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2023-01-02 17:12:28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9期
关键词:高中生德育音乐

刘 畅

(合肥市第二中学,安徽 合肥 230001)

0 引言

音乐课程的合理设置,有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加强,有益于树立美好生活信念。教师要完善音乐教育内容、提升教学技能,才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让学生乐学、善学,在学中感受音乐学科魅力。传统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尤其是高中音乐教育缺乏实施合理的德育功能,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能力,让德育功能落地,在更加科学的教学活动中,音乐美育和德育的良好融合,从而全面增强教学效果,促进高中生实现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进步。

1 高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乐教学是美育教育的基本课程,旨在彰显美育功能。在高中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促使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关系到音乐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

对于高中音乐具体教学的开展,教师坚持将“以美育人”作为指导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德育功能的实现,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寓教于乐、课外艺术表演等多种教学形式,教学主体以学习者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以达到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修养,陶冶情操、涵养美感,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1]。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实施德育功能,增强课堂趣味性,有利于高中生学习音乐德育知识,感受音乐之美,丰富内心情感。优美的旋律、深厚的音乐文化,无形的德育内容等潜意识的熏陶学生的情感,充实心灵,升华精神境界,逐渐形成高中生成长的必备品格。

2 现阶段高中音乐教育中存在问题

2.1 音乐教育的课程编排问题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很多教育者对音乐影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不够。因为高中生涯是人生的重要分水岭之一,高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学子们一心扑在繁忙的课业学习中,为迎战高考而无暇他顾,而应试教育观念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还未完全摒弃,导致学校教育教学科目重点落在应试科目上而忽略了音乐教育。在高中阶段音乐课程编排一般是一周设置一节课,本来音乐课时就不够,而有些学校忽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音乐教学质量严重下滑,有些地方甚至是出现音乐课被占用、直接停课的现象。学生在传统教育中缺乏学习音乐、接触音乐的机会,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更是无从谈起。

2.2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弱化

现阶段我国学校教育普遍存在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的现象,进而忽视了音乐训练对培养高中生良好道德素养的促进作用。高中生学习压力大、任务重,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否正确调整自己的情绪很重要,而音乐的魅力在于陶冶情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缓解焦虑。在当代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专业素养不够高,教学能力不足,课堂设计缺乏合理性,导致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低、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有的教师缺乏专业教学技能,不会备课、不会教学设计、不会设置教学方案等,无法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平台,使有些具有音乐天赋、热爱音乐的高中生无用武之地。音乐教育的实施在于优秀的教育者,德育功能的落实在于教师过硬的专业本领。施教者教育观念的陈旧、教育者自身专业素养的不足,不仅无法给学生精准传达音乐作品内容,更是阻碍高中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弱化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2]。

3 新时代高中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3.1 音乐教学内容丰富化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备课的依据。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音乐教材,理清教材重难点,充实教学内容,而且要用正确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观念,传递给学生深刻的音乐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的熏陶,体悟音乐作品具备的正能量[3]。高中学生处于发育敏感期,非常容易对外部环境产生共情,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时,采用视频、图片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音乐德育功能的感染力。教师在讲解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时,歌词虽然描绘了我国秀丽河山,但对于学生来说是空泛的。教师可以采用互联网技术,在课堂上展示我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各地旅游景区宣传片等,将抽象教学实物直观化,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祖国的锦绣山河,树立民族自豪感。15~18岁的青少年具有相对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推理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在教学中建议学生以高中音乐教材内容为出发点,与音乐作品-文字载体有效结合,合理展开联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丰富想象力、提升创造力。教师在讲授我国音乐发展史时,可以展示建国初期和当今社会发展的对比图片,学生交流童年时期、青少年时期身边的边,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中国发展道路的优越性,树立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意识。

3.2 音乐教育氛围和谐化

音乐教育关系到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如果能够充分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那么学生一定会实现身心健康成长进步。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促进课堂有效实施的关键。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还要营造和谐的音乐学习氛围,充分发挥音乐德育的功能,更大程度地调动高中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动性[4]。例如,在教学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红歌演唱比赛或歌舞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学生就红歌背后的故事进行演讲比赛,以加强高中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课后,师生可以进行定期的交流和讨论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有负面思想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最终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3.3 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

新时期,高中音乐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以音乐作品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为出发点,及时更新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和音乐教学模式。通过歌词为高中生构建生动的场景画面,让学生体会音乐出来旋律、舞蹈等常见形式外,还有画面感、历史感、动态感。根据歌曲旋律、节奏和歌词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奥妙,积极培养高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家国意识,逐步增强他们的思想认知。例如,当教师向学生讲解《龙的传人》时,着重强调“龙”的民族属性及精神,让学生理解中国“龙”文化,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中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中国“龙”精神的生活态度。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的艺术特征,培养高中生以辩证的眼光正确认识歌曲的内容,有利于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念,也促使其更加喜欢学习音乐。

3.4 社会实践活动合理化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自我辨识能力,在合理的引导下能够独立思考,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基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利用合适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音乐、德育,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场所,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改善学生学习音乐课的态度,这样对其产生情感触动的良好效果;或者也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以凸显出德育的育人价值[5]。例如,教师在讲授《走进新时代》这堂课时,可以提倡学生自主开展教育演讲或是集体现场演唱比赛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当前社会发展情况,培养社会责任感。利用当地教育资源,教育者可组织高中学生集体参观音乐博物馆、走进音乐制作坊、拜访当地音乐老艺术家等活动,让学生在参观走访中认识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优秀文化。

4 结语

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正确认识高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因现阶段高中音乐教育中存在课程编排少、德育功能弱化的问题,笔者从音乐课堂教学内容、音乐教育氛围、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四个方面探寻新时期高中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多角度、多方位实施音乐教学改革,实现音乐德育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实现个性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高中生德育音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5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