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20 年回顾(2002—2021)

2023-01-02 22:35武云侠佘小宁
关键词:办刊学报学术期刊

武云侠,佘小宁

(山西农业大学 期刊社,山西 太原 030031)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于2002 年创刊,是山西农业大学主管、主办的专注于“三农”问题研究的学术期刊。20 年前,《学报》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1],20 年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盯国家发展政策战略,以传播、记录为职责,以服务、创新为特色,以引领、担当为使命,不断适应学术期刊发展变化趋势,持续提升《学报》在“三农”问题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切实做好学术生态运营者和学术研究助跑者。

一、二十载回眸转型路,日异月殊

高校社科学报有重要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学界批评声不绝于耳,诸如“千刊一面”“全、散、小、弱”的状况,《学报》概莫能外。为突破制约发展瓶颈,《学报》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定位,紧紧围绕国家“三农”热点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期刊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探索以传统出版为基础的特色化、数字化、集群化办刊之路。

(一) 编辑学者化——出版能力建设的题中之义

1984 年,胡光清在《试论编辑的专业化与学者化》一文提出“编辑学者化”。1994 年,杨焕章在《谈谈学报编辑学者化问题》一文指出学报编辑应走向“学者化”,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报的质量,以维持学报的生存和发展”。后编辑学者化的议题反复被讨论,与罗竹风在1962 年5 月6 日在《文艺报》刊登《杂家——一个编辑同志的想法》一文所提“杂家”相提并论。2021 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从提升“学术引领能力”“编辑策划与把关能力”“出版服务能力”方面阐述学术期刊要“加强出版能力建设”。不难发现,《意见》强调编辑的能力培养和发展方向指引,编辑学者化契合出版服务能力建设要求。多年来,《学报》全方位提升团队成员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刊宗旨,推动传统文字编辑向学者型、全能型编辑转变。团队成员转变观念,从被动等待转变为主动策划,不断探索转型路径,为《学报》特色化发展提供人员保障和理念支撑,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 学术交流服务者——编辑转型,储备动能

作为编辑,应该熟悉掌握编辑原理和规律,系统学习和研究编辑学,精通编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全方位展示作者科研成果储备能力,成为学术信息和学术交流服务者。长期以来,编辑团队与《学报》共同成长,淬炼笔力,开发脑力,提升策划力,凝心聚力谋发展,笔耕不辍话未来。20 年来,团队共发表出版传播学论文40 余篇,核心期刊发文近10 篇;团队积极申报课题,累计获批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全国文科学报研究会、山西省科协、山西省社科联等各级各类课题10 余项。团队通过论文写作和课题申报实现能力提升,激发学术敏感点,迅速与出版全链条各方产生共鸣,挖掘和维护优秀作者群,使得工作学术化、职业学者化得以落地实施。

2. 学术信息搜寻者——参会办会,反哺期刊

学术期刊编辑要有掌握前沿信息和研究动态的意识和能力,及时发现创新成果,策划学术话题,挖掘潜在的学术敏感点,储备优质作者及稿源。近年,编辑们改变只会伏案看稿的传统工作法,步入会场追踪前沿研究动态,积累学术人脉,内修组稿约稿能力,外练组织策划能力。除编辑出版相关学术会议外,团队成员积极参加期刊所涉学科的专业会议,与专家学者保持良性互动。成为学术信息的搜寻者,以为作者和读者提供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正确的优质信息服务为己任。近年来,组织参加学术论坛、报告80 余次。团队参与两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筹备工作,完成论文集的征集、整理及出版,承办分论坛,发布十大名村征集方案等。参加中国社会学年会及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术年会、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博士生论坛等专业学术会议;连续四年编辑出版《乡村振兴学者视角》。会场实操成为编辑转型的练兵场和快车道,团队通过交流学习,拓宽思路,提高认识,反哺办刊质量提升。

(二) 特色化办刊——实现“特”的目标和“散”的治理

1983 年,岳玉禄提出“学报特色论”,后朱剑在《特色: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无奈选择》中提出“特色化发展是专业化暂时行不通的情况下的无奈选择”,“整齐划一地办学报的时代都将成为过去”。反观《学报》创刊初期,刊文学科分布于哲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等领域。近年,《学报》突破“学术自留地”的定位和“窗口说”效应,倾力学术研究和行业发展,围绕重点选题、重点文章、重点作者精准策划,打造品牌栏目,形成农业经济、基层治理、乡村社会等重点栏目,聚焦“三农”问题研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以品牌栏目为轴心的同心多元格局,形成“特色办刊、特色竞争、特色发展”的办刊模式。

1. 稿件流转,特色栏目共建

2009 年,《学报》牵头成立山西省高校学报文稿交流中心,把与“三农”问题研究方向无相关的体育、思政等稿件对外流转,改变过去“大杂烩”的办刊方向,迅速形成“专精尖”特色。《学报》与省内多所高校社科学报及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2 所农业高校学报开展特色栏目共建活动,推荐校内与专题策划不符的文章向校外流动,实现稿件主题聚焦和特色办刊。

2. 联盟联动,多方论证交流

1)行业联合,联盟共建。《学报》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兄弟院校结成联盟进行栏目互补性建设,并安排专人负责维护运营学术期刊联盟体,建立稿件流转合作机制,以保障办刊方向。联合涉农期刊、科研院所学术团队成立中国乡村振兴学术交流联盟,通过联盟联动,从专业角度为探索研究热点,刊发创新理论提供更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2)开放办刊,交流论证。《学报》遵循开门办刊原则,持续性开展办刊论证会、经验交流座谈会。召开“十四五”发展规划暨2021 年选题研讨会,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召开《学报》二十周年刊庆系列活动之学报品牌化建设方案论证会,共商期刊发展大计;征集智库团队和编委成员,引进外脑资源,激发期刊活力,借力办刊。

3. 学者助力,全流程品质把控

1)以笔为犁,学者助力。2019 年,聘请温铁军、张孝德为社科学报顾问,邀请李昌平、潘家恩、董筱丹担任编委,获中国人民大学周立老师授权刊发其团队调研随笔报告,并形成独家长期合作关系。多年来,《学报》持续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等国内高水平学术社会团体保持黏性互动,学术联系紧密;与优秀作者共同成长,邀其组稿约稿,参与专栏策划,部分优秀青年人才已成为《学报》审稿专家,助力期刊发展。

2) 专家审读,品质把控。为全面提升期刊质量,《学报》每年进行外聘办刊专家专项审读。先后特邀《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宋雪飞、《中国农村研究》执行主编李华胤、《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编审郭庆华、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胡小洋等专家审读期刊,对期刊编辑质量进行把关。团队不断分析专家反馈信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实现编辑标准化、表达规范化。多年来,在期刊年检中未出现差错率超标及不合格现象。

4. 特色传播,融合创新发展

1)传播矩阵,焕然一新。2019 年,《学报》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优化期刊社网站首页,申请“乡村发展研究”等3 个专题公众号,融媒体矩阵初步成型。2021 年,公众号改版,开通视频号,发布《一篇论文的发表之旅》《献给默默付出的你》等系列推文、视频,策划“建党百年”系列文献摘编,开展“优秀作者风采”征集等活动。全媒体出版背景下,通过图文解读、主题策划、大众化传播等措施,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凸显办刊特色。

2)平台建设,传播多元。2020 年起,团队成员全程参与山西农业科技传播协同创新联盟的成立及运行,通过“一套设备、两个系统、多项功能”的建设构想[3],开发建设农业科学数字出版平台并于2022 年7 月1 日召开预发布会议。开发运营乡村发展研究、编辑大讲堂小程序,上线《学报》创刊20 周年云刊庆平台等,充分发挥学术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功能,平台助力内容传播,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断赋予期刊发展新动能。

通过上述举措,《学报》质量稳步提升,为数字化转型和数据库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 数字化转型——期刊生产、传播和服务数字化

1. 服务运营升级——邮箱到平台

《学报》持续提升服务体验,创刊之初采用邮箱收稿,2010 年在全行业率先使用知网在线采编平台,出版全流程可追溯。2020 年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通过二维码实现作者和读者实时互动,文章增强出版。2021 年使用方正学术出版云平台,集审稿采编、出版服务、学术传播和运营服务为一体,实现期刊内容资源增值,提升期刊出版传播能力,以期实现学术共同体建设。

2. 期刊形态更迭——纸刊到电子刊

绿色出版是我国迈向出版强国的战略选择,倡导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出版理念。为方便广大作者第一时间保存论文成果及时进行学术交流,节约纸张以实现按需印刷零库存的目标,《学报》于2020 年实现从批量印刷到绿色抽印的转变,由传统批量印刷转变为自助抽印的按需印刷,由整期出版向单篇稿件优先发布的网络首发模式转变。从传统的纸刊为主到电子刊、微网刊的转变,率先在国内学术期刊开通手机微网站、流媒体阅读,实现电子期刊推送,逐步实现期刊的全媒体出版、增强出版和数字出版。

3. 传播手段多元——纸媒到融媒体

从传统的纸刊阅读为主到移动化、智能化发展,传播手段多元化,以电子刊、微网刊为代表实现阅读渠道拓宽。视频号不定期推送,传播学术观点,传递学术资讯。《学报》积极践行“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宣传理念,内容实现融媒时代的全媒体传播,持续推动学术成果大众化传播和应用转化。

(四) 社会化服务——优化期刊服务链,聚焦乡村振兴

在常规编校出版过程中服务作者、师生之外,团队积极探索和优化期刊服务链。从具体的稿件出版流程服务到主办协办专业会议,期刊服务对象和体量递增。近年,参与筹办两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以多元文化思维探讨世界乡村复兴,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中国乡村振兴及中国发展之路对当今世界发展的贡献和意义;发布“一县多视角解剖”专栏征文,征集县级层面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以期丰富中国特色“三农”发展道路理论,助力中国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近两年,开展编辑下基层活动,先后前往“大同云州、山西农谷、番茄小镇、东辉、中医农业果园基地”调研并形成系列报道,开展口述访谈,深挖农业科学家成长故事,既是打造学术共同体的有效方式,也是学术大众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二、二十载旧貌换新颜,竿头日上

(一)稿源结构优化,形成核心作者群

《学报》学科分布从“散而杂”转向“精而专”,作者单位遍布全国,代表性作者单位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核心作者群体全面优化,稿件质量稳步提升。以2021 年为例,正高职称作者占比31.2%,双一流高校作者占比48%。20 年来,基金论文比率持续提升,如2021 年基金文献资助量占比87.8%。

(二)学术价值提升,学术影响力扩大

据中国知网数据整理,《学报》影响因子从2009 年版的0.383 至2021 年版的1.349,统计结果显示:2021 年,《学报》在全国农业高校社科类学报影响因子排名第八,前七位均为核心期刊;在山西省内高校社科类学报影响因子排名第三,前两位为核心期刊。影响力指数(CI)学科排序从2012 版的306/663 上升至2021 版的169/626,基金论文比从2009 版的0.18 提升至2021 版的0.81,Web 即年下载率从2008 年的50 提升至195。截至2022 年6 月,下载量超500 次的文章有466 篇。2019 年刊发葛笑茹《十九大以来的乡村振兴研究文献综述》一文下载量7353 次,被引30次。2015 年刊发李鵾《论精准扶贫的理论意涵、实践经验与路径优化——基于对广东省和湖北恩施的调查比较》 一文下载量4617 次,被引139次。《学报》的学术价值和内容质量稳步提升。

(三)收录转载渐增,强化学术品格

通过收录转载,已发文章实现二次发表,较直观地反应期刊影响力变化。《学报》已刊发文章被人大书报资料复印中心转载期刊合计22 篇,《新华文摘》转载2 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1 篇。如王广斌《农产品价格涨升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2004 年第2 期)和盛清燕《世界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2009 年第2 期)等分别被人大复印《农业经济研究》转载。刘勤《健身器材下乡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2016 年第9 期)等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辑览转载。

(四)动态精准策划,彰显“农”字特色

如前所述,特色化成为提升行业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有效手段,直接反映在学报的栏目设置和调整上[2]。《学报》采用阶段性“固定+机动”的动态栏目模式彰显期刊特色,团队精准策划,积极组织专栏,累计策划“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土地管理”等40 余次,2020 年发布抗击疫情期间征文活动并组织疫情专题2 次,推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征文活动,刊发周立教授团队的“在乡村发现中国”系列文章,2022年发布“创刊20 年系列主题征文”。

(五)誉望所归,二十载成果丰硕

《学报》创刊以来,先后荣获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中国科技期刊协会、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高等农业院校学报研究会、理工农医社科学报联络中心、中国农业期刊网等各级各类奖项20 余次。2018 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来源期刊、科学引文数据库(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 综合评价A 刊扩展期刊。2020 年入选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21 年荣获第三届山西省出版奖期刊提名奖。

三、刊未来,无限可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说,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这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建设指明方向,也为期刊人注入动力和活力[4]。作为地方农业院校学报,未来应多措并举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包括:

第一,走联合发展之路,建设学术共同体,提升学术引领能力。立足现有资源,辐射区域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国“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发展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聚焦学术共同体建设,实现联盟发展。在现有中国乡村振兴学术交流联盟及山西农业科技传播协同创新联盟等行业联盟体内的各单位内部,探索出版业链条上下游的关联产业发展,最终形成数字化、立体式发展模式。

第二,走数字化发展之路,推进平台建设,提升知识服务能力。合理布局,形成以专题专刊为主体、以学术科研团队为虚拟服务对象,创建“专业化、规模化、体系化”的学术期刊集群。期刊发展与平台建设互为依托和促进,要用平台思维进行反思,用好农业科学数字出版平台和朱兰农业知识服务平台,结合平台性能、社群服务及线下服务,将“人效”最大化,实现“评效”极值,在做好内容输出的同时,实现专题资源整合,形成期刊集群化和平台建设的协同创新机制、虚拟学者社群和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农业知识信息化平台,共同推动学术期刊的繁荣。

第三,走大众化传播之路,塑造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助力乡村振兴。强化新旧媒体融合,践行学术大众化传播。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手段推动学术成果大众化普及和转化。用好数字化平台和小程序工具,在期刊出版和传播的同时,使大众化传播和知识服务的实现成为可能和必然。设计学者和编辑相关联的个人品牌栏目,持续开展编辑走基层、刊鉴郎访谈、《大地之声》学术论坛、油菜花编辑工作坊等活动,实现社科期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融媒时代理论话语体系,实现与各界平等交流[5],向建设“导向正确、品质一流、资源集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学术期刊集群”的目标努力。

杨光宗、刘钰婧在《高校学术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引领、推动及发展》一文中指出“当下高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缺乏对学术期刊建设的充分认识和应有定位”,反映出学术期刊发展的困境,朱剑则说高校学术期刊成为“双一流”建设中“被遗忘的尴尬角色”,而学术传播平台是高校“双一流”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且无需论证。《学报》作为社科类学术期刊,未来要多方发力,多管齐下谋发展,多元融合求转型,有效掌控学术话语权和评价标准,为改善生存环境做出贡献,持续提升出版服务能力,为科技山西和文化山西建设发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猜你喜欢
办刊学报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以工匠精神打造专业媒体——《浙商》杂志办刊14年垂直领域耕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