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 心电监护仪器误报警问题及医务人员解决对策的研究进展

2022-12-31 22:17张红艳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天津3019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14期
关键词:心电监护医务人员仪器

张红艳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 (天津 301900)

内容提要: 在重症监护室(ICU)中会配有心电监护仪器,其主要作用是对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控监测,并为医务人员提供详细的临床数据信息,这会对治疗方案的调整、治疗手段的选择、护理策略的优化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重症患者的治疗安全,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出院。尽管目前针对ICU心电监护仪器有着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但不可忽视的是,ICU心电监护仪器存在较为严重的误报警问题,这不仅会对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更不利于重症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监控监测,容易给重症患者造成严重的人身安全。本文简要对ICU心电监护仪器误报警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危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医务人员的解决对策,以期对相关业内人士起到借鉴价值。

在ICU的临床治疗中,心电监护已经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针对一些危重症患者来说,心电监护更是监测其生命体征的核心。心电监护仪器属于医疗领域比较常用的仪器设备,能够监测和判断患者的心率、血压、心跳等方面是否正常,准确了解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正常情况下,心电监护仪器一旦监测到患者生命体征出异常,便可以通过发出报警告知医务人员,从而反映出患者目前出现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让医务人员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和救治手段。在现代临床医疗体系中,已经将报警管理作为重要管理内容,尤其需要加强ICU心电监护仪器误报警管理,尽可能降低误报警出现率,避免给患者、医务人员造成负面影响,这就需要继续提高对ICU心电监护仪器的误报警管理力度。

1.ICU心电监护仪器误报警问题分析

1.1 ICU心电监护仪器误报警类型与原因

1.1.1 心电图误报警。心电图监测是ICU中针对危重症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的重要内容,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心电图对治疗效果和护理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完成治疗方案与护理方法的优化与调整。心电图误报警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报警参数界限设置不合理,界限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引起误报警;心电图仪器未能识别心脏病患者安装的心脏起搏器,这样也很容造成误报警问题出现;由于患者身体表面出现油渍、水渍,导致心电图电极片连接紧密性降低;心电图仪器设备线路连接不稳,导致无法正确识别患者的心律信号[1]。另外,当出现肌电干扰、运动干扰等情况时,也非常容易引起误报警[2]。

1.1.2 血压误报警。血压也是ICU心电监护的重要内容。引起血压误报警的因素比较多,比如,报警值的安全范围设定不合理,安全范围设定过高或者过低都容易引起误报警问题;袖带出现漏气等情况,或者袖带的患者模式设置不合理,未能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选择合适的袖带模式;患者的体位不合理,患者出现了肌肉颤栗、寒颤、抽动等问题时,也很容易造成心电监护仪器血压指数的误报警[3]。

1.1.3 血氧饱和度误报警。血氧饱和度出现误报警的因素较多,比如,传感器未能安装到患者手指的正确位置,或者患者由于身体出现严重不适而剧烈晃动;ICU内的灯光对血氧探头造成了直射,导致测量结果严重失准,这样也会出现心电监护仪器误报警问题;患者安装血氧饱和度监测传感器的一侧手臂受到压迫,给脉冲信号传输造成负面影响,同样会引起心电监护仪器误报警[4]。

另外,从心电监护仪器角度来看,如果心电监护仪器较为老旧,关键元器件部位存在老化,仪器的数据库中各项检测内容的数据不够完善时,也会造成误报警现象频发[5]。

1.2 ICU心电监护仪器误报警危害

1.2.1 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心电监护给ICU治疗与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时发现患者机体存在的问题,完成对危重症患者血压、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等相关数据的随时监测监控。一旦心电监护仪器出现了误报警问题,会导致重症监护室内报警声音频发,不利于患者的休息和康复,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效果。而且误报警问题频发,也会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受到较为明显的不利影响,容易延长患者脱离ICU治疗的时间,增加患者的就医负担,以及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6]。

1.2.2 对医务人员造成的危害。医务人员在ICU中需要承担巨大的工作压力,不仅工作内容繁杂,还需要承担患者及其家属的重托,这就需要尽可能减少医务人员工作量,降低工作压力。如果医务人员长期受到心电监护仪器误报警问题的干扰,很容易扰乱正常工作程序,还会降低医务人员的注意力和工作质量。此外,反复出现误报警问题,会严重降低医务人员对心电监护仪器报警的敏感度和重视度,进而引发医务人员的“报警疲劳”问题[7]。一旦医务人员出现“报警疲劳”,在遇到报警会出现反应变慢或者忽视报警等现象,导致针对患者的应急处理不够及时,甚至引起患者的临床死亡,加剧医患矛盾[8]。

2.ICU心电监护仪器误报警问题的医务人员解决对策

2.1 加强日常使用与维护管理

ICU心电监护仪器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很多仪器设备处于长期运转状态,这样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心电监护仪器出现故障的几率,也增加了心电监护仪器出现误报警问题的可能性。为此,医务人员要加强心电监护仪器日常使用中的管理工作,确保能够按照正确方式进行操作,尤其在仪器开机和关机环节需要做到合理、规范操作。在日常使用阶段,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比如,病情情况、年龄情况等因素,合理设置心电监护仪器警报安全数值,及时更换电极片,保证心电图不发生误报警情况,同时确保仪器线路连接稳定性,这样能够显著降低心电监护仪器出现误报警问题的次数。医务人员应当详细记录维护保养时间、内容,详细记录每次ICU心电监护仪器的启动时间和关机时间,记录单次使用时长与累计使用时长,这样能够降低仪器故障率,从而避免出现误报警现象[9]。

此外,在每次安装心电监护仪器时,医务人员都应当做到严格按照行业规范和相关流程进行操作。比如,每天对接受心电监护的危重症患者更换电极片,确保能够准确绘制患者的心电图并减少误报警率。在贴电极片前,医护人员应当对患者相关区域皮肤进行处理,清除患者皮肤表面的油脂、汗渍、体毛等异物,保证电极片可以与患者皮肤紧密贴合,避免出现误报警情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对患者皮肤进行处理时,应当避免皮肤出现严重的干燥现象,否则会增加误报警的可能性。如果患者的肌肤属于敏感肌肤,医务人员在粘贴电极片时,应当合理选择粘贴部位,最好选择在胸部等肌肉量比较少的区域,同时尽量避免患者皮肤的伤口处和炎症处[10]。

2.2 正确使用延时报警机制

在ICU心电监护仪器误报警管理中,可以采取“延时报警”机制,有研究表明[11],“延时报警”机制能够比较好的识别患者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类型,比如,能够减少由于患者变换体位或者由于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误报警率。通过“延时报警”机制一方面可以减少报警总数,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误报警数量。医务人员在系统中录入相关数据,确定具体的报警界值,通过触发不同的报警界值,可以延时相应的报警时间。比如,简单警告类型的延时报警的延时时间相对较长,而对于一些表明患者正受到严重生命威胁的报警,延时时间相对较短,通过这种机制能够明显降低心电监护仪器误报警率。

2.3 增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

医务人员的心电监护仪器操作技术水平是否足够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心电监护仪器的报警质量。如果医务人员能够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操作心电监护仪器,则可以明显降低误报警率,提升ICU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还能够提升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水平,反之,会增加ICU心电监护仪器的误报警次数,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医患矛盾问题。

为此,必须要做好针对ICU医务人员的心电监护仪器操作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医务人员的心电监护仪器操作规范性与合理性,将操作失误和操作错误降至最低,这样便可以降低误报警次数,还可以消除医务人员的“误报警疲劳”问题,全面增强医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质量,提升针对ICU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水平。定期展开针对医务人员的考评管理工作,尤其要从心电监护仪器操作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意识、思想政治水平、心电监护仪器相关业务熟练度等方面入手进行考评。对于考核不过关的医务人员,不允许上岗工作,直到顺利通过考核评价为止,同时进行相应的处罚,取消科室个人评优资格,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医务人员的培训学习意识和工作能力。

在日常ICU心电监护仪器的操作培训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采取模拟实景和实际操作的培训方式,及时发现医务人员在心电监护仪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便能够通过针对性处理,降低误报警问题出现频率。另外,还要对心电监护仪器的日常维护与保养进行针对性培训,让医务人员建立定期更新心电监护仪器数据库的意识,及时对相关仪器设备进行全面详细的维修与养护,尤其要养成在每次启动ICU心电监护仪器前对仪器进行检查的良好习惯。

2.4 采取“品管圈”心电监护仪器管理办法

医务人员要根据各自工作岗位承担的职能作用,在ICU科室内建立“品管圈”小组,每个小组内要有1名“圈长”和1名“副圈长”,并选拔出1名督导员,其余医务人员为组员,为了突出“品管圈”的存在价值,可以设计一个“品管圈名称”。

在“品管圈”ICU心电监护仪器误报警防控工作体系中,需要每个小组成员在使用心电监护仪器前制定准确的报警参数,检查心电监护仪器报警开关是否正常开启,报警参数是否与患者实际病情相吻合。在ICU医务人员交接班时,两个班次的医务人员应当完成患者病情的详细记录和交接,降低报警音量,尤其要在患者病情出现改变后,及时调整报警安全范围数值,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现误报警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在出现误报警情况时避免影响ICU患者的正常休息。每个小组应当尽量由年轻的医务人员多去完成心电监护仪器的操作,比如,报警安全范围数值调整等,提升ICU医务人员设置报警参数的能力。

2.5 积极运用预防误报警新技术

目前,针对ICU心电监护仪器误报警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预防和管理技术,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技术存在较多弊端,也更容易引起误报警问题,因此,医务人员应当积极选择更加高效的误报警预防与管理技术。比如,可以选择使用“光学传感器”,将其安装在传统电极片上,这样能够增强心电监护仪器的报警识别准确性,降低其他因素产生的干扰,从而使心电图监测以及心律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结果更加准确,大幅度降低误报警情况出现率。

3.讨论

ICU对心电监护仪器的敏感度和报警质量要求比较高。临床报警虽然能够及时告知医务人员ICU危重症患者出现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但频繁的报警和误报警容易降低医务人员的警惕性,尤其会导致部分医务人员出现“报警疲劳”问题,这样便会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ICU工作质量,甚至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矛盾问题。为此,医务人员必须要明确心电监护仪器经常出现误报警问题的类型和原因,通过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提升医务人员的ICU心电监护工作能力,落实“品管圈”心电监护仪器管理办法,运用先进的预防误报警管理技术等方式,将ICU心电监护仪器误报警发生率降至最低。

猜你喜欢
心电监护医务人员仪器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约稿函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医务人员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