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建设路径探索
——以西藏农牧学院为例

2023-01-02 12:56米玛顿珠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0期
关键词:工科双创大学生

薛 涛,米玛顿珠

(西藏农牧学院,西藏 林芝 860000)

1 背景研究

1.1 “新工科”建设对工程教育理念的新要求

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到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标志着新工科建设的“开端”,从而迎接新的经济挑战。“新工科”人才既要在特定领域有精进的学术研究,又要具备“跨学科融合”的能力。新工科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面向未来,而未来的发展问题不可预测,其不确定性以及动态复杂性将彻底改变新工科建设的理念、思路、模式和路径,因此,培养超越现实、面向未来、动态适应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迫在眉睫。创新学校组织架构,推进“理工”与“工工”相结合,“工医”“工农”等进行学科交叉,在新工科的课程体系、新形态教材等方面取得突破,有助于实现“新工科”建设的本质要求。西藏农牧学院集农、工、理、管学科于一体,本科专业36个,同时还是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青藏高原唯一一所高等农业院校,工科类专业占比达到25%,现已形成以类、群、专业为构架的专业体系建设新模式。

1.2 “双创”升级版对西藏高校人才培养带来新挑战

2018年,创新创业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机制实现了完美跨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以及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就业和扩大就业的保障。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创业投资的市场。《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提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就是创新,同时它也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目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成功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对推进大众创业、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西藏高校双创工作发展迅速,一批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自治区认定,大学生双创取得了显著成绩,2018年自治区教育厅牵头成立了高校双创联盟,为西藏高校双创工作升级奠定了基础。[1]

1.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2015年,教育部将创业教育更名为创新创业教育,同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出台。随后国务院于2021年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切实实施创新引领发展战略。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是提高学生创业意识,转变学生就业观念,赋予学生创新能力。可见,这对于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做好专业学科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等诸多方面,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创新性强的人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变革无疑对于社会、国家、高校、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人才的能力不能达到相关行业的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不匹配,技术运用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瓶颈。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探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对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2]。

2 高校双创工作之瓶颈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指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要符合新时代创新型社会的要求、能达到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的既定目标,并包括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活动这一过程本身[3]。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2.1 “双创”升级版建设成效不显著

调查发现,65.07%的学生认为目前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有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62.05%的学生认为我区政策大力支持有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但对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科技成果提供优惠和扶持满意度仅为51.8%。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培养体系没有升级,工作还停留在理论政策层面,并未深入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人才培养体系中,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产业化较弱,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率较低。

2.2 第一二课堂交叉融合不够紧密

调查中 87.8%的学生认为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社会给予提供创业交流平台,91.12%的学生比较乐意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为实践活动,79.6%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实训实践学习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种类满足各个专业的选课需要满意度仅为47.31%。第二课堂的建设已经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主要方式,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缺乏有机互动,导致学生创新意识不强,不能将专业变成兴趣,将兴趣变成职业。

2.3 学分认定体系不完善

根据《西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规定(试行)》(藏教高〔2019〕4号)文件精神,西藏农牧学院已于2019年启动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但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细则为完全实施,导致学生及指导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积极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衡量不够科学,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缺乏有效促进。

2.4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不健全

通过调查,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实践性和适宜性满意度仅为47.09%。目前教育体系中专业教育仍然是重中之重,其人才培养体系中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并行,评价双创工作过分关注学生参与人数、立项数量,注册企业有数量,规模大小,片面追求数量而忽略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5 高校双创工作与政产学研全方位互动不够

高校主动与政府、企业等其他社会各界联系沟通不够。在双创人才培养方面,产学分离,高校和企业都未完全发挥出协同育人优势,均未能真正享受到双创带来的红利。在科学研究方面,尽管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但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活动还处于孤芳自赏的状态,不同程度存在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不足。此外,高校双创工作与政府的双创工作对接也尚显不足。总之,“政产学研”不能全方位互动,不利于高校双创工作推进[4]。

3 高原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3.1 完善保障机制

3.1.1 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

高校党委、行政须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创业工作,将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列为年度重点工作,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学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学校、院(部、所)、班级、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学生、家长”六级联动工作机制,发动全校力量做好创新创业工作,努力推进人才质量提升。

3.1.2 思想教育优先着力转变观念

高校需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大力宣传各类就业渠道和相关优惠政策,积极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求学观和择业观,不等待、不观望,勇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人生理想。通过深入挖掘和宣传优秀校友先进事迹,激励学生自发创新创业。

3.2 发挥产学研联动效应

3.2.1 大力促进行业发展合作对接

一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与用人单位取得双向有效沟通,加强就业市场供需衔接和精准帮扶。二是充分发挥援藏高校资源优势,建立驻内地双创工作服务站,为学生提供双创指导、开展区外就业适应性服务搭建平台。三是让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创业孵化的基地作用,将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的获奖项目落实并壮大,鼓励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就业。

3.2.2 切实推进产业技术融合发展

一要建立学生双创工作学分转换机制,让大学生轻装上阵。二要建立校内指导教师工作量认定办法,尊重劳动成果,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要建立校外指导教师聘任及薪酬制度,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创业指导,解决校内师资不足问题。四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

3.3 构建教育教学新体系

3.3.1 加强专门机构建设

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整合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等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建设、统一实施,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3.2 建设智慧教学平台

人才培养目标应充分结合西藏经济发展形势,建设校、政、企的教研融创教育教学平台,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进行融合,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打破学习时空矛盾,提供丰富的专业课程供学生选择与学习机会。[5]

3.3.3 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完善学校之间、校企之间以及校地之间等多方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切实创新创业,为社会培养更多全方位的综合性的人才,特别是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人才。

3.3.4 提升师资规模与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培训素养,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引入国内外前沿的学术发展、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探索实施驻校企业家制度,吸引更多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导师。

3.3.5 办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品牌打造,强化大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作用,鼓励各学段学生积极参赛,建立健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校内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联动机制。

3.3.6 构建独立自主双创新模式

根据国家与西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与科技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有效开展人才培养,组织科技创新,“从1到N”向“从0到1”转型升级,实现真正意义上从无到有的创新。

猜你喜欢
工科双创大学生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大学生之歌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