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纺织专家朱仙舫棉纺织业发展对策述论

2022-12-31 18:40吴鹏程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纱厂纺织业纺织工业

吴鹏程

民国纺织专家朱仙舫棉纺织业发展对策述论

吴鹏程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在中国近代棉纺织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纺织科技专家不仅在产业发展上做出实践贡献,亦在理论方面提出科学对策,朱仙舫就是其中一位。在产业发展路径上,他倡导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并提出具体建议;在产业发展经验上,他不仅主张学习日本纺织业发展经验,还总结了近代棉纺织业发展历程;面对不同阶段的棉纺织业产业发展困境,他因时制宜地提出科学对策。通过对他的棉纺织业发展对策分析,反映他在棉纺织业发展路径选择、模式建构和危机应对之策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棉纺织业发展对策研究,也产生了实际影响。由此,不仅凸显出纺织科技专家在近代棉纺织工业化道路上的贡献,也有利于深化近代棉纺织业史的研究。

民国;棉纺织业;朱仙舫;工业化

在中国近代棉纺织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然而,科学技术的实践离不开纺织科技专家的作用。换言之,纺织科技专家群体是驱动棉纺织业工业化的重要因素。他们在棉纺织业发展的理论建构上,积极探讨产业发展路径,提倡走向现代化,对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经验总结,并就不同阶段的棉纺织业发展状况,制定产业发展对策。其中纺织科技专家朱仙舫就是典型代表。朱仙舫,江西人。他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学成回国后,先后在恒丰纱厂、申新纱厂等纱厂担任工程师(厂长),引领纱厂技术革新,抗战胜利后担任中纺公司上海第十六厂的厂长,并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担任中国纺织学会主席。他是中国第一代纺织工业管理专家、实业家、江西民族纺织工业奠基人,中国纺织学会的发起人。

棉纺织业是近代中国重要的产业部门,其研究历来深受学界重视。学界多是从行业史和产业史角度研究近代棉纺织业发展概况,或从企业史角度研究产业发展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同时,在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群体研究中,大多侧重于产业发展的商人群体研究,如对张謇、穆藕初等人的考察;或从革命史视野下对纺织工人群体的研究,忽略了纺织科技专家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是以,本文通过档案、报刊等资料将研究视野聚焦于纺织科技专家朱仙舫的棉纺织业发展对策上,包括他对产业发展路径选择及实现措施、对近代棉纺织业发展历程的总结和学习日本纺织业发展的经验,以及在不同阶段的产业危机应对之策。通过这些论述,来归纳他的棉纺织业发展对策特点和实际影响,进而反映出纺织科技专家在近代棉纺织业工业化道路上的贡献,从而有利于拓展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的研究。

1 现代化与产业发展的路径

近代中国是多灾多难的社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知识分子积极献言献策。在20世纪三十年代,知识分子对中国发展前景的思考产生了“现代化”的社会思潮。1933年,《申报月刊》发起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正是这一思潮的社会反映。不仅如此,“现代化”一词也延伸到政界,有人指出要使“中国成为一个健全强固的现代化国家”[1],表明“现代化”一词应用的广泛性。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社会有关“现代化”的讨论亦逐渐细化,最终“落实在近代科学技术与工业化上”[2]。换言之,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内核,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工业化。就当时全国产业部门结构来看,最有可能实现工业化的部门是棉纺织业。在1933年的中国工业部门结构统计中,纺织工业的工人数为328,119人,占全国工人数总数的51%;生产净值是590,237千元,占全国总生产净值的41.4%[3]。由此表明,受到现代化思潮的影响下,棉纺织业界人士也在思考如何推动棉纺织业实现现代化,朱仙舫就是其中之一。

1934年,时任中国纺织学会主席的朱仙舫在《纺织周刊》发表了《中国纺织业现代化之我见》一文。在文中,他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已陷入绝境,工农业发展出现较大问题,纺织产品与外来品的竞争上毫无优势,故“非迎合时代,为适当改造,使农工生产各进于现代化不可”[4]2879。为破除纺织业走向现代化发展的障碍,他从机械设备、工务、商业、购销和税制保护五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机械设备上须实行革新化,不仅包括纺纱织布各程序的机器更新,还需要对工厂光线和温湿度进行调整,达到现代化工厂的要求;在工务方面,他建议实行商业化运作,于“原棉和用,必以商业为立场,而采用制品级,不专以技术为观点,在工程不受影响,品质不致低降之范围内,和用市价较廉之棉,或与某种品级相等之他种价值较逊之棉,使能以较廉原棉,品质不恶,价格不昂之货物,畅销市场”;在商业方面,他认为需要实行工务化,纠正在原棉采购和纺纱支数标准上所采取的主观态度,严格从商业客观的角度进行原棉采购和纱线支数的生产;在购销方面,他认为实行统制化销售模式,即在“采购棉花上,以棉产区来采购;在销售成品上,则是按照纱厂的产品和区域使用产品来进行销售……在金融调剂方面,则是以集团为主,各厂经济独立,但是可以相互协调,并且技术上各厂相互学习”;在税制方面,他建议政府实行保护政策对外货征收倾销税和提高统税税率,使“纺织工厂现时感受之困难固可解除,且不难进于现代化之纺织工业矣”。[4]2879-2881可见,他的《中国纺织工业现代化之我见》表明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路径就是走现代化道路。但是,棉纺织业实现现代化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以及资本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亦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1935年,华北事变后,国内环境日趋恶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严重影响了国内经济建设,也势必难以推动纺织业现代化。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家战略重心更是放在抗战上,纺织工业亦为抗战服务,以生产军需纺织品为主,纺织工业化也不可避免地暂时湮灭。

到了抗战末期,工业化思潮又逐渐兴起,国内众多著名人士开始思考战后经济建设走向。翁文灏在《经济建设季刊》创刊时发表的《中国经济建设的前瞻》一文中就指出战后中国必须走向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世界各国大势,凡工业兴盛者国恒强,工业衰敝或仅有农业者国恒弱。吾国绝无侵略之野心,而富有强固自存之需要,为本国之自由平等,及为亚东与南洋之和平保障,皆非此是赖不可。由是观之,中国实有工业化之必要。”[5]翁文灏的话表明经济工业化建设应成为抗战后的社会主流。同样的是,战后纺织业也需要实行工业化。朱仙舫在《重来上海》一文中,就指出“经济建设,至为重要,因一切建设,皆基于民生。而民生四大需要,衣居首端。则纺织事业之推进,尤为要图。”[6]其后,他又指出“五十余年来日寇经济侵略之根蒂,业已铲除尽绝,而吾国纺织业外来之阻力,于焉解除,复兴纺织工业建设之新使命,于此肇始”[7]33。后来担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总经理的束云章也认为“中国建设要从纺织业开始。如纺织业发达,其他轻工业也能跟着繁荣起来。这样一来重工业继起,方才能所凭藉……推而就全国而言,如其不任纺织工业的自然生长作为建设途径,就使有再好的计划经济恐怕也是事倍功半的”[8]。战后复刊的《纺织周刊》在第一期中指出“新中国的纺织工业,等待着全国人来一致努力建设,只有从建设‘纺织工业’做工业化中国的起点和中心,工业化才有基础”[9]。因此,他在《发展我国纺织业以奠定工业化基础》一文中, 提出了“纺织业是工业化的基础”的论断,并从纺织业原有基础、产业发展条件和英国工业革命历史来论述了纺织业作为工业化基础的条件[10],反映出纺织业要实现工业化的合理性。

抗战胜利后的社会稳定只是暂时的。随着中共力量在抗战期间的壮大和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最终爆发了第二次国内战争,经济建设又被搁置,纺织业现代化亦无法实现。然而,朱仙舫没有放弃主张发展纺织业实现中国工业化的愿景。在新中国成立前,他发表了《从中国工业化谈纺织工业》一文,再次探讨了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指出“纺织工程为我国民生工业最重要之一环”[11]5,并从劳力、资本和效率三个方面论述了发展纺织业与中国工业化的关系。在劳力方面,他不仅通过引用其他学者的数据表明“纺织工业发展可以降低农业人口”,而且还认为发展纺织工业可以促进其他工业的发展,“负有解决中国农村问题与推进中国工业化之双重使命”;在资本方面,他指出中国当前经济状况和纺织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适合发展像纺织业这样的轻工业,若“着手轻工业,先对全国生活总额提高,俾民困稍苏生计稍裕,然后循序渐进,累积资本,而从事重工业之建立为得计”;在效率方面,他认为发展纺织工业符合中国农业情况,对农民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植棉上,棉种改良维度增长,经济价值更随之提高……原棉增产引起棉籽工业之发展,亦可增进农民之收益,农民收益大则购买力强,工业产品之销路亦随之而广,如此因果相乘,循环不息。国民经济之繁荣,工业化之完成,可指日而期也”[11]6-8。

由此可见,自从现代化思潮的讨论延伸到工业化建设后,朱仙舫在对中国棉纺织业发展实际深入了解后,积极提倡纺织工业实现工业化,并提出了具体措施,表明纺织业走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成为纺织界人士的诉求。

2 向日本“取经”与产业发展总结

日本近代棉纺织业发展起于明治维新时期,其后发展迅速。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可以在华开矿设厂,这也使日本开始直接投资在华纺织业。一战期间,日商在华棉纺织业投资有显著增长。截止到1918年,日商在华的纱锭增加到240,904枚,较战前增长一倍,1919年则达到332,922锭[12]。而到1931年,纱锭有1701748枚,织机有15069台[13],是1913年的4.25倍。可见,在华日商纱厂是华商纱厂最大的竞争对手,“中国纱市已大半为其操纵矣”[14]。日本在华的棉纺织业投资不断增长,也激发华商纱厂向日本学习产业发展经验,“吾人所亟宜研究之处,当舍欧美而转向日本矣”[15]。同时,朱仙舫于1907年(光绪23年)考取官费留学生,进入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今为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学习纺织工程。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培养技术人才较为著名,该校“毕业生需求大增,不仅大抵皆能立即就业,前一年及之前未就业者,本年介绍至各公司就业者不在少数,被告尚有不足,等待毕业,前来询问录用之事者,常有之”[16]。在该校学习期间,他不仅学到了纺织科技知识,亦感受到了日本纺织业发展速度。回国后,他又在恒丰、申新等纱厂担任厂长,与日商纱厂交往密切。因此,在他看来华商纺织业要发展,并且与日商纱厂竞争上能够具有优势,就需要学习日本纺织业发展经验。

1933年10月18日,他在中国纺织学会聚会上作《日本纺织工业猛晋之原因》的演讲,从厂方、职工、社会、政府四方面系统概括了日本纺织业发展原因。在厂方方面,他认为日本纱厂组织完备,纺织设备更新及时,营业具有合理化等特点,表明日本纱厂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生产管理体系。在职工方面,他指出日本工厂职员均受过良好的技术教育,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富有责任服从心、富有研究向上心、富有先公互助心、各有专门技术”[17]1309-1310;职员晋升方面,“各依服务年限与成绩定其晋升之级”[17]1308,体现出科学的选人标准。在社会方面,他从纺织机械自造、研究机关发达、民众爱护维谨、销售组织完备等方面进行了叙述,指出日本对纺织机械自造较为重视,由之前从英美等国进口逐渐改为自行制造;研究机关不仅有国家资助的纺织学术研究机构,还有民间捐助的研究机构,并且有专门的纺织研究团体;社会民众对纺织工业发展较为支持,为纺织企业提供工厂用地,厂内工作时对厂内机械亦相当爱护;在产品销售组织上,不同销售区域有不同的销售机关,如“有各厂自相联合而谋销路于国外者,有由三井、三菱、东棉、日棉、江商、伊藤等会社代销者,若中国、若南洋、若非洲、印度等,均为其销售市场,各设有分行支配代销”[17]1310。在政府方面,普及纺织教育,“服务纺织工厂之人,无一不受纺织技术教育之陶冶,能各本所学而致于用”[17]1311;力行保护政策,政府在金融、交通均给予支持,“运销国外者,依销售所至,有巨量船舶为之装运,不令搁存多日,甚至为争夺国外市场,不惜以国力相周旋,多方面予以发展便利”[17]1311;在工潮方面,政府严厉禁止,并积极缓解劳资矛盾。

通过朱仙舫对日本纺织业发展原因分析,表明日本在推动纺织业发展的措施具有全面性,这也给中国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他认为中国同日本一样都为棉业后起之国,中国纺织业则落后于日本,说明中国棉纺织业亟须推进发展措施,“吾欲追随其后且超过之,亦非合政府社会之力共为推进不可”[17]1311。

他不仅主张向日本学习纺织业发展经验,还积极总结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经验。他早年在恒丰纱厂工作之时,就对力织机的发展历史做了介绍。对力织机的发展历史叙述,只是他研究纺织业发展历程的某一个方面,重点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检讨。抗战胜利后,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成为社会普遍的共识。朱仙舫在提倡纺织业工业化的同时,还对中国近代纺织业发展概况进行了总结。他的《三十年之中国纺织工程》不仅系统梳理近代棉纺织业机械化发展历史,还将纺织业的发展分为前清时代(1888年-1911年)、北洋政府时代(1912年-1927年)、国民政府时代(1928年-1937年)和抗战时期的纺织工程四个阶段进行总结。

在他看来,前清时期的纺织业属于机械棉纺织业的起步阶段,在纺织技术和技术人才、厂房建设、纺织机械的配置、工厂管理、工厂制品和工人效率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纺织技术依据“本客卿口传及所积经验,转柜接受,无所谓学,更无所谓术”[18]5。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催生了“中华民国”,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制度因素,也使政府有计划的指导纺织业发展,而且包括他在内的留学海外的纺织科技人才回国就职于华商纱厂,都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因此在1912年-1927年这一时期的纺织业在工程技术、厂房建设、工厂管理和工人素养都较前清时期有所进步,“工程技术,向视非洋工程师莫举之役,至是国人亦优为之;厂房建筑改用钢骨水泥材料……光线充足,空气流通;纺织各机均随所纺支数而定,美制清花机除尘效率较逊,则自添装置补充之,英制细纱机锭线传动不加,则采用美式锭带改善之;厂内工程管理,多由工程师,工务主任,工务员等任之,已无文场武场之别;所纺纱支,以十六支为主;工人因受训练,能力渐高”[18]8。1927—1937年是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第三阶段。他认为,这一阶段的纺织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纺织技术和纺织业生产水平都有一定的提升,如在纺织技术宣传与探讨上,大量纺织学术专著出版;《纺织周刊》《纺织染》等纺织期刊的发行有效地推介了纺织科技知识;1930年创建的中国纺织学会为纺织科技专家提供了技术研讨平台。在纺织机械的使用上,华商纱厂不仅采用当时西方国家研制的最新机器,而且有国内机器厂仿制机器,大隆铁厂制造的纺机和布机等。在厂房建筑上,均由本国工程师自行设计,建造上经济合理;在纺纱织布上,纱线支数由粗纱趋于细纱,如申新的二十支纱,而织布除了十二磅布外,还有府绸、雨衣布等。工人福利有明显的改善,“华厂对于工人补习教育,消费合作,托儿所、娱乐室等之福利设施,莫不力求完备,劳工效率,因渐增进”[18]10。抗战时期的纺织工程发展是近代纺织业发展的第四阶段。这时期的华商纺织业受到战争影响较大,“生产低落,品质退化”,而国产纺机制造有一定发展,“制造大小各型纺机浪潮遍及后方各地”[18]12。

可知,他认为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到抗战胜利后历经四个阶段的发展,在技术、经营、管理、建筑、机械、制作,以及劳工方面都有较大发展,反映出近代棉纺织业在曲折中前进。同时,他通过总结之前的产业发展历程,也对未来的发展提供经验指导。

3 产业危机应对之策

中国近代棉纺业发展受国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道路颇为曲折。民国以来,华商棉纺织业发展先后遇到“1923年萧条”、“1931年危机”,并且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针对不同时期的产业发展困境,他都提出应对之策。

1923年萧条是一战后华商纺织业的第一次危机,“花贵纱贱,遂致一落千丈,旧厂基础稍固,已难支持,新厂则有不可终日之势矣”[19]。以当时的申新一厂为例,1921年每件纱总成本是116.14两,到1923年则是159.55两[20],增长了30%以上,“苦难情形大于极点”[21]。面对华商纱厂危机,华商纱厂联合会积极联合商人建言献策进行自救,而正担任久兴纱厂经理的朱仙舫也提出了应对之策。他在《整理棉业新议》一文深入剖析了华商棉纺业的发展问题,指出中国棉纺业遇到发展危机,但在棉花种植、消费市场、建厂条件,以及纺织动力和劳动力等方面具有优势,“至其优长点,足以促臻斯界隆盛者”[22]6。为此,他进一步提出了治本和治标两个方面来挽救纱厂危机。在他看来,治本的方法是针对棉纺织业生产程序的改进与完善,而治标方法是创建一个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当前治标方法对解决产业危机更为重要,具体来讲就是组织雄厚棉业金融机关和设立联合贩卖公所。他认为,组织棉业金融机关有利于为纱厂提供资金借贷,使企业发展资金得到周转,还有利于推广植棉,“不仅以接济制造厂家为限,且须辅助种植棉场”[22]10;设立联合贩卖公所则是产品出现销售危机时降低损失,“能防自由竞争之弊,保护同业间之互相利益也”[22]11。由此可见,《整理棉业新议》一文的发表体现出朱仙舫不仅用纺织科技知识驱动纱厂技改与管理,也试图对华商棉纺织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国家的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棉纺织业出现短暂的繁荣,“自十七年至十九年间(1928-1930年),吾纺织业又逢二次黄金时代之来临”[18]9。1931年之后,中国棉纺业受到民族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下,又出现了发展危机。对于危机的严重性,荣宗敬有过切身感受,“无日不在愁城惨雾之中。花贵纱贱,不敷成本,织纱成本,布价亦仅及纱价,销路不动,存货山积……盖自办纱厂以来,未有如今年之痛苦者也。”[23]可见,这次危机较1923年萧条更为严重。此时,朱仙舫在纺织界的影响力日趋提升,一方面是他在申新纱厂进行技术革新取得较大成效,得到了荣氏家族的信任,另一方面是与其他纺织科技专家倡导下于1930年成立了以他为主席的中国纺织学会。因此,面对1931年后的产业危机,他在《纺织周刊》《纺织时报》《天津棉鉴》《纺织世界》《钱业月报》《商业月报》等多个报刊发表了《国难新年中策进纺织业之建议》《发展棉业计划》《推进棉业二三计划书》《纺织业今后之出路》《中国纺织工业之现状及其自给计画》《中国纺织厂更生之我见》等多篇文章来为挽救产业危机提出科学对策。这些文章不仅从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和政府层面提出具体对策,还建议社会层面给予产业发展的支持。

在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上,他从原料、纺织机械、资本筹集、纱厂生产经营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原棉方面,他主张在国内进行植棉来满足华商纱厂需要,采购原棉时纱厂要慎重把关,“毋贪价廉,采购不合格标准者,勉强使用,而致原棉消费加重”[24]。在纺织机械上,他根据华商纱厂纺织机械的具体数量,建议在纺机、织机,以及漂染整理需要机械数量以每三年为一期,一共进行三期来逐渐增长[25],并在对清棉、精纺等工程所使用的机械进行改整提升效率[26]1292-1293,还建议通过扩大织机电气化使用范围来提高纺织动力的效率。在资本方面,他建议利用英国返还庚款、发行棉业公债和多提公积折旧为纱厂提供资金周转[27]。对于纺织企业生产经营方面,要对厂址的选择、纱厂的生产条件改革和增加纱厂功能均要实行合理化配置,在纱厂的机械配置上要在漂染印花上着力,“有助长纺织工程之效”[28]10;销售方面要“营业合理化”,实行不投机和出品求简单。

外部因素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在税收政策方面,利用关税和其他税率来降低在华外商纱厂和外来纺织品与华商纱厂的竞争,“维护国内工业也”[28]3。在纺织技术人才培养上,从国家层面上学习上海交通大学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其他工科学校,倘能继之而行,是尤充实纺织人才,发展纺织之要图”[28]10。在纺织机械方面,他建议政府积极订购纺织机械,尤其对纺织细纱的机械,“细纱细布纺织机械之需增加,实为不可缓图之计”[26]1293,进而支持纱厂扩大生产。在机构协调方面,设立棉业促进委员会等机构进行指导,所谓“吾国国力衰微,非励行农工生产不足以固国本,非推广植棉不足以言生产,故必组成棉业促进委员会”[29]。

社会层面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包括资本放贷和消费购买力两方面。资金是纱厂发展的关键因素,他建议金融界要对纺织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这种现象在欧美日等国家是常见现象,亦“欧美东瀛工业所以日趋进展,国本日益富强也”[26]1293。消费方面,他希望国人踊跃购买国货,使纱厂可以回笼资金扩大再生产,亦有利于推动原棉种植而促进棉纺业的系统发展,“一国之消费,能自给并以给人者则国恒富,反之而仰给于外人者恒亏”[30]。

十四年抗战对中国破坏巨大,不仅在人员伤亡等方面遭受重大损失,经济建设也基本陷入了停滞。因此,抗日战争的胜利对全国人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被众多人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机会。在之前探讨朱仙舫对中国纺织业发展路径的选择上已论述抗战胜利后发展纺织业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发展?这是他所需思考的问题所在。同时,他在战后的社会影响力较抗战前进一步提升,一方面是他在抗战期间担任军政部纺织厂少将厂长,主持军纺厂复工事宜,战后又担任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十六纺织厂的厂长;另一方面以他为首的中国纺织学会力量不断壮大,会员人数在1948年初步统计中,领取会员证的正会员和仲会员共有2812人,未领取会员证的有308人,一共有会员3120人,表明中国纺织学会成为纺织界影响力很大的行业学会。影响力的提升使他在提出棉纺织业发展对策上更加宏观与全面。

在战后纺织业复兴对策上,他不仅希望政府对产业发展的纺织机械、技术人才培养,以及组建纺织监管机构加以扶植和保护,还结合抗战时期的纺织工业过于集中在上海等地区的教训,提出了划定纺织生产销售区域发展纺织业,“顾及国防产销并普遍发展的原则下,勘定交通、动力、劳工、气候、用水等便利地点,划为纺织工业区域”[7]33。他在《新中国纺织工业之建设》一文中建议政府制定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上推动纺织业发展,并在公司注册、公司工作时间、金融机关与企业发展、工厂用地等法律制定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反映出他对法制保障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对于纺织企业方面,他认为要在生产、财务管理和营业方面进行改革。在生产方面,实行纺织染生产合并经营,将纺纱织布染色作为一个纺织工厂整体进行运营,“工作过程上,可省去摇纱一次,打包一次,摺布一次。在固定资金上,可免除摇纱打包摺布各机,及其所需厂房之购建费用”[31];在财务管理上,他建议政府必须改善原有公司财务法规,对于实际要收的股金和公积折旧进一步详细规定,加强对于公司财务健全;在营业方面,他认为要以服务社会,为其提供更多的纺织品为目的;在厂风方面则要养成“勤诚奋进”的厂风。

由此可见,针对不同时期的产业发展困境和战后棉纺织业复兴,他都提出了应对之策,反映出他作为一名纺织科技专家对产业发展的时代关怀。同时,对他的棉纺织业发展对策叙述,亦可得知他的产业应对之策由注重产业发展外部因素到注重产业发展内部因素,再到全局性提出应对之策的变化。

4 小结

中国近代纺织业步入机械化生产以来,在发展道路上一直是曲折前进。为了推动纺织业的发展,挽回利权,众多纺织技术专家提出产业发展对策。朱仙舫就是其中一位。他在纺织业发展路径选择、学习日本纺织业发展经验和总结产业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时期纺织业发展困境的应对之策都提出重要看法,从而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棉纺织业发展对策研究。

同时,他的棉纺织业发展对策在纺织界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尤其是他在30年代发表的《推进棉业三三计划书》,经由《纺织周刊》刊登后,并在《纺织时报》和《钱业月报》予以转载,彰显出此文的实用性。纺织界人士读后此文,并在报刊上发表感想,指出“朱仙舫先生为献身棉业之一人,以其关心棉业之切,而知国外棉货大量输入,吸国人脂髓,致国体于衰微,爰作三三棉业计划书,以推广植棉设厂,自求自供,资人以利者而自立为言,较之执枪卫国,终见御防之力,弘于救急之功,其计划而得行也”[32]。《推进棉业三三计划书》经中国纺织学会执委会讨论呈送“行政院”,“为增加农工生产培养国力,擬具推进棉业三三计划书,备文呈送仰祈鉴核,著为政令予以施行事”[33]。学会也将《计划书》呈送国民政府实业部一份。

更为主要的是,由于他的纺织科技专家身份,自从日本学成归国后便进入华商纱厂工作,掌握了一定的企业生产管理权,有利于使自己的产业理论对策付诸实践,如对恒丰纱厂和申新纱厂的技改,以及战后对中纺公司第十六厂的科学管理,并在这些企业取得很大成效。在恒丰纱厂时,他的技术改革使纱厂“消耗愈减,产量愈增,品质愈良,风声所播,咸知纺织技术之不可已,竟求其才”[18]8。在申新纱厂时,他对申新二厂、五厂和七厂的技术革新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申新五厂生产32支、42支细纱产品受到市场欢迎,“纺出各纱,品质优美,备受用户欢迎,现犹积极钻研,或能于整理旧厂史中,一放异彩也”①。对中纺公司上海第十六纺织厂的管理上,他在生产环节和产品质量、生产安全,以及工人福利等方面都在总公司的章程下制定详细的条例,并积极向总公司提出有关生产方面的建议,如对“原棉水分”的意见。根据《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工厂经营标准细则》,原料的水分规定“中棉含水量百分之十一,美棉含水量百分之七点八三”②。但是,具体落实在各厂生产上可能有所差别。是以,他先后两次向总公司提出建议。1947年2月19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55次厂长会议上,他代表中纺第十六厂提出“国棉含水分较美棉高,可否在经营标准分别规定,以符实际案”③。其后,7月9日,在第73次会议上又提出“请规定原棉含水量标准,以利工务案”④。这两次提案得到了总公司的同意,并指示工务处进行厘订修正。这些个案都凸显出他的理论对策对纺织企业的生产发展有重要的驱动作用,体现出纺织科技专家在近代棉纺织业工业化道路上的重要性。可见,朱仙舫的研究探索不是书斋里的高谈阔论,而是在历史动态实践过程中完成的,反映出朱仙舫在民国时期棉纺织业发展进程中持续探索,并形成理论表述,从而发挥广泛影响。

① 申新系统企业史料第二编第一期, 1931年, 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 Q193-1-427.

②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工厂经营标准细则, 1945年12月,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 Q192-1-1.

③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关于厂长汇报记录,1947年2月19日,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 Q192-14-7.

④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关于厂长汇报记录,1947年7月9日, 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Q192-14-7.

[1] 佚名. 失地必能收回,必使中国复兴与现代化[N]. 益世报, 1934-5-8(106).

[2] 阎书钦. 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现代化”理念的形成及内涵流变[J]. 河北学刊, 2005, (1):192.

[3] 严中平,等.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一辑)[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5. 105.

[4] 朱仙舫. 中国纺织工业现代化之我见[J]. 纺织周刊, 1934, (2).

[5] 翁文灏. 中国经济建设的前瞻[J]. 经济建设季刊, 1942, (7): 2.

[6] 朱仙舫. 重来上海[J]. 纺织胜利特刊, 1945, (7).

[7] 朱仙舫. 从纺织业的重要论及我国所应采取的政策[J]. 纺织工业, 1947.

[8] 束云章. 中国纺织建设的现状和前途[J]. 纺织建设月刊, 1948, (3): 3.

[9] 陆绍云,等. 建设新中国纺织工业[J]. 纺织周刊, 1946, (1): 6.

[10] 朱仙舫. 发展我国纺织业以奠定工业化基础[J]. 经济家, 1948, (5).

[11] 朱仙舫. 从中国工业化谈纺织工业[J]. 中国工业(桂林),1949, (2).

[12] 王子建. 日本之棉纺织工业[M]. 北京:社会调查所, 1933. 15.

[13] 杜恂诚. 日本在近代中国的投资[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165.

[14] 佚名.最近在华日商纱厂之实力[N]. 新闻报, 1930-4 -9(14).

[15] 王树磐. 我国纺织业之前途及其当前大敌[J]. 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 1920, (2): 19.

[16] (日)天野郁夫. 大学的诞生[M]. 黄丹青,窦心浩,等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149.

[17] 朱仙舫. 日本纺织工业猛晋之原因[J]. 纺织周刊, 1933, (43).

[18] 朱仙舫. 三十年来中国之纺织工程[J]. 纺织染工程, 1947, (8).

[19] 纺织工业困难之救济[J].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 1923, (1): 61.

[20]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荣家企业史料(上)[M]. 上海: 人民出版社, 1980. 148.

[21] 佚名. 简讯[N]. 纺织时报,1924, (4).

[22] 朱仙舫. 整理棉业新议[J]. 上海总商会月报, 1923, (5).

[23] 许维雍、黄汉民. 荣家企业史[M]. 上海: 人民出版社, 1985. 93.

[24] 朱仙舫. 纺织业今后之出路[J]. 工大同学会月刊, 1932, (7): 2.

[25] 朱仙舫. 推进棉业三三计划书[J]. 钱业月报, 1932, (7): 21-24.

[26] 朱仙舫. 国难新年中策进纺织业之建议[J]. 纺织周刊, 1932, (1).

[27] 朱仙舫. 中国棉纺织事业复兴与时代应有之准备[J]. 纺织时报, 1937, (1345-1450): 5282.

[28] 朱仙舫. 中国纺织业之将来[J]. 天津棉鉴, 1933, (11/12).

[29] 朱仙舫. 推进棉业三三计划书[J]. 钱业月报,1932, (7): 27.

[30] 朱仙舫. 中国纺织业之将来[J]. 纺织时报, 1933, (998): 2436.

[31] 朱仙舫. 新中国纺织工业之建设[J]. 纺织(胜利特刊), 1945, (12): 14.

[32] 邱光庭. 读推进棉业三三计划书后[J]. 纺织周刊, 1932, (25): 1621.

[33] 佚名. 学会呈送棉业三三计划书[J]. 纺织周刊, 1932, (28): 780.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of Zhu Xianfang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WU Peng-che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6,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modern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text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perts not only make practical contributions 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put forward scientific countermeasures in theory. Zhu Xianfang is one of them. On the path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e advocates a modern development model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suggestions on the experienc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e not only advocated learning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the Japanese textile industry, but also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modern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facing different stages Industry development dilemma, h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ti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s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h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it is reflected that he constitut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in the development path selection, model construction and crisis response strategies of th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and also has practical impact. This not only highlights the contribution of text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perts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ization, but also helps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Republic of China;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Zhu Xianfang; industrialization

吴鹏程(1990-),男,讲师,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科技产业史.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20B377).

K26

A

2095-414X(2022)06-0024-07

猜你喜欢
纱厂纺织业纺织工业
2021年度纺织工业标准化发展报告
纺织业两人入围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选载
隆重推出:2020/2021《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要为“乡人”谋一条生路
中国纺织业对外投资版图
纺织业觅路
裕湘纱厂:“湖南工业活化石”
上海纱厂工人代表大会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