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恩华
(郓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 菏泽 274700)
郓城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于种植小麦、玉米、果蔬等多种农作物。小麦作为郓城县主要夏粮作物之一,种植面积约10 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0%以上。
2022 年春季,郓城县范围内麦田浇水后出现生理性枯黄,初步统计全县累计发病面积1.5 万hm2。为了能降低小麦生理性枯黄的损失,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县植保站根据田间调查结果,结合各乡镇反映的发病情况、原因,及时制订了应对措施,及时控制了郓城县小麦生理性枯黄的进一步发生与蔓延[1]。
2022 年春季,郓城县的许多麦田快速地发生生理性枯黄,这是往年从未出现过的特殊现象。县植保站技术人员通过大面积田间调查及走访、询问群众后,结果显示小麦生理性枯黄主要发生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期,小麦浇灌返青之前植株表现正常,无任何异常症状;浇水3~4 d,一些田块出现植株叶片自下而上快速变黄,并迅速扩展,6~8 d 随着病情的发展,麦田成片或整个地块变黄,呈现严重缺肥症状,植株瘦弱,生长迟缓,重病植株仅剩余上部1~2 个叶片,有的全株枯萎死亡,造成麦垄稀薄,或出现严重缺苗断垄情况。此时,发病田块同正常田块小麦长势已呈现出明显差异,从田头大范围观察,会看到麦田内呈现黄绿相间、高低不平的斑块。当小麦拔节后,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田间管理措施的加强,小麦吸收及抗逆能力的提高,一些轻发病地块会逐步恢复正常,而重发病地块症状虽然也得到了改善[2],但观察小麦的抽穗情况,穗头明显小于正常植株,平均穗粒数普遍减少,严重影响到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3]。
据4 月23—25 日田间调查记录,正常地块成穗679.85 万穗/hm2,发病地块成穗402 万穗/hm2,发病地块较正常地块成穗减少45.8%;正常植株平均单穗籽粒数41.75 粒,发病植株31.6 粒,籽粒数平均较正常植株减少24.3%。
小麦的病害一般在麦田春季浇灌返青水后开始发生,浇后3~4 d 植株叶片自下而上变黄并迅速蔓延,6~8 d 麦田成片或整块变黄,植株生长明显减缓。由此可以看出小麦病害不仅突发性强,其扩展的速度也是非常快。
据郓城县22 个乡镇街道报送情况显示,各乡镇街道麦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初步统计全县累计发病面积1.5 万hm2,占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15%,病害发生较为普遍[4]。发病地块大多造成小麦植株生长缓慢、矮黄、瘦弱,成穗率降低,穗头变小,穗粒数减少,发病较重地块的小麦植株无法抽穗或整株死亡,对小麦的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影响[5]。
据郓城县22 个乡镇街道报送情况和县植保站技术人员田间调查情况显示,北部各乡镇麦田发病率及发病危害程度明显高于南部乡镇。主要是北部乡镇濒临黄河,水浇条件较好,水量充足,春季浇麦大多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往往田间持水量大,积水时间长,一些不合理的传统浇灌方式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6-8]。
调查结果显示,一些播种晚、无次生根,苗期差、长势弱的麦田,如果年后浇水时间过早,浇水量偏多,田间积水时间长,管理措施不当的地块,易发生小麦生理性枯黄病害。说明麦田发病同田间管理有着密切的关联[9]。
郓城县植保站3—4 月共调查全县各类麦田176 块。其中,调查一类麦田38 块,发现发病田块1 块,病田率2.63%;调查二类麦田43 块,发病田块4 块,病田率9.3%;调查三类麦田95 块,发病田块23 块,病田率24.2%。调查结果显示,一类麦田由于根系发达,植株健壮,抗逆力强,发现田间只是零星或点片发生,发病程度较轻,而三类麦田因播种晚,长势较弱,抗逆能力差,麦田往往是大面积或整个地块发病,症状明显,发病及受害程度明显高于一类麦田[10]。
只有找出造成小麦生理性枯黄发生的原因,才能找出好的方式对症治疗,经过调查走访得知,造成2022 年郓城县小麦生理性枯黄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气象条件异常,田间持水量大,表层水位上移,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据气象部门统计,2021 年菏泽市年平均降水量达到1090.6 mm,较2021 年同期偏多73.0%,较历年同期偏多67.0%,是菏泽市有水文资料记录以来年最大值,为百年一遇年降水量[11]。菏泽市2021 年共发生10 次较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6—9 月份降水量872.9 mm,较历年同期偏多90.0%,占全年的80.1%。田间大量积水,玉米无法收获,机器不能耕作,小麦播期严重推迟,小麦播种后,表层以下土壤,始终处于高湿状态,严重影响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为春季小麦生理性枯黄的发生提供了条件[12]。
二是播种晚,长势弱,吸收养分能力低,抗病性能差。由于去年秋季降雨多,田间积水严重,小麦播种期普遍推迟,既便是地势较高,排水条件较好的部分地块,小麦播种期也较常年推迟14~21 d,80%以上地块都推迟到2021 年11 月份以后陆续播种,最晚播期推迟到2022 年1 月份播种,播种量为300~375 kg/hm2,许多地块为年后出苗,无分蘖,据田间取株观察,许多田块小麦植株没有次生根或仅有少量次生根,吸收养分能力低,造成小麦苗情普遍较往年偏差,三类苗占比较大,抗逆能力降低,利于病害的发生。
三是田间湿度大,整地质量差,影响了小麦苗期的生长。2021 年秋季,由于特殊的天气原因,土壤含水量大,整地及秸秆粉碎质量普遍较差,田间坷垃多,造成土壤保墒能力差,秸秆腐熟时间加长,严重影响小麦幼苗的生长,造成幼苗生长缓慢,根系少,吸收力差,不能满足春季小麦生长发育的生理需求,造成小麦大面积发生生理性枯黄。
四是土壤长期旋耕,犁底层加厚、抬升,造成耕作层变浅,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变“浅、实、少”,土壤板结,通透性差,保水保肥能力下降,耕层土壤肥力退化,耕地质量降低,严重影响小麦的根系生长发育。据郓城县植保站技术人员田间测定,旋耕后镇压耕作深度大多为8~12 cm,耕作层浅,土壤板结,对小麦的生育和抗逆能力影响较大,是小麦生理性枯黄发生的重要因素。
五是大量秸秆还田以及药剂使用不当,往往集中或成团分布,田间秸秆腐熟困难,严重影响整地质量、播种质量和出苗质量,同时造成苗期长势弱,苗后死亡,土壤虚空,春季返青慢。并且,年后秸秆腐熟常常出现同麦苗争肥现象,造成麦田因缺肥而发生生理性枯黄。同时药剂使用不当,特别是除草剂过量也会架空小麦的根系,造成生理性枯黄。
六是不当的肥水管理是发病的重要原因。郓城县由于年后大多劳力要外出务工,种植户会赶在出门务工前完成第一遍小麦浇水,往往春节期间就开始浇麦,浇灌方式通常采用大水漫灌,浇水量大,导致田间存水多。正常年份由于小麦群体年前生长较好,根系发达,对小麦的影响不大,而今年的麦田情况却完全不同于常年,播种晚、苗情差、土壤湿度大,种植户没有根据麦田具体的实际情况浇水,仍然按照往年的习惯盲目提前浇灌。不合理的浇灌方式致使地温回升慢,土壤湿度进一步加大,影响了年后小麦的返青生长速度,成为今年小麦生理性枯黄病害发生的诱发因素。
七是春季气温回升快,小麦生长迅速,增加了养分消耗。据郓城县气象部门统计,自2022 年3 月2 日开始,持续出现20 ℃以上的晴好天气,气温回升较快,浇后小麦快速起身生长,消耗大量养分。由于年前土壤湿度大,小麦播种晚,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弱,不能满足小麦生理需求,致使麦田因营养缺乏而出现大面积生理性枯黄[13]。
八是无肥下种为小麦生理性枯黄的发生提供了条件。由于2021 年秋季田间湿度大,不便于农事操作,有的农户不施用底肥直接整地播种,加上郓城县大多为沙壤或弱碱性土壤,土壤肥力低,保肥能力差,年后如不及时追肥,往往造成麦田脱肥枯黄,严重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
小麦生理性枯黄发病非常迅速,对于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小麦生理性枯黄主要为害小麦的叶片,整个生育期都有可能会发生,一般是小麦灌浆期发病最为严重。发病初期一般为黄褐色斑点,然后变为椭圆形或纺锤形大斑,病斑上有不明显轮纹,外围有黄色晕圈,最后导致小麦的叶片变黄干枯。2022 年山东地区的阴雨天气加大了小麦叶枯病的发生概率,广大农户要及时做好小麦叶枯病防治工作,保证小麦的质量和产量。
只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降低小麦生理性枯黄的发生概率,提升小麦的产量,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降低小麦生理性枯黄发生率实施方式有以下几种。
土壤质量差、坷垃较多、土壤空虚、秸秆还田量大、小麦幼苗根系少以及生长缓慢的地块,应于早春解冻后,小麦开始返青时镇压麦田,以沉实土壤,提温保墒,破除板结,弥合缝隙,促进麦苗尽快进入返青期,加速幼苗正常生长[14]。
对于播种晚、根量少及长势弱的二、三类麦田,可结合春季麦田化学除草,选用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375 mL 或0.004%芸苔素内酯水剂150 mL 兑水225 kg,田间均匀喷雾,每5 d 使用1 次,连续喷施2~3 次,能有效促进地下根系生长,次生根数量增加,地上植株生长健壮,叶色浓绿,弱苗转旺,苗类升级,对控制小麦生理性枯黄病害的发生及病株恢复具有很好的效果,建议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对于群体大、根系发达以及植株健壮的一类麦田,为不影响种植户外出务工,年后可适当提前浇水。对于土壤湿度大,苗期差,次生根较少,长势较弱的二、三类麦田占比高的实际情况,应采取镇压保墒、中耕松土、根外施肥等生产管理措施,以提升地温,增加根量,促发壮苗。科学灌溉小麦,将浇水时间适当推迟到起身后进行,可以有效避免发生小麦生理性枯黄病害。
将植物秸秆转化为饲料或工业原料进行收储利用,不但提高了植物秸秆的利用价值,保护了生态环境,大量病虫害随秸秆被带出田外。而且,整地质量将会大大提高,为小麦的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小麦高产创建课题组》研究表明,实施深松深耕,能增强土壤渗透能力和蓄水能力,提高小麦出苗率,增加分蘖和次生根,促进小麦生长,增加小麦有效分蘖数,为扬花和灌浆提供充足的水分,有利于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在同等管理水平和基本投入下,深松和深耕地块的小麦长势普遍明显好于常规旋耕地块,是增强农作物抵御旱涝灾害及病虫害的有效措施[15]。
经过“小麦高产创建课题组”研究测定,运用配方施肥的田块基本苗多,冬前群体适宜,个体发育好;平衡土壤养分,作物生长稳健,前期不旺长,后期不脱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并且成穗率高,穗粒数多,千粒重高等,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方施肥穗粒数增加2.05 粒,千粒重增加1.45 g,实际产量增加883.65 kg/hm2,增产率11.9%,节约肥料成本148.5 元/hm2。
小麦的高效生产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一旦发现小麦发生了病害,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造成2022 年郓城县小麦生理性枯黄发生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有气候、地理以及人为原因,需要从多个方面防治小麦生理性枯黄病。可以通过镇压保墒,增温促生,根外施肥,生根壮苗,因苗施策,分类管理,收储秸秆,实施深松深耕,大力提倡配方施肥,提高土壤通透性,降低小麦生理性枯黄的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