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松柏 温州市人民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内容提要: 对医疗设备日常维修维护工作不断地强化,不但能够促使医院工作的顺利运行,还能够有效地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医疗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医疗设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而越来越隐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这就导致对医疗设备进行维修维护的难度越来越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院对医疗设备的维修维护管理需要共享资源,建立的维修维护模式要具有多元性,只有这样才能把维修维护医疗设备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医院日常工作中涉及到的检查等医疗活动都要使用到医疗设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医疗设备的种类不断增加,医疗设备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为了保证医院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需要重视维修维护医疗设备的工作。医疗设备的技术含量很高,特别是那些大型医疗设备,在维修维护方面的难度非常高,经常导致医院自有的维修人员不知道从何下手。一旦医院的医疗设备不能把日常维护工作做好,或是不能及时把出现问题的医疗设备维修好,就会直接影响医院正常医疗活动的顺利运行,因此,医院必须针对医疗设备维修维护策略和实施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以此来达到进一步提升维修维护医疗设备水平的目的。
利用信息化技术维修医疗设备人员能够实时的、动态的对使用设备情况和设备出现故障情况进行跟踪并记录,能够辅助维修人员对设备故障进行高效的处理,能够对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有效预防。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医院在维修医疗设备管理中并没有广泛地使用信息化技术,特别是基础医院基本就没有使用信息化技术。这样维修人员很难第一时间发现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故障风险,难以提升维修效率,导致引入的医疗设备难以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
对于医疗设备来说要想降低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首先就要进行预防性维修和保养,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维修医疗设备管理工作都是以处理已经出现的故障为重点,在日常工作中忽视了巡检和保养工作,不能在第一时间把医疗设备存在的隐患寻找出来,最终导致医疗设备出现重大的故障。这样医疗设备的维修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会影响到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后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购置新设备。
一些高精尖的医疗设备本身就十分复杂,不管是对使用环境还是操作流程都有着极高的要求,维修管理工作必须结合这些设备的特性才能顺利实施,但是很多医院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维修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维修医疗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并不能满足这些设备的维修需求,维修保养精密仪器和高精尖设备的过程中,极易由于人为原因导致更大故障的出现,导致这些医疗设备不能正常使用。
现阶段医疗设备中广泛地使用计算机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医疗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设备在软件方面出现的故障主要有计算机系统和人员操作故障两种。一方面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履行操作流程,导致设置和操作软件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医疗设备不能正常使用;另一方面不管是硬盘还是内存和存储都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导致在操作过程中频繁出现反应慢、死机问题,导致操作系统的处理能力大幅度降低,从而发生故障,为了解决软件方面的故障,工作人员要全面了解医疗设备的基本信息,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软件故障,另外要对计算机系统定期进行维护和调试。
医疗设备在长时间运行后,内部的一些零部件出现磨损和老化问题,如果这些零部件没有及时被更换掉,就会导致医疗设备不能正常使用。为了避免零部件出现磨损和老化问题,维修人员要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修,特别是要针对那些来自国外的价格昂贵的医疗设备定期检修,这是因为很少有医院会提前购买配件,基本是医疗设备出现故障,才能购买和更换零部件。
对于医疗设备来说最难维修的是电路故障,这是因为电路故障不仅没有规律可言,还十分的复杂。因此,一旦出现电路故障维修人员必须认真细致的对待,才能避免浪费。影响电路故障维修效果的主要因素有:维修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经验、技术资源、维修策略等。
操作故障是指工作人员没有按照设备操作方法对医疗设备进行操作,导致设备不能正常运行,主观的认为是设备出现了故障。操作故障出现的频率较高,其他医务人员在操作医疗设备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这说明操作界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相关人员不能熟练把握。
医院采购医疗设备的工作人员在购买医疗设备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该设备运行所需要的后期维护成本,并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最后确定购买符合医院实际条件的医疗设备。具体来说需要充分的考虑以下问题[1]:(1)医疗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容易损害哪些配件,随机能够配备多少易耗配件。(2)如果需要配置配件,需要多长时间能够收到配件,价格是多少。(3)厂商能够提供多长的保修期。(4)厂商可以供应多长时间的医疗设备配件。(5)厂商是否对本院的维修工程师针对设备维修进行培训,是否存在比较特殊的维修维护方法。(6)医院所在地有无厂商的维修站。
当新购置的医疗设备送到医院以后,厂商、使用科室与医学维修部门的相关人员必须全部到达验收现场,三方共同确认外包装有无损坏,并现场进行开箱验收医疗设备。相关人员不仅需要对医疗设备的外观进行仔细的观察,还要以购买合同中的条款为基础,对医疗设备的附属配件、说明书、生产日期、型号、规格与产地等进行详细的验查。如果是控制类的医疗设备,需要对其质量进行计量,现场检测,记录结果。医疗设备的试用期根据其分类确定,一般情况下A类设备试用期1个月,B类20d,C类10d。厂商、使用科室与医学维修部门在试用期结束后要一起对验收报告进行签署,签下验收报告后就正式进入医疗设备的保修期。在验收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医疗设备有不合格的地方就要拒绝验收,坚决不能让不合格的医疗设备进入医院投入使用[2]。
对医疗设备质量的计量和控制需要使用技术手段,这样才能保证医疗设备在安全方面的有效性和在质量方面的可靠性,维修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过程进行执行。另外,医院的维修部门要每2个月对医疗设备进行一次巡检。医院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安排专门的维修人员负责对医疗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例如:配备专门的维修人员对呼吸机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包括对呼吸机过滤网进行清洗、对呼吸管道进行清洗、对呼吸机自检以后才让患者上机等。
医疗设备需要维修、巡检、计量质量的时候,需要医院维修部门的维修工程师在现场进行技术鉴定与检测。如果医疗设备出现本医院维修工程师不能对于现场及时解决的问题,需要立即联系厂家维修工程师寻求帮助。外修方如需将医疗设备带走维修,需办理转移登记手续。外部维修工程师提出维修方案后,本院维修工程师还需要与其他第三方维修公司沟通确认,最后确定维修费用。还可以在网上查看和分析同类医疗设备故障的数据,然后再协商维修费用,这样能够避免外修方收取高额的维修费用。第三方维修公司的作用是平衡在医疗器械维修市场,维修技术过硬,可为医院提供备用医疗器械。与厂家维修相比,第三方维修成本低、维修医疗设备技术开放,本医院的维修工程师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维修技术[3]。
医院管理要重视对医疗设备维修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要加大投资力度。维修医疗设备的维修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的提升不仅不要自身学习和钻研,更加需要医院有计划的安排维修人员外派学习以及厂商提供专业性的维修培训。
在对医疗设备进行维修的过程中,不管是医院自有的维修工程师还是设备生产厂商的维修工程师,或是社会人员提供的第三方服务均有各自的利弊。对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维护的方式具有多变性,需要选择最有效、最可靠、最经济实惠、最快捷的方式。在维修维护中大型医疗设备的时候可以选择第三方维修团队,这种模式具有快速维修、费用低等优势,还能够起到推动厂家对维修技术和维修效率进一步提升以及对厂家维修费用进一步降低的作用。中大型医院在维修维护医疗设备的时候可以联合使用以上三种维修方式,小型医院最好使用本院的维修工程师进行维修,这样不仅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对医疗设备进行维修,还能够提高本院维修工程师自身处理医疗设备故障问题的技术水平,能够为医院节省一部分人力和财力。
4.2.1 在维修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要结合医疗设备的工作模式
医院设备管理科要结合医疗设备自身的工作模式对医疗设备进行维修维护管理,把每一个维修工程师需要负责的专业设备和方向明确下来,让医疗设备工作模式相近的维修工程师组成一个小组,提高维修工程师的团队合作意识,促使其相互之间继续合作和支持[4]。
4.2.2 医院要建立医疗设备“巡查急修”小组
医院建立医疗设备“巡查急修”小组的目的是为了对医疗设备出现的疑难故障进行研究和探讨。“巡查急修”小组要由资深维修工程师和维修技术组长构成,必须能够及时到现场对医疗设备进行维修,还需要对医院维修工程的实际状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巡查急修”小组建立的另一个目的是尽量避免维修医疗设备的时候聘请外来人员。“巡查急修”小组每个月月底都要对这个月发生的医疗设备故障进行分析并探讨维修技术,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每一个维修工程师自身的维修技术。
4.2.3 针对医疗设备维修工程师进行定期培训
医院针对医疗设备维修工程师培训的基本原则是“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内部交流”,主要目的是对每一个维修工程师的维修技术进一步提升。医院针对大中型医疗设备维修工程师的培训可以要求厂商邮寄培训资料或安排讲师。医院还要鼓励维修工程师主动的、积极的参加医疗设备维修培训班的培训,培训回来后向其他维修人员传授新的维修知识和技能,完善和健全激励机制,为维修工程师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其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维修水平[5]。
预防性维修是状态维修的一种,和普通状态维修相比,更加侧重于维护保养,对医疗设备故障进行提前预防。医疗设备中的抢救急救设备需要三个月进行一次保养,普通设备需要五个月进行一次保养。监测电气安全、干燥、净化等是预防性维修的主要内容。
医疗设备维修后的安全质量检测主要是针对电气安全检测仪、电导率检测仪、流量检测仪、生命体征监测仪器等医疗设备,维修工程师在维修工作完成后需要监测安全质量,必须确保这些设备能够正常的运行。
4.5.1 在记录信息的过程中合理使用信息化技术。维修医疗设备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依据是医疗设备的基本信息(出厂资料、检验合格证书、使用说明等)。因此,维修医疗设备的管理人员要妥善保管这些资料,这样才能推动后续维修保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维修管理相关人员在开展日常工作中要详细记录医疗设备的维修情况(故障状况、维修办法、维修效果等),这些信息可以作为后续维修管理工作的参考资料。维修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会涉及到这两方面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以往都是使用纸笔记录相关内容并进行保存,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资料和数据被遗失或损坏,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用计算机记录和保存以上资料和数据,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遗失或损毁资料,还能够迅速查找和调用,自然而然的提高维修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5.2 在维修医疗设备的过程中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辅助。信息化技术在维修医疗设备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条形码以及RFID等技术的应用来实现辅助维修的。维修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实时的监管使用医疗设备的情况以及出现故障的动态情况,能够以此信息为基础设计维护和保养的方案,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大型故障出现的概率。另一方面,我国医疗体系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信息化理念(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在管理医疗设备的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故障,能够提高医疗设备的利用率,因此,医院要重视在维修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中融入信息化技术和理念,要加大对信息化技术的投资力度,要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信息化技术素养的维修医疗设备管理人才,加快维修医疗设备管理体系的信息化进程。
对于医院来说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对医疗设备进行科学的、合理维护,保障医疗设备正常安全运行,这样才能保证临床诊治工作的顺利进行。随着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被应用在医疗设备中,维修维护医疗设备的难度大大提升,因此,医院要重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维修维护医疗设备的策略,并对管理医疗设备维修维护的模式进行不断的、深入的探索,使其进一步完善,这样才能提高维修维护医疗设备的质量,才能提高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医院临床诊治工作的顺利实施,才能促使医院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