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勇
“天下大务,莫过于赏罚二事。”员工激励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其中蕴藏着最直接、最高效的管理方法与手段,是一门深奥的管理科学与艺术,涉及企业文化、制度法规、人情世故等方方面面。如何抓好员工激励,让激励真正起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企业管理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激发队伍活力,推动企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实现。
一要着力增强激励的引导性。激励要服从企业发展大局,承接企业发展战略和阶段性工作目标,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衔接,企业工作重心在哪里,激励政策就往哪里倾斜,引导员工把主要心思和精力集中到企业主责主业和发展愿景上。激励必须体现鲜明的引导性。不同企业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发展特点,要有不同的激励政策。比如,生产经营类企业安全生产压力大,激励的重心要往安全、环保等方面倾斜;科技创新类企业,科研生产任务重,激励的重点要放在科研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上。总之,不同企业有不同要求,企业要通过激励把要求传递给员工,让员工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把工作方向搞明确、路数弄明白,从而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和最大的合力。
对此,管理者要科学设置考核内容,统筹抓好考核激励,哪些工作重要,激励政策就往哪些工作倾斜,哪些工作难办,激励重点就往哪些工作移动,真正做到“善则赏之、过则罚之”,让忠于职守、敢于担当、业绩突出的员工受表彰、得奖励,让碌碌无为、业绩平庸、拖拉混事的人员受鞭策,切实将考核激励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要着力增强激励的时效性。无论是正向激励还是负向激励,都要正当其时、恰到好处。激励折射的是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评价,其功效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和函数表达,不是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激励的时机不同,产生的效果大不相同,有时甚至会因毫厘之差而结果迥异。
及时激励能够让员工了解自己因什么受到激励,把有关的“账”算清楚、搞明白,及时调整自身工作行为,提高工作绩效。激励方式并不一定局限在金钱方面,可以是物质利益奖惩,比如薪酬激励、职位升降或其他实物奖励等,也可以是精神激励,包括提供更重要、更广阔的事业发展平台,授予恰当的荣誉或给予关心慰问等,无论采取哪种激励方式,关键要及时,要向员工明确传达企业的基本态度和管理者的根本意图,将工作导向牢固树立起来,不断激发员工工作动能。
三要着力提升激励的精准性。对员工的激励要与其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成正比,不搞大而化之、不搞平均主义、不搞“大锅饭”,真正将激励工作做深做细,体现公平公正和正确导向。
要着力增强考核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在考核指标的设置上,能量化的坚决量化,坚持用数据说话,确保考核结果较好展现员工的绩效水平和贡献大小,不断提高考核结果的说服力。同时,对一些确实无法量化,只能定性评价的指标,要合理选择定性评价方式,把评价过程考虑周全、组织到位,尽量减少其中的弹性空间,避免评价过程掺杂过多的人为因素,持续增强考核结果的刚性和可信度,切实通过精准考核,让精准激励有凭据、能落实。
四要着力增强激励的感受性。激励要有深度、有力度,让受到激励的人有触动、留印象,真正通过激励让员工愿意不断地主动改进工作、提升业绩,从而争取更大的肯定,达到促进员工干事创业的目的。
一方面通过重奖重罚,把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努力形成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工作氛围,打造一支积极向上的队伍;另一方面,要注重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深入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预期,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真正把激励做到员工的心坎上,不断增强激励的显示度、冲击力和投入产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