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方圆 范维胜|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立人中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作业设计校本化、情境化、实践性的要求更加凸显。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语文作业的样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强调过程性评价要注重“拓阔评价视野”“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表现纳入评价范畴,着重考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语言能力”。因此,笔者借助校本资源的力量,拓宽作业的视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丰富语文作业的评价内容,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022版课标将“文化自信”放在语文核心素养的首位,这昭示了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因此,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该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作业内容的价值取向。而学生每日所处的校园环境,就是其获取情感养分的最好土壤。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些文化因素,找寻校园文化与语文学科文化之间的联结点,是将校本资源与语文作业设计进行有效融合的第一步。
章新其认为:“随着对学习研究的深入,我们已经不再将作业视为课堂学习的附属活动,而是看作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承载学习内容、体现学习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任务。”[1]笔者从中获得启发,在语文作业设计中运用校园文化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沉浸到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语文积累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发展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我校自建校以来,积极倡导“办有故事的校,育有故事的人”这一建校理念,将“故事化校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校园里,处处是风景,处处有故事,其中众多的文化元素与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或是操场围墙上的一则小故事,或是小道旁一块石头背后的传奇,又或是某处花木名字的由来。当笔者带着作业设计的理念,重新审视这些蕴藏于校园故事背后的文化符号时,不免欣喜:语文作业设计重在倡导真实的语言实践情境,而这样鲜活的语言情境不就在学生身边吗?
由于带有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校本资源既为教师优化作业设计、丰富作业类型、发挥作业的多项功能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又为学生语文作业的情境化、实践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将这些多元化的优质素材进行有效统整,建立其与语文教学的联系,必能践行作业设计和实施的导向与价值。换言之,整合校本资源是优化语文作业设计和实施的极佳途径。
我校立志园广场矗立着王阳明先生的雕像,新生入学时,往往将其误认为孔子的雕像。王阳明是谁?学校为什么立这座雕像?为此,笔者灵活设计了“语文第一课”,以王阳明雕像底座下的《示弟立志说》,打开学生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大门。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这段文字不仅阐释了立志的要义,而且强调了立志应先于学,譬喻生动贴切,读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日常的文言文篇目教学之后,笔者将《示弟立志说》及王阳明其他相关语段引入作业设计,并以对比阅读的形式进行设计。如:结合统编版初中《语文》(以下简称“统编教材”)中的《论语十二章》,要求阐述学习、思考与实践的关系;结合《诫子书》,引导学生谈论立志的重要性;结合《孙权劝学》《虽有嘉肴》,表述古人对学习的看法;等等。对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有助于启发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此这一类作业设计着重培养的是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及拓展阅读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懂得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并能深入探究王阳明与其他哲学大家(如孟子、荀子、朱熹等)的异同。这充分体现了校本化作业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染能力。
又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写作训练主题为“学写游记”,鉴于一篇好的游记,不仅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更要表达自己的感受,笔者充分利用我校五大园区的景点,设计如下写作分层作业任务。
1.“借景抒情”片段练习。借景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借景物来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其中,“情”是核心,“景”是载体。请你选取校内的景物写一段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200字左右)。
2.仿照《一滴水经过丽江》,以校园为游览对象,写一篇游记(500字左右)。要求:(1)以一片树叶的视角撰写;(2)使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游览踪迹;(3)结合校园故事景点展现校园之美、文化之美,抒发自己的感受。
以上两项写作实践作业均围绕“学写游记”展开,从片段练习到整篇实践,不仅考虑到写作训练的梯度性和层级性,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校园故事、校园文化的观察和思考。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确定观察点—拟画路线图—融情再观察”。对于片段练习,笔者要求学生把握“借景抒情”的要义,充分感受校园景点“生命树、不系舟、知止墙、思源桥”等的文化内涵,将其转化为真实、鲜活、灵动的情意,并诉诸笔端。而在整篇游记的写作训练中,那些文化意蕴丰厚的故事景点仍持续激发着学生的写作兴趣。这一校本化作业设计,能体现学生对教读课所学之“法”迁移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早就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2022版课标更是将“文化自信”置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首要位置。由此,笔者更加确信,校园文化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作业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借助校园的文化背景,加强校本化作业的文化性,濡染学生的精神世界。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为“人无信不立”,意在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探究诚信的意义和价值。我校校园中与诚信立身、诚信美德等相关的文化元素随处可见,因此笔者设计了如下三项学习活动。
活动一:引经据典觅诚信(资料搜集)
“信”,有“言语真实,讲信用”之意,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逸事及其他经典论述,并分类汇总整理。
活动二:访谈倾听理诚信(现身说法)
“信”于行动中见光彩,“信”于实践中诉真谛,当我们说着诚信的时候,也要不忘走出去,环顾身边的人,寻访诚信故事,聆听诚信之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身边的某位长辈或朋友,以其作为访谈对象,倾听他与诚信之间的动人故事,并做好记录,整理成文。
温馨提示:为给访谈营造更好的氛围,大家可以邀请本小组的访谈对象走进校园,选取校园中的美丽一隅,让访谈更显情致。
活动三:小组合作说诚信(讲述比赛)
诚信无形,却可以经天纬地;诚信无色,却可以耀人眼目。同学们,我们在第一单元中曾学习了关于讲述的方法和技巧,请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我眼中的诚信”话题,运用“活动一”中搜集到的资料和“活动二”中的访谈记录,用我们的讲述来展示诚信的魅力。
这三项具体活动将综合性学习主题任务进行了分解,学生以“校园诚信文化”为背景开展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将自己对诚信的理解和认识由校园拓展至社会。三项活动围绕诚信一脉相承,开展活动的实质就是完成作业。学生不仅要具备搜集资料、提取信息、概述归纳、理解和辨析概念等能力,还要了解采访注意事项、掌握采访技巧、具备整合讲述能力。其主旨是引导学生探究校园内诚信文化的丰富内涵,理解诚信作为当代社会基本准则的重要性。对每项活动的要求,笔者都作了具体的阐释。同时,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笔者合理设置多样化的评价量表,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交流、协同合作、客观评价,不论是资料的搜集还是成果的讲述,都要学会分享与合作。这一作业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并注解校园中的诚信文化,在达成学习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校园文化育人的价值。
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也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达成共识的价值体系,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因此,除上述将校园文化化整为零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尝试之外,笔者还依据统编教材中学习任务的特点,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系统、深入地思考校园文化的意义。
2022版课标指出,教材编写要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积累和积极探究。因此,语文作业的设计应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系统的基础上,侧重于引导学生恰切言说和自由表达。我校校本资源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笔者以此为触发点,通过综合性较强的情感表达和思维拓展类作业,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提高其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均为诗歌教学单元,前者为“活动·探究”单元,后者为阅读与鉴赏单元。在设计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专题作业时,笔者以学生上学期对诗歌文体特征的初步认识为基础,设置了“诗话校园”学习小组的任务情境,要求学生完成小组活动。前两项小组活动为“朗诵·诗意存心间”和“阅读·诗味漫漫寻”:第一项活动主要关注诗歌朗读和诗歌语言炼字艺术,以该单元课文为本,联通诗歌“活动·探究”单元,引导学生温故知新;第二项活动主要通过梳理诗歌阅读策略,引导学生迁移诗歌阅读方法,并融合《艾青诗选》名著阅读的相关内容,力求有效锻炼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在设计第三项活动时,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表达·诗话美校园】
我们的校园是一个充满故事和诗意的校园,处处成景观,草木皆有情。“诗话校园”学习小组最后设置了两个学习任务,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完成。
学习任务一:歌咏“生命树”
立新园里有一棵躺卧着的柳树。2011年8月5日,台风“梅花”强势来袭,电闪雷鸣中,随着一声悲壮的脆响,柳树被拦腰折断。一年后,它却证明了生命的奇迹,断根之上又发新枝,到如今已然枝繁叶茂。请你创作一首小诗,为其歌咏。
温馨提示:从捕捉意象开始,以创造意境为佳;运用陌生化语言,同时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习任务二:注解“校训石”
立志园里的“校训石”,状似木舟,乘风破浪。它的正面布满金色花纹,给人以希望;背面凹凸不平,色泽沉重,有沧桑之感,上书“世界因我更美好”之校训,引发我们无限的情思。请你回顾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经历,选择一两个校园生活片段,将校训扩写成一段话,不少于150字。
在这项活动中,笔者对校园景观中的“生命树”和“校训石”进行了放大,要求学生重新审视并思考其深层内涵。“歌咏‘生命树’”的学习任务指向诗歌创作,需要学生结合“生命树”的生长历程解读“生命”的力量和沉重。“注解‘校训石’”的学习任务指向该单元“学习扩写”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来扩写“校训石”上的校训含义。这两个学习任务可引导学生从自主鉴赏诗歌向创作诗歌迈进,并且可让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自由选择其擅长的方式来表达。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以鲜活的语言实践情境和校园独特的文化符号,激发学生语言实践的热情,激励学生自由、诗意、创新地表达。
2022版课标倡导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从“人文主题”的角度去渗透“审美”和“文化”,而这恰恰决定着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润物无声或许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校园中有什么富有人文内涵的资源,我们的语文作业设计中就出现什么,而学生的内心自然就会承载起什么。这就是校园故事、校园文化对学生审美和文化价值的熏陶和感染。
课堂之外皆作业,因此在2022版课标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合理利用以校园文化为主导的校本资源,基于校园文化整合形成的良性、协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为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鲜活的动力,最终达到“丰富体验、涵养精神、文化育人”的语文作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