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渊,都嬿如
(川北医学院研究生处,四川 南充 637000)
从20世纪中期,远程医疗便出现在大众视野,最先提出的是美国学者,他们开创了利用双向电视系统将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医院联系起来,形成了最初的互帮互助服务模式,这也成为了医联体的最初形态。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崛起,加上智能化设备的诞生,远程医疗在医联体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在规划中明确了医疗卫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发展下,远程医疗给医疗卫生领域的前进注入了新鲜的动力,紧张局限的医疗资源将借助5G网络时代的红利,打破地域的限制,使其能在各地域之间充分被调动与利用,提升整个医疗服务质量。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来临,疫情防控给医疗卫生行业带了严重的冲击,为了减少人员聚集以及最大程度降低群众被感染的风险,国家卫健委先后出台多个文件支持信息化诊疗,如《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国卫办规划函〔2020〕100号)和《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112号)等,鼓励推进远程医疗服务的健康持续发展,其一方面可以降低群众就医感染新冠的风险,减少医院的人群聚集,更重要的是能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医联体内部的优质医疗服务能力的下沉。
远程医疗从进入大众视野至今已经经历了近70年的发展,从最初利用电话、视频交流等方式为基层医院提供简单的诊疗服务,例如,简单的问诊咨询,慢性病的用药调整以及影像、血生化的检查诊断。随着实时通信技术的完善,加之先进智能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领域融入了远程医疗。借助手机及医疗服务平台,大众实现了网络24h挂号预约服务;慢性病病人在线与医生进行实时交流;部分实验室检测也可以借助简单的智能通讯设备来完成,甚至可以完成部分疾病的筛查和诊断。首先“春雨医生”“平安健康”等众多医疗健康服务平台进入了大众视野,其不仅能为注册用户提供医疗的专业相关服务,借助语音通讯或者实时视频通讯,让用户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专业的医疗服务,还可以与合作医院实现在线挂号、预约体检、一站式购药服务等。其次,借助生物传感技术的突破以及智能设备的高速运算,一些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检查可以脱离医院设备环境,患者在家即可完成,例如,尿液分析、血糖检查等。更重要的是,随着智能化设备的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健康信息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来收集,以供医生通过信息平台了解掌握。例如,通过智能手表能获取心电图、特殊镜头与手机关联可对皮肤疾病进行简单的分析诊断。远程医疗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加持下,推进了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远程医疗的出现打开了医疗卫生领域发展的新未来,也给医联体建设指明了新的道路。
国外医联体的建设主要以“三级卫生医疗服务模式”为主,其主要根据患者的患病情况以及预后的康复情况,将病人分配至不同等级的医院的来进行处理,类似我国提出的分级诊疗制度。危重病人收入三级医院,而疾病轻微的则就近在基层医院进行收治。世界上最先提出并建立医疗联合体的国家是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建立了“国民卫生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将医疗卫生服务进行了等级划分,所有患者的信息都储存在特定的信息平台之下,在该体系内的医院,医生可以随时获取相关病人的信息,方便医生对病人患病以来病情的掌控。此外,各级医院也借助统一的信息平台更好地进行交流,让患者能得到最快最好的诊治。
随着世界范围大力发展医疗联合体建设,我国在20世纪末也开始出现了首批医联体。最初的医联体模式构建主要是专科联盟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其主要是以一家或多家高水平医疗机构的特色学科技术为支撑,“以专科协作为纽带,以协同网络为手段,构建区域同质化医疗专科群”。专科联盟一般涉及的范围较小,参与的医疗机构的数量也不多,虽然有利于局部范围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并能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但是对于大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协同利用不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在专科联盟的基础上,后续也诞生了其他的医联体构建模式,例如,城市医疗集团、区域医疗共同体、地区医疗联盟等,这些建设模式都是“在位”模式,最大的缺陷就是不能有效打开地域的限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及智能设备的普及,远程医疗的注入逐渐给医联体建设打开的新的方向,通过信息化手段,能让优质的医疗资源渗入的更深更远,让偏远基层也享受到医联体建设的红利,促进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从而充分实现国家提出的分级诊疗制度。
医联体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发挥最大的效用,不仅是让优质的医疗资源能走出大城市向基层下沉,提升整个基层医院的服务质量,也是通过帮扶让基层医院的医疗资源能得到有效地利用,在分级诊疗政策的引导下,能更好地实现医疗资源的再分配。“在位”医联体的构建往往局限在单一城市体内部,而不能全面走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往往最需要的偏远山区或者基层乡镇不能享受到医联体建设带来的红利。其次“在位”医联体的建设由于需要专家医生亲自去往基层医院进行实际指导,导致很多时候由于上级医院的运营使其不能很好的落实。
伴随远程医疗的大规模应用,一线城市的知名专家可以在足不出院的基础上借助实时通信技术远程指导偏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为群众提供个更优质的医疗服务。通过远程协作平台的建立,医联体内部的优势科室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远程对基层患者的疑难杂症进行诊治,减少病患的奔波,借助实时视频通信可以实时完成远程心电检测、远程影像学诊断。基层医院的医生可以通过远程信息平台完成相关的专家讲座、学术会议等内容,从而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为病人提供更及时的治疗。
远程医疗除了能让医疗资源在医联体建设中打破地域不均的问题,使优势医疗资源能下沉至偏远基层地区,而且通过提升基层的医疗资源质量,更好的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地,让患者做到“放心舒心”的就近医疗。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出,旨在充分调动医疗资源,让不同层级的医疗服务机构在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发挥相应的功能,做到“小病去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治能力往往不及大型医院,因此患者得病后第一想到的就是去大型综合型医院救治,而直接放弃了基层医疗资源的选择,导致本就不足的医疗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远程医疗以信息技术为载体,通过建设信息平台,让医联体内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能互通共享。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通过信息平台能同步获取患者病历、实验检查结果、影像结果等,并且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建立个性化电子健康档案,充分将病人的医疗信息资源整合,更好地满足患者的诊疗服务和健康需求。借助信息平台,优质的医疗资源可以下沉到基层、社区,让群众能就近享受到“专家团队”的医疗服务,从而促进医疗资源的平衡化,提升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远程协作医联体建设是医疗卫生领域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信息化建设是医联体机构成员之间沟通的重要通道,是实现资源共享,分级诊疗的重要保证之一。其不仅能促进优势医疗资源的下沉,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调动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使用,提升其服务能力,让患者就近获取优势医疗救助,而且信息平台可以促进居民的全面健康管理,推动医疗需求的个性化服务。远程协作医联体的建设不仅打通了医疗资源地域不均的困境,也给患者提升了接受医疗服务的便捷性。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