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梅,田 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信息中心,乌鲁木齐 830099
2020 年以来,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开展薄皮核桃产业集群项目建设,项目涉及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温宿县、乌什县、新和县、叶城县、和田县及墨玉县等7 个产业优势区,辐射带动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南疆三地州12 个核桃产区,项目总投资2亿元[1]。通过打造涵盖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促进全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2],破解新疆核桃特色产业链条短、产业发展规模大但效益不强、竞争力不强及发展后劲不足等关键问题,实现新疆核桃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新疆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预计到2022 年末,新疆核桃产业综合总产值将由120 亿元突破150亿元,成为南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柱产业。
聚焦核桃产业重点区域,高站位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战略布局体系,科学合理布局,推进薄皮核桃产业向优势区集聚发展。重点围绕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喀什地区的7 个重点县市,形成“一主两副(一主:阿克苏主核心区,两副:喀什辐射带动副中心、和田高质量发展创新副中心)、一环双网(一环:南疆联动发展环,双网:疆内产销融合网、全国品牌营销网)”空间布局形态。
大力实施核桃的贮藏保鲜、加工、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等全产业链的科技成果应用转化、集成和技术攻关,引进、新建及技术改造核桃脱青皮加工生产线10 多条,2020 年生产、加工核桃10 万t,核桃的本土化加工能力达到30万t。核桃白仁率由原来的25%提升到90%以上,核桃品质大幅提升。
在核桃集群内建立了核桃标准化核心示范园7 个,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13 家,以农机、农资及现金出资方式,重组农民专业合作社50 多家,示范带动种植基地1.3 万hm2。为合作社垫资购买各类生产资料,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农资农化、产前、产中技术指导、托底收购、金融等一体化服务。核桃公顷均产量由原来的160~200 kg 提升至平均210 kg,优质果率由平均68%提升至80%以上,增收达300 元/666.7m2以上,有效促进了核桃产业向资源开发更深、产业链条更长、业态类型更多、利益联结更紧发展,提高了核桃产业的规模效益及经济效益。
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卫星工厂)+农户”的相互交叉持股和“订单收购+土地流转+农民劳务输出”的利益联结机制,将企业、合作社、农民等多方利益紧密联结,把二、三产业留在农村,把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留给农民[3]。2020-2021 年,集群内累计交易核桃、核桃仁45 万t,带动农民合作社、卫星工厂300 多个,带动农户158185 户,培育农民经纪人1200多人,带动基地2.86 万hm2,直接带动就业1294人,安置季节性临时工6800 多人次。
在阿克苏市、温宿县、新和县、叶城县、和田县等核桃主产区建设核桃批发交易市场及仓储加工集配中心项目,积极开展核桃的收购、加工、销售、电子商务等一体化经营和服务,促进核桃产销两旺。创建“新疆核桃”等6 个区域公共品牌,加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和宣传推广,引导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质品牌为纽带,全力叫响新疆薄皮核桃金字招牌。
集群范围内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产业链短,多集中在简单的初加工环节,技术水平不高,精深加工能力不强,流通、服务领域的带头人较少,复合型带头人缺乏,在精深加工链条开发方面还有待提高[4]。
有些地、州、县、市政府和部门之间协调不到位,在资金拨付、土地保障、工作推进等环节上力度不够。
通过建设核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乡村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形成新疆乡村产业区域增长极和新高地,使之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5]。
充分挖掘特色产业优势,高度重视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切实下大力气解决企业在信贷融资、用水用电、储藏保鲜、仓储物流等实际困难,引进一批强势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加强核桃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力度,在核桃油、核桃乳、核桃蛋白、核桃多肽等附加值高的产品上取得突破,扩大市场占有率[6]。
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扶持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工商资本、风投创投等社会资本参与核桃产业集群建设,让原料商、加工商、采购商、投资商和电商“五商”同台,培植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的“梧桐树”[6]。
推进核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要注重核桃培优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标准化生产,重视核桃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注重核桃加工工艺改进和设备改造,创制一批先进适用的加工新技术新装备,切实为新疆薄皮核桃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有力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