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
青少年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一个卓越有远见的民族,总选择把青少年作为面向未来、复兴国势的重要力量。在百年变局复杂严峻的形势下,铸牢精武之魂,聚力强军之要,既是培根铸魂之举,更是强国强军之策。因此,要自觉把习武强军纳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大局中去把握、去定位。
紧跟形势,深化认识。当今世界安全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日趋复杂,强军固防的任务更加紧迫。习主席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为青少年习武备战指明了方向。因此,要深刻理解青少年习武强军在维护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真正把尚武兴武作为和平时期强军建设的重点突出出来,努力通过习武精训,开创战斗力提质增效的新路子。
加强教育,增进认同。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唯有一个有骨气、有血性的民族,才能在群狼环伺的世界舞台上,维护尊严,不被欺辱。青少年肩负着富国强军的历史重任,更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石,必须通过党史军史以及安全形势教育,克服几十年和平环境滋生出来的麻痹思想,铲除在部分青少年中存在的国防观念淡薄、危机意识弱化、贪图安逸享乐的“和平积习”,大力强化崇武、尚武、精武意识,把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紧密结合起来,时刻苦练硬本领、真本领,以有效担负起强军固防的神圣使命。
强基固本,坚定认知。习主席指出:“强军梦是国家的梦、军队的梦,也是每个官兵的梦”。同样,也是全体青少年的梦。广大青少年要努力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军实践。要围绕强军目标,用兵语、兵心、兵事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强军梦的内涵,自觉把强军目标融入灵魂血脉,转化为武备动力。中国青少年永远是支撑我军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力军。
习武强军是一个标准高、要求严、针对性强的重要课题,深入研究习武强军的特点规律,推进新质作战能力的提升,对我们用新视角、新思路审视和思考青少年强军实践,系统推进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的深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习武强军特点规律的研究。要系统研究武备建设对战斗力生成的促进作用,深入探索新形势下青少年习武备战能力建设的科学方法,把习武与强军的关系搞清楚,把影响和制约强军发展的重难点问题搞清楚,切实把强军任务带来的新情况、新特点研究透,有效增强青少年武备能力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习武强军能力需求的研究。使命决定任务,任务牵引训练。在历次遂行反恐处突、平乱制暴、特种作战任务中,精武专业人员常被作为主力军和突击队,用于重要部位和关键时刻。在威胁日盛、任务多元的今天,培养一支专业化“拳头”后备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抓好青少年习武强军建设,要搞清武备建设的新要求,加强习武强军能力需求的研究。
加强习武强军运行体系的研究。新质作战能力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要求习武精武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训练运行体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习武精训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作战所需、强军所需。要摸索总结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开展习武练兵的内容和方法,在习武筹划上精心设计,在训练实施上精心组织,在比武考核上精确评估,在备战保障上精确计算,形成在实际运用中会操作、用得上、真管用、打得赢的本领和能力,特别是打硬仗、打恶仗,打胜仗的能力。
能打仗、打胜仗永远是强国强军的根本指向,要铆住强军梦砥砺战斗意志、锤炼过硬作风,把打造听党指挥、报效国家的战斗信念,勇攀高峰、敢打必胜的战斗血性,众志成城、团结协作的战斗品格,勇于创新、敢于超越的战斗作风,作为习武强军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夯实精武强军的思想根基。实现强军目标,必须靠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支撑。大力培育战斗精神,首先要在坚决落实听党指挥这一最高政治要求上下功夫,铸牢青少年爱军习武的思想根基,从源头上解决好青少年“听谁指挥、为谁武备”的问题。定力源于信仰,信仰铸就忠诚,要始终保持青少年对党忠诚的“纯度”“热度”和“持久度”,把习主席“中国梦、强军梦”等一系列重要论述烙在青少年的脑海里,始终做到初心不移,信念如磐;要传承红色基因,把捍卫国家利益、维护民族尊严,作为青少年的神圣责任;要胸怀国家,不忘党恩,自觉弘扬革命优良传统,砥砺血性斗志。
锤炼敢于亮剑的血性胆识。历史反复证明,军威和胜利是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拼出来的,生存的希望是靠敢打硬拼的战斗精神搏出来的。无血性不足以勇,少虎气不成其师。培育青少年血性胆识,既是战斗力建设的内在需要,也是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狭路相逢勇者胜,战争是勇气与胆魄的较量,只有抱敢死的决心,才会有生的希望。要按照“把擂台当战场,把习武当打仗”的思路,让青少年在苦与累、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练胆淬勇,磨练敢打硬拼的虎气,努力塑造“首战用我”的霸气、“见敌眼红”的杀气、“不惧强手”的胆气、“决战决胜”的豪气。要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青春出彩的着力点,坚定“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打赢斗志。做到当战争硝烟燃起时、当恐怖袭击发生时、当自然灾难降临时,有足够的胆魄挺身而出,有足够的智谋从容应对,有足够的本领克敌制胜。不断砥砺青少年“闻战则喜、英勇无畏、敢于拼搏”的血性虎气,真正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强筋壮骨。
磨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战斗精神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源泉,大力培育战斗精神是落实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指示的必然要求。要引导青少年树牢“顽强拼搏,精武强能,苦练本领,报效国家”的信念,时刻准备应对复杂严峻局面的考验;要把思想引导与实践磨练相结合,把习武训练与锤炼意志相结合,坚持练武备与练作风、练技能与练胆魄有机结合、同步强化,培育青少年坚韧不拔、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要在遂行急难险重任务、参加比武演训的“擂台”上,历练青少年处变不惊、百折不挠的良好心理素质;要综合采取形势教育、环境磨砺、典型激励、文化熏陶等方法,把战斗精神培育向深层次引伸、向全方位渗透,树牢青少年“平时忘我、战时忘死”的拼搏信念,攻坚克难、敢打必胜的英雄气概,做到脑子里永远有国防,眼睛里永远有危机,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要把青少年勇武精神的培育贯穿国家复兴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不断在思想上淬火、意志上磨练、斗志上砥砺。
百年变局,有剑方安。战斗力是军队强大的基础,而强军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是提高能战、胜战的能力。因此,推进青少年习武强军,必须紧紧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掌握克敌制胜的“真招”“绝招”和“杀手锏”,为习武强军打牢备战基础。
培养强军所需的人才方阵。能战方能止战,适应强军任务需求,有效应对各种安全威胁,最现实、最有效的举措,就是遵照习主席聚力备战、精武强能的指示要求,通过铸军魂、锻利剑、砺精兵、强武备,造就一批强军所需的人才队伍,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军事斗争准备的根本着力点。要立足社会发展和军事变革前沿,加强青少年军事理论、国防知识、胜战技能的培训,通过持续不断的习武演训,创新新战法,演练新招法,达到以武助训、以武助建的目的,努力筑牢青少年习武备战的能力基础。同时,要瞄准未来战争形态,加大“武教头”“硬拳头”人才的培养力度,并发挥好骨干人才的“酵母”作用和辐射效应,努力打造一支能在危局、难局、险局中遂行任务的后备人才队伍。
发挥习武备战的“抓手”作用。习武演训对战斗力生成和提高起着特殊的“倍增器”作用,决定了在实现强军目标过程中更具适用性。强化习武备战的“抓手”作用,发挥好习武备战对确保“打得赢”“不变质”的服务功能、对训练创新成果的整合功能、对战斗力生成的催生功能,以严格正规的习武训练推进战斗力的全面提升,用部队战斗力的刚性需求牵引习武备战的创新发展。要着眼增强习武备战的质量效益,保持战备需求和武备能力的相互促进,全方位提升青少年习武强军建设的质量水平。
探索扎实有效的方法对策。受使命任务牵引、军事斗争准备促进、训练转变推动,军事训练始终处于创新发展中。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强军使命对习武备战的特殊要求,积极探索战训一致谋武备、实战牵引抓武备的有效招法,力求在训法上出效益,在战法上求突破。习武备战要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要以最有效地实现强军目标为出发点,围绕提高和生成战斗力,创新与遂行任务相适应的武备方法。一要加强军地联训。二要加强实战演练。三要加强体系训练。
确保招招见功的训练实效。要善于用崭新的视觉、前瞻的思维、战斗力的标准,确立与任务要求相适应的整体效益观,努力提升习武训练的起点,增强应战备战的实效。要强化习武打仗意识。要突出强军所需,区分习武专业,开展针对性训练,改变“一刀切”“一锅煮”、“一个套路”的习武演训模式,克服“表演式”“过场式”“花架式”训练形式,集中精力习练战场所需的“重、难、险”实战课目。努力找准武备训练的短板弱项和习武重难点,以实战化标准,解决好青少年习武与实战的差距,不断夯实武强军武备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