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王鹏程,刘国昊,李文耀,王悦,王玉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南疆四地州始终贯彻落实“四个不摘”政策,脱离贫困后政府依然要履行责任、贯彻政策,加大帮助扶持和监管力度。2019年底南疆四地州贫困人口从267.7万锐减到16.6万,贫困发生率从29.1%下降到2.2%;截至2020年,南疆贫困县全部摘帽,扶贫取得积极成效。但由于南疆四地州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差,致使农业生产缺少规模经营,农产品生产结构较为单一,脱贫后极易返贫,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要对脱贫户做到“扶上马送一程”,断绝返贫的“苗头”,坚持发展产业经济是根本出路。
南疆地区林果资源丰富,食用菌产业属于林下经济,门槛低、易上手,它具有不争粮食资源、不争土地资源、不争肥料资源、不占用农忙时间、不争其他产业资源的“五不争”优势[1]。将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作为巩固南疆脱贫攻坚成效的有效途径,在南疆四地州进行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广,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南疆四地州剩余劳动力,进而达到增产增收、增强个体菌农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2],对巩固南疆脱贫成效,实现南疆乡村振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1.1 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食用菌栽培基质的原料多为农林产品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棉籽壳、果树枝等,其中棉籽壳的保水和通气性良好,是较好的食用菌基料配方,南疆是新疆的主要棉花产区,总棉秸秆资源达到898.646万吨/年,棉花副产品资源的利用潜力巨大。
随着食用菌的“药食同源”功效被大众认可,食用菌产业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消费量呈逐年上涨趋势,2019年全国食用菌产值由2012年的1155亿元翻倍至2205.2亿元,黑龙江、河南、河北、湖南和福建等地食用菌产业均已成规模,而新疆食用菌产业仅能满足当地供应,2019年新疆食用菌产值为9.9亿元,仅占全国食用菌总产值0.44%,产业发展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1.1.2 发展模式粗放。目前,南疆四地州助农脱贫的食用菌种植发展模式主要为三种:一是由龙头企业投资建设食用菌基地,在收购菇农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加工销售;二是地方政府以合作社的形式带动菇农进行食用菌生产,年终通过合作社分红模式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三是农户间的合作生产,由菇农自发组织进行小规模生产,自产自销。
由于发展模式较为粗放,食用菌产品少有精深加工,很难获得较高的收入水平。从巩固脱贫成效的角度来看,南疆四地州仍需改变食用菌发展模式,扩大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规模,才能达到稳固脱贫效果,进一步推动农户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1.2.1 农机补贴政策。南疆四地州具有良好的食用菌生产环境,当地政府对食用菌的培育推广较为重视。自2016年以来,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等地先行把食用菌栽培发展列为“万亩亿元”重点产业,对种植食用菌的菇农按亩补贴配备设施,共计投入补贴金额 1905.5万元;2021年初,有关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指导意见提出对脱贫地区的食用菌生产机具进行优先补贴,进一步为食用菌的生产打造良好政策条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1.2.2 产业帮扶政策。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8日提出,要深化对西部的定点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18年,阿克苏地区实行的 “万亩亿元” 食用菌种植工程初见成效,按照“菌棒成熟一批,下地生产一批”原则,采用“林荫带种植”和“宽幅林种植”两种模式进行黑木耳种植,提高木耳的产出量;天津、浙江、山东、广州、深圳、北京和安徽与南疆四地州建立了帮扶机制,以先进生产理念完善科学合理的生产布局,带来了先进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和优良适宜的食用菌品种,进一步推动食用菌的生产,扩充潜在的消费市场。
1.3.1 资源环境。南疆四地州依靠塔里木河,拥有丰富的林果业资源,大多数为速生林,一般在生长3年后形成不透光的郁闭空间,由于传统的林农套种模式不能适用于郁闭空间,一定程度上会出现林下土地闲置的现象[3],而郁闭的林下环境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较小,恰适宜进行林菌间作。郁闭的林地形成适宜食用菌生长的自然条件,无需大量人工,省时省力,适合在南疆四地州作为长期发展的产业以巩固脱贫成效。
棉秆中富含纤维素、木质素、素蛋白和钙等多种营养物质,其中纤维素含量高达44.1% ,因此是一种极优质的食用菌栽培基质。这些营养成分的含量要比麦秸秆、稻草等其他农作物秸秆高出很多,利用棉秆制成的菌棒进行食用菌栽培,是把木质化程度较低的草本原料转向木质化程度较高的草本原料的绝佳途径。南疆四地州是新疆棉花主产区之一,年均可收集量达670万吨[4],完全能够满足食用菌生长的条件。基于此,合理利用棉花秸秆资源是未来南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3.2 栽培技术。利用树林良好的遮蔽性、极佳的通风条件、阳光散射,加之适宜的温度、湿度及选择合适的食用菌种类,通过适当的方法则可栽培出食用菌。当下,我国发展林下食用菌的种类繁多,基本包含了人工栽培食用菌品种,是理想的巩固脱贫成效的产业。
目前而言,林下食用菌栽培方式有林间露地栽培、林下覆土栽培、林下播种栽培、林间吊袋栽培等,另还包括“仿原生态栽培”,即通过寻找野生菌丝,之后移至适宜的环境当中,由人工培育出菇的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低温型的平菇也有了高温型和中温型种类,林下食用菌的栽培类型在未来将更为丰富[5],而南疆四地州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要落后于全国水平,仍沿用最简单粗放的种植方法。
1.4.1 南疆四地州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现状。2017年4月,乌什县与浙江省黑木耳种植科研团队对接合作,通过与浙江省食用菌科研团队以及自治区食用菌育种专家合作,选育良种,进行试种试验并教授农户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2018年,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和成都大学的8名专家,赴喀什地区开展食用菌栽培等农产品深加工调研工作;2019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专家前往和田地区展开对食用菌产业扶贫工作的调研,从新疆食用菌产业现状、黑木耳栽培模式、黑木耳生产实用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并向参培学员赠送黑木耳栽培技术图书及植环所食用菌品种技术培训资料。
1.4.2 南疆四地州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广现状。南疆四地州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推广主要采用的是农业技术推广站宣传,并与村级单位合作派出推广员进行技术推广。地区与地方高校沟通较少,仅有不定时的宣讲和技术推广交流活动。菇农多数处于被动接受阶段,根据技术创新扩散理论,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推广仍处于第一阶段,在试点首次推广地区开展较难,农户大多处于观望状态:一是农户对于未来食用菌所能带来的收入与生产风险不明确,农户不愿意打破固有的农业种植结构,倾向于稳定的农业生产环境;二是农业生产的资金较少,能给农户提供农业生产借贷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较少,农业生产试错成本较高。
在产业准入门槛低、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各地区政策等多元优势支持下,林下食用菌已经成为了各地巩固脱贫成效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随着食用菌产业的逐步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农户对食用菌种植不再陌生,但是在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广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南疆四地州农田林地管理分散,小农户居多,棉秆的处理方式粗放,棉花秸秆资源利用率较低,产生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同时也造成了空气污染等棘手问题。
种植棉花的农药消耗极大,棉秆被制作成食用菌基质后,当中的农药残留有部分会污染食用菌,致使食用菌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在南疆棉花生产中,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程度较高,消耗量远超于其它的农作物的农药消耗量,分别占当地农药总消耗的36%和20%。同时南疆棉花种植的机械化程度高,机器采摘棉花较为普遍,当地会使用大量的脱叶剂和催熟剂为棉花采摘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国际生态纺织的标准中规定禁止使用和限量使用的与棉花生产有直接联系的农药高达54种,在这样的生产条件下,如何对棉花、棉花下脚料农药残留进行监控、清除,是棉花秸秆、棉籽壳代料种菇品质控制的关键。
南疆四地州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管理较为分散,食用菌产品主要投入到本地的农贸市场,供给规模较小,而农贸市场的食用菌供货渠道多来源于从事食用菌栽培的菇农,没有统一的收购标准。同时菇农对市场的食用菌需求信息与价格机制把握度不够,建立和推广品牌的意识薄弱,在市场和生产环节中不具备较强的食用菌产品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6],在食用菌品种的选择上总是随波逐流,更倾向于听从亲友的意见而非农业推广人员的意见,使其生产质量和收益受到较大波动。
当前南疆四地州林下食用菌技术推广服务系统不健全,虽然各地援疆项目团队为南疆四地州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广做了突出贡献,但专业团队往往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对菇农开展林下食用菌栽培活动进行指导培训,当地的农技人员通常对农户进行统一的农业技术培训,不能顾及到普通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对不同技术的需求[7],单项技术推广不到位,本地仍缺少能对食用菌栽培技术进行长期跟踪指导的高级专业人才。
南疆四地州多为少数民族聚居,信息流通差,林农往往对于自身的经济问题缺乏正确认知,缺少改变自身环境的意愿和毅力;脱贫攻坚战政府对其进行一系列政策补贴、物质帮扶,长期以往也导致该地区林农缺乏主动致富的决心,对新的支付渠道、新技术接受程度低,且不愿意运用新技术。脱贫工作结束后,这种长期伴随的思想并没有得到根除,导致林农对林下食用菌产业扶贫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不足,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推广有消极甚至抵触情绪。
林农中少数民族比重较大,普通话水平较弱,人均受教育年限短,在进行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广时,容易出现语言不通、沟通困难的现象,对新事物的接受、学习能力有限,导致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推广受到阻滞。
林下食用菌适宜的栽培位置是没有人为干扰的林地,而南疆四地州的林地往往种植较为密集、基础设施落后,大型设备难以进场。这样的条件就导致在进行食用菌栽培时生产方式较为粗放,以经验性生产为主,不能有效利用林地资源。同时,这种条件制约了林下食用菌大规模栽培,阻碍了林下食用菌的发展。
食用菌产业扶贫是巩固脱贫成效、开发乡村经济潜能的重要途径[8]。创建多元化食用菌技术推广体系,由南疆四地州政府牵头建立食用菌交流互助平台,加强南疆本地塔里木大学和喀什大学的技术层次交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合作设立援疆项目,以技术为导向联结农户与农企、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形成多元化参与平台,推广栽培技术。
南疆四地州应完善食用菌本地标准内容,根据南疆特色资源规划具有区域特色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借鉴国内相对领先的食用菌产业布局,探索新疆南疆独特的技术推广模式。利用“科技+园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推广过程中汇聚南疆四地州农村富余劳动力,以点带面,以人带人的方式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栽培技术的推广。同时,利用援疆项目和完善的人才汇聚政策,吸引多学科多层级人才聚合,将疆外成果与疆内技术相结合,合力转化食用菌栽培技术成果,形成“专家+推广站+农户”的直接沟通模式,完善推广平台,定期进行技术推广培训与指导。
政府需要完善食用菌推广服务体系。一是建立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令食用菌栽培技术能实现共享,同时编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资料,提高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可获得性;二是鼓励引导优质菌种的供应与推广,形成较好的优质菌种供应链;三是完善食用菌基地与农户沟通机制,建立科技信息服务数据库,做到精准的服务到户工作,形成规模化、高效化的技术推广。
针对南疆四地州食用菌缺少精深加工,技术创新水平较低[9]的问题,应加大对林下食用菌龙头企业的支持,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及合作社,为其提供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和信息帮扶,以提高其产业化和规模化。在此基础上,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开展助农活动,为农户生产解决部分的物质资料支持,为当地农业企业进行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供资金支持。以龙头企业为导向,不断的进行技术推广,辐射当地农户和整个产业链,优化农户种植结构和栽培技术,带动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
根据食用菌的生产过程,针对其上下游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完善上下游产业链。食用菌的生产原料多为农林产品废弃物,江松颖指出,应建立棉籽壳交易中心以保证棉籽壳供应[10]。在南疆地区建立大型农林副产品交易中心,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使棉农、林农、菇农降本增收,同时也提高了菇农的食用菌栽培积极性,对林下食用菌产业长远发展和巩固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去除食用菌、菌棒中农药残留,常见的有生物酶降解、物理降解、化学降解以及光化学降解等方法。若电离辐射60co-γ射线照射率为20 kGy,则可达到清除85%溴氰菊酯农药残留的效果。棉秆栽培料采用不同的农药消除方法处理是解决食用菌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的最直接途径,从源头抓好南疆食用菌安全生产,为打破当地食用菌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壁垒打好基础。
结合南疆棉秆中的残留农药现状及栽培料食用菌子实体残留农药种类及其残留量,并根据食用菌农药残留最大量国家标准,对超标农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替代筛选,开展田间用药实验,明确棉花生产管理中替代农药的使用量、施药时间、安全间隔期,并优化已有农药施药技术,进而建立南疆生态棉田安全用药体系,打造棉杆代料食用菌栽培产业。
目前食用菌的加工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南疆四地州的食用菌生产标准不够完善,食用菌品牌影响力较低。农业企业应与地方食用菌协会在政府的领导下,进行本地食用菌生产标准的制定。并要求企业或个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严格执行食用菌生产标准,加大对基质资源的研发,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根据本地特色资源合力打造食用菌品牌,以质量和数量形成较好的品牌效应,使林下食用菌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