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奇 吴红锐 徐启军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哈尔滨 150090)
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要想发展,就必须转型,而转型就必须与新媒体全面融合,这是媒体发展规律的必然。但是,传统媒体的转型绝不仅仅是建立一个网站,开通一个微信公众号,入驻一个短视频平台等那么简单,而是要从内容、渠道、体制、机制,尤其是理念上实现真正的深度融合。以新闻传播为例,短视频正占据越来越多的传播渠道,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人们选择的内容越来越有私人订制的属性。研究短视频的传播特点,并将这些方法技巧借鉴到传统媒体中,同时注意规避相应的问题,定会为传统节目的转型发展带来新的提升。
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短视频平台从应运而生到逐步发展,再到日渐成熟,一直吸引着广泛的用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12 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4 亿,占网民整体的90.5%。短视频的迅猛发展,呈现出特有的传播规律和特点。
新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即时性的特征。移动互联时代,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新媒体总能第一时间发布消息,从信息的采集到制作发布,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进而传遍整个互联网。而传统主流媒体由于权威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决定了采编人员发布消息时审慎的态度,速度自然要慢一些。短视频作为新媒体发展的一种形式,也具备及时的特征。传播更快、渠道更广、内容更丰富就是它的显著特点。同时,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使短视频的传播具有裂变效应,裂变效应的结果就是传播更广。
与传统媒体视频制作的生产流程不同,短视频的生产制作尤其是新闻现场类短视频的生产制作大大降低了门槛,生产环节没有传统媒体复杂的流程规定,专业化的标准要求也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通常情况,短视频的制作不需要高级的设备和专业的资源投入,一部手机就能轻松搞定。很多智能化短视频编辑软件,操作简便、快捷,为短视频的制作提供了较强的技术支持。即拍即传,随时分享,从内容制作到文件上传,再到平台发布,短视频都具有成本低、自由度高的独特优势,因此,短视频平台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
信息时代,人们生活节奏过快,压力也越来越大,因而会选择阅读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鲜话题新闻打发碎片化时间。[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和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浏览习惯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碎片化信息成为用户的一种习惯,短视频恰恰迎合了用户的这一习惯。短视频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在这里可以轻松获得新闻资讯、娱乐消息、影视赏析、生活服务、养生保健、冷门知识、情感共鸣等等内容。用户还可以基于强大的搜索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搜索各种感兴趣的内容,一些短视频平台的搜索功能甚至可以堪称为“视频版的百度”。加之短视频平台精准的个性化推送,根据大数据算法可以为用户精准推送感兴趣的内容,用户很轻松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看的内容,从而满足了处在复杂环境和快节奏生活状态下人们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现实需求。可以说,碎片化、视频化的信息传播已由一股“潮流”变成一种“主流”。
创意是短视频的核心。相对于枯燥的文字和静态的图片,视频更能直观表达信息,形式也更丰富。形式的丰富,为视频制作提供了无限的创意空间。如今,短视频的群体以年轻人为主,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使他们对创意比较感兴趣,而枯燥无聊的内容很难引起广泛的传播,只有带有个性和趣味性的优质内容才能赢得用户。
另一方面,短视频在技术上通过各种模板、特技也为个性化内容生产提供了便捷的支持。智能化填充、语音文字转换、特效渲染等等,这些在传统媒体上需要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效果,在短视频平台可以轻松快速完成。短视频技术的进步为个性化内容制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新媒体打破了时空限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流情境。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传统媒体是以传播者为主体的由上向下的传播,而新媒体更多的是以用户为主体的平等间的传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视频的创意火了,就会有很多用户模仿拍摄,同时作者和网友进行大量的互动,甚至成为热点话题,这都是互动性的体现。
短视频软件内部也设有点赞、评论、分享、收藏等功能,使得短视频的传播力度更大、范围更广、交互性更强,这样也会更刺激用户的创作、分享、表达欲望,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因此,短视频不是长视频的缩小,而是社交圈的放大。
如今,智能手机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最方便、最快捷的手段。在传统电视节目中获取新闻的及时性、新鲜感大幅下降。再好的新闻,经过再好的整合,到观众那里似乎都失去了新鲜感。而趣味性、个性化、互动性强的短视频却让人们在视觉、听觉、情境的共振里感受美好。融合传播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要把短视频的长处加以利用,做到深度融合。
尽管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上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权威性、影响力,以及新闻工作者良好的专业性,但是在多元传播的今天,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似乎不再明显,相反传统媒体却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很多热点话题、突发新闻事件恰恰都是通过短视频平台引爆的。移动短视频的诞生与发展给媒体带来了突发事件现场资源。[2]
从传播效果的角度,传统媒体首先要及时跟进这些热点,把短视频平台上的资源作为新闻报道的素材来源,具体操作可联系作品发布者全方面了解情况。其次,结合受众的需求,推进传播方式的有效创新,学会通过多平台、端口设置互动话题,在新闻报道中引入各种各样的新媒体话语,提升传播的生动性、趣味性。再次,可以将内容本地化,形成自己的特点,为受众提供服务,避免千篇一律的盲目报道。
新闻报道离不开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方式。因此新闻报道有没有深度,新闻评论很关键,而新闻评论能不能为受众所接受,角度至关重要。传统电视评论和报纸评论基本上都是单向观点输出,难以得到受众反馈和交流。[3]短视频等新媒体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交互性,突破了单向传播,增强了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互动性。在这里能最真实、最全面地看到用户想表达的观点、关注的焦点、评论的亮点。虽然并不是每一条评论都正确,都有意义,但是从归纳统计的角度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网友关心的也是媒体应该关注的,这与“百姓关心的就是新闻人应该关注的”这一命题,逻辑是统一的,前提是一致的。从这个角度说,短视频平台网友的评论为传统媒体的评论提供了多角度的素材来源。
传统媒体做节目互动,多是搜罗一些趣味性、知识性的东西,呈现方式多以文字答题模板的形式,让主持人播报出来。形式相对单一,内容也不活泛。而短视频平台上这样的互动却是比较多的,涉及方方面面,有做动作的、答题的、猜谜的、心理测试的,呈现方式都以视频为主,可作为参考借鉴用到传统节目中来。
此外,一些内容还可作为传统节目的常态板块,调动观众参与积极性。短视频平台中很多搞笑、趣味类选题,才艺、绝活类选题,在经过平台方和版权人同意后,选取精华、经过后期包装后,可以用到节目中来,形成节目的特有板块。同时通过节目征集等形式,让更多观众参与到短视频的制作中来,形成大小屏持续良性互补。
以前在经营稿件过程中,编辑对新闻延展性的操作需要花费一些工夫。比如,为了让一条新闻显得厚重,需要配搭同类事件的集锦、不同事件的对比、服务信息的提示、建设性意见的落点等等。而在短视频平台,这里的延展思路更广阔。比如,一条新闻报道之后,想要找到类似的新闻事件与之成组,短视频平台就是一个天然的数据检索库。同时还可根据需要检索不同角度的关键词,从不同角度提供服务、科普、人文关怀等等,让新闻报道更具层次感,新闻价值实现最大化。
近年来,短视频的爆发式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乱象,如消息失实、导向错误、内容低俗、侵犯隐私、违背公序良俗、侵犯作者版权等等,传统媒体应用短视频时一定要注意规避这些问题,否则不仅会丧失主流媒体的公信力,还会将错误的价值导向二次传播放大,最终得不偿失。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短视频新闻资讯的生命。[4]新闻真实性就是以事实为基础来报道新闻,用正确的方法和报道手段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短视频的发布门槛比较低,一部智能手机即可完成内容发布,审核也无法像传统主流媒体那样对真实性有标准化的流程,换句话说,短视频平台可以对内容进行审查,但对内容的真实性审查往往束手无策。这样,一些视频发布者为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常常会发布一些失实内容。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发布者,故意发布虚假信息,制造谣言,混淆视听。在短视频的二次传播中,一些发布者也会进行二次剪辑,一些关键信息也可能会被人为剪掉,造成内容与事实不符。传统媒体引用短视频内容,造成失实对媒体的损害极大,严重影响媒体公信力,甚至引发舆情。
传统媒体在对短视频的应用中,一定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一是在消息来源上,一定要注意引用权威媒体平台,使信源得到最大保障。二是要坚持多渠道综合鉴别,对于一个视频内容可能有多个平台同时发布,每个平台发布的内容、角度、视频的长短都不同,要学会在不同中找相同,还要学会在相同中找不同,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三是要坚持“双方见面”“多方见面”原则,尤其是监督类报道。虽然短视频平台发布的内容短,但对于监督类报道来说,该有的要素一个都不能少,需要多方发声,不能只听一方声音,只看一面结果。
导向是舆论引导的根本性问题。作为主流媒体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新闻舆论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各种载体、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自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无论是党报党刊还是都市类报刊,无论是时政新闻还是社会类新闻,都应做到抓导向不放松。媒体要坚守社会责任,首先就要做到不给错误言论和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和存在空间。
近年来,一些短视频作品漠视生产生活安全,视生命如儿戏,有的则教人恶搞恶作剧,很容易引起未成年人的模仿,给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生活带来安全隐患。还有一些短视频作品内容低俗,语言粗俗,行为不雅,甚至以丑为美,与中华传统美德相背离,与社会文明不符。对于这样的短视频,主流媒体应该主动鉴别,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审美水平。不为了一时的收视、流量,丧失媒体的坚守,更不能用“短视”的目光牺牲长远的发展,。
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媒体,从而催生出大量的媒体产品。各类媒体在内容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大量使用搜索获得的图片、视频,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存在有效版权的。近年来,我国短视频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版权问题也愈发严重。造成短视频侵权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成为信息发布者,发布者人数较多且分散,很难对版权侵权的行为进行有效控制。短视频的版权侵权乱象,对于内容创作者的创作热情有很大伤害,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远发展。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近年来版权侵权案件时有发生,就是因为版权保护意识不强。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体,应用短视频的过程中,更要注意对短视频版权的保护。如果使用其他各类媒体的短视频内容,一定要事先征得平台方和作者本人的同意,并对如何使用形成约定,避免日后产生纠纷。其实,对短视频版权的保护就是对传统媒体版权的保护,最终都是各方受益,二者并不矛盾。优质的内容需要有作者的积极性作为支撑,而坚持良好的版权保护是作者积极性产生的重要前提。只有在良性的互动和相互支撑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之路才会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