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荣华
(柳州市鹿寨县寨沙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广西 柳州 545604)
林下养鸡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主要是利用林下生态条件和资源养鸡,如林间、坡地、果园、草地等场地。在此养殖模式下,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实行定期轮牧以及人工补饲的方式,充分利用林下生态条件,如林间、果园的青饲料、昆虫以及矿物质等进行饲养,不仅能够清除林间、果园的杂草和病虫害,同时还能够减少饲料用量,节约养殖成本,实现优质高产增效的养殖目标。笔者所在的地区属于丘陵山区,林地、坡地、草地资源丰富,尤其是在调农植林工程实施背景下,该地区形成了成片的林间、果园,为林下土鸡养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优势,促进了林下养鸡的发展。
在进行林下土鸡饲养前,需要选择合理的饲养场地。场地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排水、通风及光照,地势高燥等条件外,还应保证场地与村庄、主干道相距1 km,与矿场、化工厂等污染源相距3 km,同时还应远离畜禽交易市场、垃圾场和屠宰场等,确保场地选择符合动物防疫相关规范要求。
1.2.1 育雏舍 在设计育雏舍时,应保证育雏室的空间适宜,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过大会影响保温,过小则不利于通风。结合饲养规模搭建育雏舍,育雏室通常以每平方米容纳25~30 羽雏鸡的大小为准,每个小区饲养600~800羽雏鸡为宜。同时,应选择交通便捷、地表干燥、有充足水源、背风、地势开阔、面向阳光等位置建设育雏舍,为雏鸡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此外,在育雏舍搭建完成后,还应根据饲养需要配备完善的辅助设施及设备。
1.2.2 育成舍 选择地势高、林木稀少、向阳且背风等位置搭建育成舍,必须保证鸡舍地面平整,同时要保证鸡舍前有充足的空闲地,为补饲与鸡活动提供场所。可搭建简易鸡舍或永久性鸡舍,确保其保温与通风良好,在窗户上安装铁丝网,并保证门口封闭足够严实,防止獾、狐狸、黄鼠狼等天敌侵害。育成舍的宽度在5~6 m,高度1.8~2.5 m,结合饲养规模确定鸡舍长度,鸡舍通常以每平方米容纳10~20 羽成鸡的大小为准,保证鸡的生长需求。此外,在育成舍搭建完成后,还应根据饲养需要配备完善的辅助设施及设备。
1.2.3 搭建围网 为了给鸡群提供栖息地,保证鸡的安全,同时也是为了方便清理粪污和消毒工作,需要在鸡活动的林地周边搭建围网。利用网眼为2.0×2.0 cm 的尼龙渔网或塑料网建围栏,围栏高为1.8 m 以上,地下封埋深度为25 cm,每隔2~5 m设一立桩固定围网。
由于林下养鸡主要追求品质和风味,应根据本地地形环境和养殖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宜林下散养、抗病力强、耐粗饲的土鸡品种,这类品种的土鸡不仅肉质鲜美、生长速度快且适应能力良好,发病率也较少,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本地林下养鸡的主要品种有青脚麻鸡。
林下土鸡饲养密度不宜过大,饲养密度过大会造成林下资源破坏严重;影响鸡肉口感;破坏林下土壤肥力平衡等后果。饲养密度过小,就会使林下资源利用不充分,影响林下养殖经济效益。放养密度应根据鸡龄、林地实际情况而定。入雏时,以每平方米25~30 羽为宜,随着鸡日龄的增长,逐渐疏散调整,成鸡以每平方米10~20羽为宜。
第一,检查育雏室的辅助设施及设备是否准备齐全、是否存在损坏,包括水桶、温度计、消毒工具、饮水器、保温设施等;第二,对育雏室及设施设备进行清洁并消毒;第三,调整育雏室温度,在育雏前两天需要调试育雏室的温度,使室内温度保持在34℃左右;第四,采取“公司+农户”林下养殖模式,同时还应选择育雏公司的脱温鸡,提高雏鸡的成活率。
培育健雏是提高林下养鸡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育雏期间要勤于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在育雏管理期间要注重把握四个关键点。2.2.1 饮水和饲料管理 雏鸡出壳后24 h 内饮水,为提高雏鸡体质,促进胎便排出,给予16~20℃的温开水,并在温开水中加入电解多维与5%葡萄糖。雏鸡通常在饮水1~2 h 后开食,雏鸡生长对饲料需求量较大,因此在育雏过程中要坚持“少喂勤添”的原则。为提高饲养效果,饲喂全价雏鸡料,3日龄的雏鸡应按7 次/天饲喂;待生长至14日龄时,逐渐缩减至3~5 次/天;3 周龄后,自由采食,勤添少喂,食尽饲料后再添料。此外,在雏鸡生长过程中可每天补给青菜、牧草饲料,保持饲料的营养均衡,促进雏鸡生长发育。
2.2.2 温湿度管理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能有效提高雏鸡的成活率和健雏率。由于雏鸡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根据雏鸡活动规律和精神状态调控育雏室的温度,1~3 日龄育雏室温度控制在33~35℃;4~7 日龄育雏室温度控制在31~32℃,随着雏鸡日龄的增长,每周育雏室的温度降低1~2℃,育雏室的温度最低不得低于18℃,通过观察雏鸡精神状态、食欲等,调整温度,确保育雏室温度正常。保持饮水器中不断水是控制育雏室内湿度的主要措施。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诱发疾病,宜将湿度控制在50%~70%之间,根据日龄不同而定。
2.2.3 光照和空气管理 为保证雏鸡的健康成长,育雏室应保证有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1~3 日龄的雏鸡要保持全天候的光照;4 日龄~3 周龄的雏鸡每天要保持2~16 h 的光照;4~6 周龄的雏鸡每天保持10~12 h 光照为宜。同时,还必须保持育雏室有良好的通风,在通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还可安装通风装置,时刻保持育雏室内新鲜的空气。
2.2.4 规范消毒 用高压水枪对育雏室的毛屑、灰尘、污物等进行全面冲洗;将洗刷干净的饲槽、水盆、用具等放入育雏室内后,用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密闭0.5~1 d,提高消毒效果。待彻底消毒后,通风1~2 d后再入雏。饲养员在进入育雏室前要消毒,以防病原体被带入育雏室。
雏鸡在放养前,应提前脱温10~20 d,使雏鸡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的环境温度,宜在春、夏、秋季进行放养。
在放养期间,应从这几个方面加强放养管理。一是合理安排放养周期,结合本地气候、温度等因素来合理控制放养时间;二是控制放养密度,林下放养密度不宜过高,避免严重破坏植被,林果地散养土鸡规模宜控制在50~200羽/667m2,茶田散养土鸡规模宜控制在50 羽以内;三是加强放养信号训练,利用口哨、敲击等方式,对土鸡进行训练,使其形成条件反射,便于鸡群集中管理;四是加强饲料管理,要采用全价饲料,确保饲料原料质量,禁止采用霉变饲料,保持饮水干净,并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维生素,以增强鸡群的抗病能力;五是强化卫生消毒,定期对放养场地进行卫生消毒,消灭鸡场内活动的老鼠,控制蚊蝇滋生,并在出入口增设消毒池(室),对于外来车辆、人员需进行严格消毒。
合理轮牧是林下养鸡成功的关键。采用轮放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鸡群对林间草地的破坏,促进林间资源自然修复。结合实际养殖数量和林地范围,划分放牧区域,每个区域间用围栏分隔,使其相互独立,方便轮牧管理。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轮牧间隔,通常每月至少1次。每次轮牧前,需将轮牧林地清理干净,并进行全面消毒,防止病原菌传播。对于刚进入放牧的鸡群,要对鸡群进行调教,使其养成良好的采食习惯。
单单依靠鸡群的自由采食是不够的,还应适时补饲,添加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以满足鸡群生长的营养需要。在放养期,以放牧为主,补饲为辅,逐步过渡,定时饲喂。为了保障土鸡的肉质口感,要注意控制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禁止添加化学成分饲料,饲料以玉米、谷类以及糠麸类为主,添加绿色环保型的浓缩料,拌匀后进行饲喂,早晚各补饲1次。此外,还可在林下设置多个水槽供鸡群自由饮水。
由于林下养鸡是在野外,导致鸡群的生存环境复杂,感染疫病的风险较高。因此,在林下养鸡过程中必须做好疫病防控工作,以减少疫病感染率,提高林下养鸡效益。首先,应采用“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每批鸡当日进齐,尽可能同时出栏,不同批次的鸡不可混养,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保障生物安全;其次,结合实际情况,定期使用高效、低毒、广谱驱虫药物,切断传播途径,降低染病风险;第三,结合本地疫病流行情况,科学制定免疫程序,做好相关疫病的免疫工作,保障土鸡的健康生长;第四,定期翻挖轮空场地的表土,撒上生石灰乳消毒,在疫病的高发期,加大鸡舍和场地的消毒力度,禁止外来人员进入饲养区,饲养员进入饲养区也需进行全面消毒后方可进入,以防传播病原,同时还应做好鸡舍的通风换气工作,为鸡群生长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此外,还可采用板蓝根、黄芪等中草药进行预防,保障土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