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思考与改革研究

2023-01-02 12:56杨品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0期
关键词:环境规划专业课育人

林 旺,易 姣,唐 琳,杨品红

(1.湖南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2.湖南文理学院宣传统战部,湖南 常德 415000)

1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实践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是一所高校的立身之本和办学使命。党的十八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的重要课题。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因此,课程思政改革成了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实现“有效培养、精准培养、全面培养”的重要举措。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以人类生态环境系统为主体对象,系统性论述了环境规划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手段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重要地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2]。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环境规划管理的作用愈加突出并受到高度关注。对于环境专业人才来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贯彻环境规划与管理工作过程的共识。要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应把握好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思想引领有效结合,通过深入探索“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切实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果。

2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2.1 梳理教材知识框架,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属于环境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对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开设,授课教师以姚建主编的《环境规划与管理》为教学指导教材。本课程以人类生态环境系统为主体对象,系统性论述环境规划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手段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课程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极强,同时课程本身也蕴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要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必须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内的德育资源,将思政元素融入环境科学专业课的教学之中。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一章讲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必要性时,可引导学生将生态文明和人类文明结合起来,将天、地、人的思想统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伦理观,增强学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政治认同感[3]。介绍我国环境管理体制模式的产生和演变时,重点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依靠政策、法规、制度、机构四大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了一条具有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道路。讲述区域水环境规划时,重点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等,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树立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2.2 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教师是课程育人的主力军。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责任,同时也是每一位科任教师应担起的职责。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参与者和知识讲授者,既要具备精湛的环境管理与规划专业知识,又要增强思政理论素养和文化底蕴。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本团队教师致力于构建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对每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精深的分析,在原有教学大纲和教案的基础上,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入手,将国内、国际大事件及新变化穿插进教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体现、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环境科学领域中的指导作用设计到课程教学中,实现传道授业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与教师的成就感。

要充分发挥教师提升自身课程思政能力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就高校而言,对外可组织教师参加学术研讨、技能培训等,积极开展专业教师思政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技能;对内则可利用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教工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等,创亮“党建+专业课程”品牌,与思政专任教师开展联合备课,使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重新解构整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点,找到思政与专业的契合点,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2.3 提升课堂教学技巧,培养学生课程思政兴趣

学生是课程思政实践的对象。学生的课程思政意识强弱程度、对教师教学的认可度、学习获得感是否充足,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成效。要培养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兴趣,必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让理论知识点精准敲击到学生的共鸣点[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从多个层面和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

讲授“环境标准的制定”章节时,提前让学生收集我国常见的环境标准,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对所收集到的资料结合章节内容进行展示,再邀请其他同学参与讨论、点评,提升课堂互动。讲授“城市环境规划”章节时,采用案例讲解和专题讨论的教学方式。从城市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讨论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以及各自对城市环境管理的建议,最后加以点评。在“区域水环境规划”章节讲授中,采用实地调研、现场参观和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水资源规划保护案例进行调研,组织学生参观常德市穿紫河水系综合治理项目(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之一)等,在此过程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理的规划方法和模型改善区域水环境现状,学习区域水资源保护及水污染综合整治措施等,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思政魅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

3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建议

3.1 明确教学目标、丰富完善课程设计

教师需在教学实施中发力,让课程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改革,要将课程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和要求,分解落实到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案讲义当中,使环境规划管理知识与思政元素巧妙结合,加深学生对社会改革发展与国家发展的理解、感悟,从而帮助学生实现高分层次的全面发展,实现育人目标一体化。课程团队结合“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专业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目标,在教案设计的过程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教学知识点,在每个章节中都植入了典型思政映射和融入点,不断丰富完成课程设计,明确了三个课程专业目标及四个课程育德目标。

三个课程专业目标:(1)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学科知识对特定地区进行全面规划的能力和创新能力;(2)通过专题讨论及课堂实验的形式介绍和分析国内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典案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让学生认识到环境规划与管理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个课程育德目标:(1)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不断引导并提高学生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及文化素养,让学生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全面型人才;(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环境科学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培养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待问题,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在课程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将传道授业与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政治信仰及社会责任;(4)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融入课程教学中,为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3.2 激发创新思维、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侧重于“以教师为中心”,单一的授课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本门课程授课时长有限,教学任务重,学生难以消化所学知识,更无法学以致用。针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背景庞杂、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加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除理论讲授外,还可采用现场观摩、分组研讨、问卷调查、海报展览、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5]。例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开展专题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环境问题并开展专题讨论,通过分析国内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典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思维去预防和解决现代社会常见的环境问题。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带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突出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农村环境管理”章节时,让学生结合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开展走访调研,实地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了解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性,将社会育人资源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实现育人资源课程化。

有效整合学校现有资源,联合“湖南文理学院护鸟营”团队,结合“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知识授课点,带学生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在常德市穿紫河向市民发放关于鸟类知识的问卷调查,为民众普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相关法律法规;对穿紫河沿岸各检测点进行水质检测,将数据记录存档与分析;带学生前往常德沅江开展净滩沅江环保公益行动,保护环境与水资源,为鸟类营造美丽舒适的生活环境。在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将重要、高质量的内容录制成视频,运用超星、智慧树、慕课、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建立资料库,落实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课堂上的应用,打造线上线下混合“金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3.3 评估教学质量、合理制定考核内容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教学评价落实落地是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使“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达到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要将“价值引领”作为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的监测指标,将“育德效果”作为课程及课堂教学评价的观测点,将“思政元素”考核点引入课程考核,并要求在设定教学目标、撰写教学计划和教案、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加入“思政元素”,实现育人评价规范化。学校教学督评中心要定期对课程思政内容纳入专业课教学的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查看教案、随堂听讲、走访调研等方式,督促专业课教师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切实关注教师在课程中是否注入了思政元素,是不是真正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了思想道德修养[6]。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制定相应职称评聘与绩效考核办法,激励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改革,鼓励专业课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师联合开展教学科研项目等。

进一步改进课程考核方式,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原采取的考核方式为30%的平时表现加70%的期末成绩,期末采取开卷考查的形式,这种方式无法考查学生对知识点和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改革考核方式后,“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主要由课堂评价和课后评价组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相关资料并引出思政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讨论,记录学生对于问题的初始思想态度,进行正确引导,并给出相应的课堂评价。学期末会专门针对整门课程中涉及的思政改革问题设计调查评价问卷,通过问卷结果评估教学效果,形成对学生的课后评价。

4 结语

新时代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要求,课程思政又是当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识水平和能力,树立了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我党“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实现了“传道授业”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猜你喜欢
环境规划专业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汽车造型设计师工作环境规划概要
浅析国内环境规划发展趋势研究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紧凑型大学校园人居环境规划策略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城市环境规划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