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凯
(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3)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双减政策”着重强调了教师应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繁重的学业负担,强调作业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等.但是在传统的作业中,教师往往以海量的、机械的、单一的书面类作业强调学生反复练习,这无疑会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这一模式与双减的本质和精髓违背,所以,当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基于双减政策的引导,探索课后作业设计的优化之路.
课后作业主要强调教师应该依托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学生布置课后类作业,巩固知识,提升素养.然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作业布置环节,往往采用拿来主义,采用一刀切的形式,以统一的标准、内容、形式落实作业安排,欠缺针对性,无法契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所以最终形成的局面就是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不仅无法凸显作业布置的意义,还有可能加剧课堂中存在的两极分化情况.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布置作业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但实际情况则是教师习惯性地运用题海战术,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重复性的课本习题,且以书面答题为主,缺乏其他的形式,作业的布置显得比较单一,过分关注量而忽视质,这样的作业设计理念比较落后,机械性、重复性的题材练习会逐渐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排斥、抗拒的情绪,学习兴趣逐渐淡薄,动力逐渐削减,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学习和发展.
教师所布置的课后数学作业大都是以习题为主,有统一的答案和标准题目,作业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性改革,合作类、实践类、探索类的作业布置比较少,减少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则会把完成作业当作最终的目标,只在乎结果,而忽视了自己完成作业的过程,没有实现多维的、深度的探索和研究,学生的思维逐渐固化,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思维品质的有效培养.
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延续形式,可以检验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及时把控学生的实际学情.通过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程度,直观发现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继而为后续教学提供改革的方向,指明思路,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落实教学,让学生能够实现快速的消化和吸收.另外,通过数学课后作业,教师能明确认识到课后辅导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这一环节的重视,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同时加强对课后辅导模式的创新性探索,开辟一条更高效的课后作业辅导路径,提升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目标性.
教师通过对初中数学课后作业的优化设计,能够反作用于课堂教学,实质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后作业,引导学生高质、高效地完成,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学生的数学技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此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和教师实现有效的互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发散,加速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运用迁移.另外,教师重视课后作业的优化设计,能够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提升教学水平,强化教学能力,以此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实现高效初中数学课堂的构建.
在双减背景之下,强调减负增效,教师通过对双减政策的解读,树立先进的作业设计理念,优化作业设计形式,调整作业设计内容等,提升作业的开放性、趣味性、有效性、灵活性、层次性,让学生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作业,进而凸显作业的价值,助力学生树立良好的作业观,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引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信心,发展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创造力、应用力,以此使得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新的发展、飞跃、提升.
随着双减的进一步落地,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对作业的总量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双减政策强调初中阶段学生完成课后书面作业的时间不能超过90分钟,将完成作业的时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一旦学生超过了时间的拐点,做作业的时间变长,反而让学生心烦意乱,不仅仅作业效果不好,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排斥、抗拒的学习情绪.基于时间这一硬性规定,教师一定要注重调整作业的总量,且对作业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注重作业的精简、典型,对重难点和基础类的知识进行合理匹配,确保难易有度.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首先自己完成一遍,看一看完成作业的时间,然后再结合学生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调整作业的总量,这样就能够准确地把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控制在90分钟之内.
传统的作业中,教师往往以书面类的练习作业为主,存在一定的重复性、机械性、单一性.所以在双减背景之下,作业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则是精选作业内容.书面类的作业可以适量安排,且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体现作业内容的难易区别.另外,教师还应该加强对课程标准的解读,立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实际学情,有重点、有目的地设计作业,对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练习、习题、复习题在课后进行合理安排.此外,教师一定要精选数学作业,提升作业的科学性,避免出现错题、怪题的情况.同时,教师还尽可能少出或者不出难题.数学作业的布置应该涵盖多种题型,题量适中,这样才不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再者,教师要避免拿来主义,不能一味地让学生重复性地练习,通过死记硬背、机械刷题的方式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这样的模式之下,学生并没有切实掌握解题的技巧,而只是沉溺于题海中.基于此,教师要注重对数学题的改编、选编、创编,强调学生可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
3.3.1 设计分层类作业
学生在学习这一领域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化差异,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不能以统一的内容形式落实作业的安排,而是应该基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与成长.基于此,教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差异,考虑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素养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进行多维度划分,匹配相应的作业,以此提升作业的弹性、层次性、科学性.
比如,以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绝对值与相反数”这一模块知识为例,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就可以基于学生的分层布置A、B、C三个层次的作业.
首先就A层次作业而言,主要是针对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设计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回忆、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夯实基础,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这一类型的作业设计如下:
1.-4的绝对值是多少?为什么等于4?
2.怎样借助符号表示-10的绝对值等于10?
3.如果一个数的绝对值是3,那么,这个数是什么?
4.绝对值小于8的整数一共有多少个?分别是哪些?
这一类型的作业比较基础,学生能够基于绝对值的概念进行有效解决,在这一类练习中,学生能够找到学习的信心、成就感,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这样能够避免学生抄袭作业、网上搜题等不良行为出现,也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夯实基础.
就B层次的作业而言,针对的主要群体是学习能力中等以及中等偏上的学生,且他们的学习兴趣相对比较浓厚,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拔高题型的难度.具体的作业设计如下:
1.如果B是有理数,那么,|B|一定( )
A.是正数 B.不是正数
C.是负数 D.不是负数
2.如果|X|=-8,X=________.
这一类题型主要强调学生在理解绝对值概念的基础之上,通过对绝对值的计算,得出具体的结论: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是一个非负数,如果绝对值是一个正数,那么,相应的数则有两个,且这两个数彼此之间互为相反数.学生在完成这一类作业的过程中,基于知识基础,实现创新、探索、实践,这样才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
而基于C层次的作业而言,教师则主要是针对学习能力强且兴趣浓厚的学生而设计的,属于拓展提升类的作业,难度较高,旨在引导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引领学生逐渐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演变.具体的作业设计如下:
1.|a|等于多少?
2.有两个点分别是a和b,而a点到原点和b点到原点的距离分别是2和3,那么,a点和b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1题主要强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因为字母a表示的数值并没有明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则应该进行分类探讨,可以把a分别当作正数、负数和零,然后确定它的绝对值,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题2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强调学生可以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完善这一类题型.C层次的作业难度相对较大,同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上进心,学生在思考、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开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学生在解题那一刻获得了成就感,深切感知了数学知识的神奇,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魅力,实现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领.
对初中课后数学作业的分层设计,切实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达到了量体裁衣的效果,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快乐、高效地完成作业,作业质量空前得到提高.
3.3.2 设计实践应用类作业
单一的、乏味的、枯燥的书面作业形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所以在双减背景之下,教师应该积极创新作业形式,而实践作业则成了有益的补充.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作业中突出实践性,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引领学生在实践、体验、感知的过程中,拓展数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从多个维度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比如,以苏科版九年级“圆”这一模块知识为例,教师可以设置“做”的数学栏目——实现实验室,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借助相关的实验条件,在推理、检测、猜想、观察、验证等过程中,历经知识探索的整个过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脑海中形成具象化的构建,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实践类作业:设置ab线段,长度为2厘米,再画一个线段ab的覆盖圆.实验:这样的覆盖圆具体可以画出几个?在实验的过程中,总结出线段ab的最小覆盖圆是如何画出来的?学生通过完成实践类的作业,有助于强化其动手能力、探索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3.3 设置调查研究类作业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一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和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基于此,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的时候,可以基于教学内容,衔接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挖掘引领学生调查研究的作业素材,以此设置新的作业方案,让学生打开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在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完成作业任务.这一类作业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以苏科版八年级“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这一模块知识为例,在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调研类的作业,通过捕捉生活中学生经常探讨、感兴趣的热门话题,然后提出问题情景,设置作业任务,比如以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为主题,将班级中的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以任务为导向,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问卷调查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在观察、研究、访问的过程中,将各项数据进行收集整合,站在数学的角度,以数学的思维,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这一过程既能够让学生明确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也能帮助学生树立统计思维,掌握统计的方法,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3.3.4 设置趣味游戏类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游戏是激发学生兴趣最重要的载体,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基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以益智类游戏辅助作业设计.教师通过加强对课本知识的分析和解读,挖掘其中存在的游戏资源,然后与课后作业相衔接,设计趣味性的游戏作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动力,重新点燃学生对数学作业的热情.
比如,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认识概率”这一模块知识为例,教师可以基于概率知识设置“算24”的游戏类作业.学生在课后时间和自己的家长一起完成作业游戏.游戏规则如下:一副扑克牌中,黑色的数字代表正数,红色的数字代表负数,J=11、Q=12、K=13、A=1、JOKEY=0,然后匀速洗牌,平均分给每个人每次4张牌,结合牌面所表示的数字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平方运算.在这一过程中,每张牌只能用一次,如果最后所得出的结果为24,那么,则可以将这四张牌抛出去,同时记录5分.如果计算的结果不能够得出24,就不能够计分,也不能把牌抛出去.然后将这一游戏延续下去,直到把扑克牌发完为止,这一过程中积分最多者则为优胜者.
在这一类作业中,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同时将概率、有理数的计算等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成,学生能够体会到游戏所带来的乐趣,而不会被作业所带来的心理负担压垮.同时益智类的游戏还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发展学生的思维品格.
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之下,对初中课后作业的优化设计强调教师要加强对“双减”要求的解读,尊重学生差异、个性,把控作业的时间,调整作业内容,丰富作业形式,以实践类、分层类、游戏类、探索调研类作业为切入点,带给学生丰富的、有趣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凸显作业价值、意义,彰显“双减”内涵,发扬“双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