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自汗也有阴虚,盗汗也有阳虚

2023-01-02 01:08邵奇武怡平吉静廖雪晶王庆国
环球中医药 2022年3期
关键词:自汗卫气阳虚

邵奇 武怡平 吉静 廖雪晶 王庆国

中医基础理论常认为,自汗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盗汗多见于阴虚证,初学者不解其要,逐渐形成“自汗阳虚,盗汗阴虚”的说法[1]。但实际临床运用中,并非如此,阴虚自汗、阳虚盗汗者亦不少见,诚如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汗证》[2]中所述:“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本文就“阴虚致自汗,阳虚致盗汗”之理略陈管窥之见,若有不妥,望批评斧正。

1 自汗、盗汗概念之争

自汗、盗汗之名,均始见于《伤寒杂病论》,但目前对其具体概念,仍有争议。有学者[3]认为《伤寒杂病论》中所述“自汗”为“自行汗出”,当包含现代教材中的“自汗”与“盗汗”,而非仅限于醒时汗出,如宋朝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曰:“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然亦有学者[4]认为,自汗、盗汗本无区别,均指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经常汗出,其本质为阳热偏胜与卫气虚,与出汗时间无关,若以汗出时间区别二者,将违背仲景之意。如《素问·阴阳别论篇》曰:“阳加于阴谓之汗”,《灵枢·本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上述观点各执其理,各有其意,不予详谈,但本文所论自汗、盗汗,依据现代中医诊断学教材所述:“自汗指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的症状;盗汗指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1]此外,本文所述自汗、盗汗为阴、阳虚所致,不包括实证或其他虚证所致汗出。

2 阴虚不能敛营故自汗

2.1 阴虚阳旺,迫津外泄

阴虚之人,阳气偏旺,合昼日天阳之助,内热加重,阳热之气伏于阴分,蒸腾津液外出,故见昼日汗出即自汗;夜分乃阳气潜藏之时,属阴盛之候,故可助亏虚之阴制约偏旺之阳,使阴阳相对平衡(阴虚之下的相对平衡),则汗自止。如清代冯兆张所著《冯氏锦囊秘录·儿科自汗盗汗》云:“真阴衰弱,亦令自汗,盖阴虚则火动于阴位,阴精被火煎熬而出,犹干竹被火燃之,亦有油也。”又如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汗证》曰:“然以余观之,则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如遇烦劳大热之类,最多自汗。故或以饮食之火起于胃,劳倦之火起于脾,酒色之火起于肾,皆能令人自汗,若此者,谓非阳盛阴衰者而何?”此类患者多见昼间汗出、口干咽痛、烦渴欲饮、气短神疲、心烦不寐、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象虚细而数,治宜滋阴降火,方用当归六黄汤[5-7],遵张景岳“阳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脉证有火,或夜热烦渴,或便热喜冷之类,皆阳盛阴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为第一”之意。

2.2 阴损及阳,汗液不固

阴阳互根互用,阴液亏虚,日久累及阳气,使阳气化生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致阴阳俱虚。内有阴虚不能敛藏,外有阳虚失于固密,故多自汗、盗汗并见。如清代陈修园《时方妙用·汗症》所述:“伤寒门,以自汗为伤风,盗汗为少阳症,其余杂病,自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然阴阳互为其根,自汗亦有阴虚者,盗汗亦阳虚者,宜辨而治之。”此类患者多见昼夜汗出、口干咽痛、身倦乏力、潮热颧红、心烦失眠、小便频数、恶寒肢冷,舌淡脉微,治以助阴扶阳、气血双补,方用生脉散或人参养荣汤[6,8]。

上述观点看似有别,实则为疾病发展的不同方向,阴虚阳亢,内热加重,又合天阳之助,迫津外泄而见自汗;若日久阴损及阳,则阴阳两虚,故伴有阳虚之征;若里热蒸腾,伤津耗气,亦可伴气虚之象,如清代叶天士所著《叶氏医效秘传·伤寒诸证论》云:“大抵伤风则恶风自汗……阴虚则身倦自汗,亡阳则遂漏不止自汗,各开本条,不及细详,设或汗如贯珠,喘而不休,又为卫绝不治之症也。”此明确指出阴虚自汗伴有身倦之症,恐阴虚内热,伤津耗气所致。又如清代吴谦所著《妇科心法要诀·自汗头汗总括》曰:“产后阴虚阳气盛,微微自汗却无妨。头汗阴虚阳上越,周身大汗是亡阳。”

现代医学统计研究中,南京中医药大学刘海燕教授[9]使用当归六黄汤治疗340例单纯自汗患者,其总有效率达到93.21%。当归六黄汤出自《兰室秘藏》,其主治病症病机主要归为阴虚火旺,并称其为“盗汗之圣药”。刘教授认为:“无论自汗盗汗,只要表现以阴虚火旺为主者本方皆可用之。”天津中医药大学任仲传教授亦支持“阴虚自汗”的观点,任教授认为:“阴虚胃火而致的自汗较为多见,其典型症状主要是吃饭时头汗出,因额头为阳明经巡行部位,吃饭时阳明胃火亢盛故症状明显。常可伴有口渴、心烦、舌红、苔干黄等阴虚火旺症状,大多饮食饮水量大,甚则消谷善饥。”[10]朱良争先生[11]临证见阴虚自汗者,多因阴虚阳盛,患者汗出可见面部生火发热感,随即汗出蒸蒸,大如豆粒,常伴五心烦热、潮热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治以滋阴降火,固表止汗,亦用当归六黄汤,并重用黄连,朱老黄连之用量多为15 g,甚至30 g以上,酌配小剂量肉桂、干姜之流反佐,以平调阴阳寒热,固护胃气。

3 阳虚不能固密则盗汗

3.1 阳虚卫弱,失于固护

阳虚之体,卫气亦弱,人寐卫气入于里,则卫表更虚,失其固摄之功,而营液泄,人寤卫气出于表,得天阳之助,腠理阖,汗液即收[12]。如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曰:“卫与阳一也,阳衰则卫虚,所虚之卫行阴,当瞑目之时,则更无气以固其表,故腠理开津液泄而为汗。迨寤则目张,其行阴之气复散于表,则汗止矣。夫如是者,谓之盗汗。”有学者从脏腑阳气之不足分述阳虚盗汗之机理[13-15],认为其主要与肺、脾、肾三脏相关,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卫气化生乏源,失顾护之功,故可见盗汗。另有学者增心阳不足之病机[16],认为“汗为心之液,赖阳气以统摄,心阳不足,阴阳不能维系,心液暗泄致盗汗;心藏神,阳虚心神不能内舍,游弋在外,汗亦随之溢。”此类患者多见寐中汗出、醒则即止、汗出清稀、皮肤清冷、畏风怯冷、少气懒言、烦躁困惫、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虚缓或沉细无力,治宜温阳益气、固表敛汗,方选桂枝加附子汤等[7,17-18]。

3.2 阴盛格阳,阴随阳泻

昼属阳,夜属阴,夜间阴盛隔阳于外而难潜藏,阴随阳泄则汗出;昼日阴伏于内,阳气外达固护肌表则汗止。如清代名医郑钦安于《医法圆通·虚劳》中曰:“夜分乃阳气潜藏之时,然而夜分实阴盛之候,阴盛可以逼阳于外,阳浮外亡,血液随之,故汗之,曰盗汗。”

上述观点终不离阴阳失调、营卫失守之基本病机,正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古籍对此法之记载,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盗汗候》曰:“诸阳主表,在于肤腠之间。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故为汗……盗汗者,因睡眠而身体流汗也,此由阳虚所致。”又如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治伤寒后虚羸盗汗诸方》载:“夫伤寒瘥后,体气羸弱,脏腑犹虚,或每因睡中,遍身汗出,此皆阳气虚、心气弱。”

名老中医李吉彦教授强调阳虚盗汗的真实存在,李教授认为“卫阳虚弱,不能卫外,自身卫气虚弱者,阴液不能固护于内,血行外泄而盗汗,醒后卫阳复出于表,阴阳内外协调,则汗止”,治以温阳固表,敛汗扶正,以达到扶正祛邪,清收并用之效[19]。如《景岳全书·汗证》载:“若睡中盗汗而无火者,宜参苓散、独参汤主之;若阳气俱虚者,宜参附汤、大建中汤之类主之。若气虚火衰之甚者,宜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之类主之。”李教授治疗阳虚盗汗多以经方立论,并善用附子,在临床治疗中常用桂枝加附子汤、黄芪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甘龙牡汤、生脉散等加减,疗效显著。全国名老中医姜松鹤教授亦对盗汗治疗颇具心得,常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阳虚盗汗,疗效显著[20]。

4 验案举隅

4.1 阴虚自汗案

患者,女,50岁,自汗出,心烦甚,胸闷心悸,耳鸣,夜寐不佳,伴有眼睑浮肿,大便调。舌质黯红,左脉沉滑略大,右脉按之无力。此乃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治以滋补肝肾、平息肝火,兼以润燥缓急,方选滋水清肝龙琥甘麦大枣汤加减。处方:当归10 g、白芍20 g、菟丝子10 g、淫羊藿15 g、茯苓30 g、牡丹皮15 g、泽泻12 g、山茱萸15 g、柴胡8 g、炒栀子10 g、麦冬20 g、五味子10 g、生黄芪15 g、浮小麦30 g、炙甘草30 g、煅龙骨15 g、全瓜蒌20 g。

按 本案患者已至七七之年,肾精渐亏,精亏不能化而为血,水不涵木,致肝血不足,阳失潜藏,肝阳偏亢而现一派肾虚肝旺之候,如汗出心烦、耳鸣心悸、夜寐不佳。眼睑浮肿,脉按之无力,恐有气虚之嫌。此处自汗,乃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偏亢,迫津外泄所致。治以滋水清肝龙琥甘麦大枣汤加减,其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菟丝子、仙灵脾、茯苓、丹皮、泽泻、山萸肉平补肾之阴阳,柴胡、栀子疏肝气、泻肝火,麦冬、五味子、黄芪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浮小麦、炙甘草补养心脾、宁心安神,煅龙骨敛汗,全瓜蒌开胸。滋水清肝龙琥甘麦大枣汤为笔者团队自拟方,由滋水清肝饮、甘麦大枣汤合煅龙骨、煅牡蛎、琥珀粉而成,笔者团队紧抓肾水不足,肝火炽盛之病机,将此方灵活运用于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焦虑症、失眠、高血压等病,疗效显著。同时,笔者团队认为,应用本方时,浮小麦、炙甘草必须重用至30 g或以上,方能起效,否则不易见功。

4.2 阳虚盗汗案

患者,男,37岁。乏力、盗汗1年余,睡醒双手麻木,盗汗湿衣,腰酸,大便偏稀,素有胃病,舌质淡,脉沉滑。此乃脾肾阳虚、气血不足,治以健脾温肾、补益气血,方选柴胡桂枝汤合黄芪三参饮合三仙汤加减。处方:柴胡10 g、炒黄芩15 g、法半夏15 g、桂枝10 g、白芍15 g、当归20 g、黄芪20 g、党参10 g、北沙参10 g、太子参10 g、红芪10 g、仙鹤草30 g、仙茅5 g、淫羊藿10 g、盐菟丝子30 g、杜仲10 g、续断10 g。

按 患者年近五八,肾阳渐衰,又汗出伤阳,夜间卫阳入里,不能顾护腠理而汗出。肾为元阳之根,元阳不足,五脏阳气升发乏源,温煦失司,火不暖土,故乏力、腰酸、大便不实、脉沉;入夜阳气渐衰,加之寐而安静少动,阳气输布乏力,不能行气血于四肢九窍,故醒时双手麻木、舌质淡。此处盗汗乃脾肾阳虚,又人寐卫气入于里,阳不固阴所致。治以柴胡桂枝汤和表里,调营卫,加黄芪、红芪以固表止汗;党参、北沙参、太子参、当归,培土益气,养血活血;三仙汤、菟丝子、续断、杜仲,温补脾肾,补虚强壮。三仙汤为笔者团队常用方,始于国医圣手干祖望,淫羊藿益精气,仙茅安五脏,仙鹤草补虚强壮,三药合用,补肾温阳,补虚强壮,用治慢性疲劳综合征、脱力劳伤、肾阳不足诸症或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心悸、心动过缓、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传导阻滞等各类心脏疾病,效果颇佳。此外,笔者团队认为,临证选用仙鹤草治疗乏力症状明显者,常用量宜30~50 g。

5 结语

临床上确实多见盗汗属阴虚、自汗属阳虚,古之大法,不可不知,但亦不能忽视阳虚盗汗、阴虚自汗之证。阴虚之人,阳气偏旺,又合昼日天阳之助,内热加重,蒸腾津液外出,故见自汗;阳虚之体,卫气亦弱,人寐卫气入于里,则卫表更虚,失其固摄之功,故见盗汗。凡阴虚所致,滋阴降火之当归六黄汤皆可用;凡阳虚所致,温阳固表之桂枝加附子汤亦可使,临床当结合脏腑辨证,随证加减。如肝肾阴虚,肝火上扰所致自汗以滋水清肝龙琥甘麦大枣汤求之;脾肾阳虚,气血不足所致盗汗以柴胡桂枝汤合黄芪三参饮合三仙汤治之。临床施治,还需谨守病机,审证求因,分因施治,不可束于“盗汗必阴虚、自汗必阳虚”之误区。

猜你喜欢
自汗卫气阳虚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黄帝内经》卫气昼夜循行节律及针刺时间研究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基于运气理论应用紫菀汤辨治自汗经验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项颗教授治疗汗病经验研究
神厥穴敷药对自汗、盗汗患者的疗效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浅析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