本质区别。因为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国家富强,而且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促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三、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优化路径

共同富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产生的瑰宝,实现共同富裕是全体中国人民正在为之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但是贫穷的人民没有真正的幸福可言。因此,如果国家没有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人民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人民幸福就是一句空话。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经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和新征程的开启,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条件。

(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共同富裕,首要的是经济发展但又不仅限于经济发展,它同时还是政治发展,因此共同富裕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牢记人民,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宗旨,始终不渝地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才能够长期赢得人民的真切赞赏和支持,也才能有稳定且日益牢固的执政基础;另一方面,如果中国共产党不能带领广大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没有吸引力和优势。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就不能体现。因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强后盾和根本保障。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共同富裕的实现才能有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能够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事实证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果[24]。在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历史性进程中,应当始终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5]。正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才得以体现。

(二)坚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22]116要实现人民的普遍富裕,国家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实力,因为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生产力的巨大跃升,就只能是普遍的贫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最佳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改革开放的实践促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经济实现了资源最佳配置,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因此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温饱的解决,到小康社会的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别无他途。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取得了巨大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110万亿人民币大关。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严峻形势下,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增长乏力,甚至呈现负增长,而我国经济仍旧实现着持续稳定的增长。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应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挑战,真正实现国家强大、人民富裕,必须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高质量发展是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要素包括在内的发展,使得发展实现由“有”到“优”的跨越,为破解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难题提供了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关系。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物质财富的充分累积,需要高质量发展为其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而高质量发展所包含的协调和共享等要素则催生出共同富裕。

要实现共同富裕,发展始终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前提下着力推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就曾言简意赅地指出了发展的重要性,人们“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15]9。改革开放以前,发展水平的不充分是造成社会贫困的直接原因。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摆脱了绝对贫困,不可再一味追求发展的速度,要将发展质量也纳入到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中来;同时,要协调好各方面利益主体的关系,减少因分配不公造成的社会“内耗”,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高质量发展理念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低层次的共同富裕,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小康,接下来是向着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目标迈进,达到人人享有富裕美好生活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至少包括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和生态宜居四层涵义,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首先,应该是物质生活上的富裕,贫富差距不宜过大;其次,是文化生活上的富裕,全国人民应该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再有文化沙漠;再次,人民在政治生活上还应该享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发展安全等制度化保障;最后,要保障人民的生活环境是美好宜居的,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绿色发展理念。

(四)坚持在深化改革基础上切实推进共建共享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极为丰硕的发展成果,财富总量有了巨大的攀升。做大了蛋糕之后,应该怎么“分蛋糕”呢?为此,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确立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既然社会财富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那么就应该共同分享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26]。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相对贫困和两极分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我们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导和主体力量——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回顾我国反贫困斗争的发展历程,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冲锋在斗争的最前沿,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对反贫困战略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标志着中国已经消除绝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仍然存在,相对贫困仍然是阻碍社会前进的重大问题。农民在中国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一直以来都是扶贫的主要对象,他们的富裕程度直接影响并决定着中国整体的富裕程度。农民富裕了,中国也就基本富裕了。同时,农民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缩小贫富差距,让广大农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目前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推进农村发展的重要国策,也是缩小城乡差别,让全体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举措。

中国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和国家繁荣富强离不开城市工人阶级的支持。前些年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发展成果的分享上,造成了比较大的差距。由此不但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甚至影响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发展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在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和医疗制度改革等领域下大力气,在共享发展成果上做了大量具体、有效的工作,解决了城市低收入群体大量的基本生活问题,缓和了许多社会矛盾,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譬如户籍制度改革、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公租房的规划建设、养老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等都是对低收入群体权益的有力保障。给予低收入人群全方位帮扶,能够促使低收入人群尽快向中等收入群体迈进,促进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五)坚持构建合理的分配制度

追求共同富裕不是要提倡平均主义,更不能将其理解为“劫富济贫”。力求无差别的富裕,妄想恢复平均主义,都是对共同富裕的误解。“不患寡而患不均”,构建合理分配秩序尤为重要。马克思在论述“经济运行四环节”时曾指出:“分配并不仅仅是生产和交换的消极的产物;它反过来也影响生产和交换”[27]。

首先,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同时力求各要素按其贡献大小参与分配。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群众对社会上存在的不正当竞争和不公平分配的不满情绪,也表现了他们对于构建合理的分配秩序的迫切愿望。共同富裕是改革初期执政党做出的一个庄严承诺,现在我国经济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了兑现承诺的时候了。要实现共同富裕,当务之急是进行分配关系的调整和优化。按劳分配制度在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只有按劳分配才不会抑制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能够更好地协调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但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基础上,也不能忽略资本、土地、管理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应该把按劳分配制度优势与市场调节优势相结合,兼顾资本、土地、管理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社会分配中的合理性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因此,在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势的前提下,坚持按劳分配这一基本分配制度不动摇能够有效保障共同富裕的实现。

其次,发挥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要解决在初次分配中由市场竞争作用导致的分配不公问题,需要政府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制度发挥再分配的积极调节作用,及时整顿各种不合理分配乱象,促进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同时,坚持共同富裕原则,通过消费税积极调节过高收入,合理控制资本流向,着力防止两极分化乱象的出现。

最后,坚持完善三次分配制度,积极引导企业家和其他高收入群体进行慈善捐赠。国家鼓励和引导“先富”者在自愿的原则上捐赠资助弱势群体,有益于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社会风气。社会捐赠往往基于社会环境,政府要积极营造宽松的政治氛围,为捐赠者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更多地回馈社会,加强立法,推动慈善事业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三次分配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推进三次分配的制度化、规范化能有效推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

四、结语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领导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高质量发展、在深化改革基础上切实推进共建共享和构建合理的分配制度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方法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所在。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特色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