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健平|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但当前体育课堂教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单个技术教学,造成知识学习的碎片化;二是大班化教学,造成动脑参与程度不足。这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变“知识为本”为“素养为本”的要求,课堂转型势在必行。问题引领指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合理创设情境问题,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辨析,达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问题引领式教学不仅可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独立思考与勇敢表达的能力。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七年级第四章第五节《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教学为例,探究以问题引领式教学实现课堂转型的实践策略。
创设情境是体育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和策略,它有利于解决体育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多维问题情境,巧用问题激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其在交流中感知动作。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操作,从实践中掌握动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在情境中积极地探索问题并解答问题。
【案例1】在“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练习方法1”的教学中,笔者用篮球进行教学,在“5米、7米位置投掷”环节,提出“双手头上传球,身体有哪些部位参与了发力”和“距离拉长时,双手头上传球,身体发力部位有什么变化”两个问题,让学生明了接下来该怎么做,并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探究。练习完之后,笔者与学生进行交流。大部分学生认为:“在5米处进行投掷,用到了手腕、手臂;在7米处进行投掷,除了手腕、手臂发力之外,腰和腿部也发力了。”笔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讲解动作结构及发力原理,让学生对动作形成完整的认知。
通过创设探究情境,笔者引领学生高效地完成了对“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动作结构的理解和吸收,让其体会到知识探究的乐趣和满足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打造出了高效的体育课堂。
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作体验教学看似简单却很有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投一投、传一传等,能促进学生感知体育知识。
【案例2】在“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练习方法3”的教学中,在“投准”环节,笔者让学生按照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动作,用篮球完成“投地上圈”和“投篮板”,要求学生通过投掷回答出怎么才能投准。学生体验投准动作之后,笔者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学生答:“如果把球投到篮板上,力量要大;投到场地圈上,要有一定的角度。”如此,笔者通过设置不同的场景,让学生体验动作,最后得出“投准需要有一定的力量和合适的角度”的结论。
动作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地围绕自己的动作体验,对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和探究,并尝试提出新的问题,增强问题意识,进而在动作体验、问题引领中顺利完成课堂学习。
很多技术动作都来源于比赛,并且服务于比赛。《课程标准》要求“创设贴近生活、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情境”,因此教师要合理选择生活情境,挖掘出情境的真实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在球场上灵活运用的意识。
【案例3】在“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运用方法3”的教学中,在篮球传接球教学前,笔者先让学生进行了一场三对三的小比赛,并要求学生思考“在比赛的过程中,体会怎样才能接到同伴的球;在传球的过程中,如果有人来抢,怎样传给同伴”等问题。学生通过比赛实战,总结出传球要准的动作要领,认识到只有在课堂基本练习中熟练掌握了动作要领,才能在比赛中灵活运用。
在体育课堂创设有趣的比赛情境,引导学生实践应用,可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当然,这样的情境创设必须结合实际教学,才能让学生在练习中真正学有所得,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问题形式,挖掘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价值,使学生主动参与深度学习,培育核心素养。
体育课堂应利用核心问题进行教学引导,并围绕核心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活动,如此,可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1]。在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体育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即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并能够逐步对问题积极发表意见和见解,其逻辑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得到提升。
【案例4】在“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练习方法1”的教学中,笔者通过核心问题“如何发力”串联整节课。先组织学生体验练习、感受动作,再通过追问与学生不断交流,然后让学生不断地练习并逐步体悟,最终学生经过实践得出脚、腰、手发力顺序的原理性知识。
以核心问题为驱动,教师可以更加顺利地引导学生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需要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并且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深度投入课堂学习中[2]。任务驱动学习需要把握教学重点,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能力。
【案例5】在“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运用方法2”的教学中,笔者按照“运动体验—思考讨论—展示交流—总结评价”的主线组织学习活动。笔者设置学习环境,演示“双手头上传球+跑位+接球+投准”动作,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要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任务一:在双手头上传球时,脚、腰、手用力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任务二:在投准的练习过程中,怎样才能投到篮球板上?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做到少讲多练,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学生分组带着学习任务实际体验之后,小组内部积极讨论,提出问题并探讨、分析、辩驳、总结。这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解决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能力。驱动性任务学习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端正学习心态,积极参与课堂。实际上,这是在以一种柔和的方式加强对课堂的掌控。
追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策略之一。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问题进行多层分解,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要求回答得更加具体,这可开发学生的智力,有效训练其思维力和表达力[3]。教师要在课堂中发挥引导作用,抓住时机适时追问,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思考。
【案例6】在“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练习方法2”的教学中,在“不同距离的投掷”环节,笔者运用追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师:(提问)距离5米处,你在投掷的过程中用身体哪个部位发力?
生:通过手指、手腕等部位把球投出去。
师:(追问)距离7米处,你在投掷的过程中用身体哪个部位发力?用力有什么变化?
生:(多数)现在用上了腰部。
生:(少数)把脚也用上了。
师:(再次追问)刚才有很多同学说用到了腰、脚、手发力,那么,在继续加大投掷距离的尝试中,还会增加其他的发力部位吗?
笔者以逐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展开更深入的知识探究,使学生边解答问题边完成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这样的学习、思考,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会学习,领会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发力顺序是从下至上。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开始使用问题引领的方式开展体育课堂教学,并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案例7】在“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练习方法1”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在不同距离进行投掷练习,然后和学生交流,交流之后不直接判断,而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近距离投掷你们用到了手腕、脚,距离增大时,你的下肢是否也参与进去”等问题,然后再次组织学生尝试,让学生领悟投掷从下至上的发力顺序。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然后适时引导,让他们自主尝试、自己领悟,使其体验到了学习新知识的快乐,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
团队合作是集体和个人的思想相互交流的过程。在开展团队合作学习时,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与人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就可逐步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和互助能力,提高个人的自主学习和分析能力,进而提升核心素养。
1.精心设计环节,加强互帮互助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学生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分组,针对学生小组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体会接受帮助的快乐和实施帮助的欣喜,并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而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案例8】在“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运用方法4”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四人一组的运球接力投准游戏。其中一组有一个学生身体各方面条件比较弱,在游戏的过程中,其他三个学生在传球给这个学生时,就自动地将传球距离缩短,使用的力量和投球角度也很合理,以便让这个弱一点的学生接到球进行投准。
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开展培养学生体育品格的教学,既可让学生在集体荣誉感的作用下,真正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体育品格,也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巧用教学细节,培养安全意识
开展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有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案例9】在“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动作方法1”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安全教育环节。
师:如果在你投准的过程中,前面有一个同学在捡球,你把球投过去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砸到会受伤。
师:(追问)受伤了,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会耽误学习,父母也不开心。
师:(继续追问)怎样才能避免受伤?
生:安全有序地进行,如果前面有人,就稍微等一下。
在问题式教学中渗透安全意识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4]。
课堂评价是教师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而实施的,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其他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深度学习,提升分享意识。
【案例10】在“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练习方法3”的教学中,在“投准”环节,有一个学生总能投准目标。当笔者集中指导时,他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投准时要有一定的力量,并且出手角度也要合理。”笔者要求其他学生对他的经验进行评价,大家一致赞同,笔者也给予肯定。
学生与教师或同伴一起分享自我评价的信息,当他们敞开心扉,向他人描述自己成功或失败的故事时,必将经历非常深刻的心理体验:诉说成功经验时,他们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这更坚定了他们继续努力学习的决心;诉说失败的教训时,内心会有一种痛楚感,这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他们会选择努力学习[5]。如此,就达到了以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综上,问题引领式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技术动作、知道知识原理,还能达成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目标。同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进行相互之间的观察、提示,培养合作、团结等体育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