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应用型人才素质构成要素简析

2022-12-31 14:59刘雅斌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32期
关键词:应用型素质人才

刘雅斌

(三亚学院法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我国在2014年就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高等教育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还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为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创新需要,国家积极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以实现高等教育由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导向和办学方针,强化高校社会服务职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训练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应用型人才概念释义

应用型人才是一种与学术性人才、研究型人才概念相对的人才类型,意指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操技能实际应用于其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专门的人才,是熟练掌握、灵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社会生产、社会活动一线进行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工作,为产业发展、行业建设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产业布局和现代科技飞速进步直接相联、紧密相关,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等发展带来的必然需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应用”一词,所培养的人才不是体现为学术研究、科学发现、生产或创造新知识新理论,而在于所培养的人才以其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在工作中将专业理论知识实际应用于产业、行业实践活动一线,将其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突出强调的是实用性、技术性和理论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的技能本领,是在定位在应用、综合发展,重在能力理念引领下培养的人才类型。相比于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具有更强的实操能力,能快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上手快),有效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相比于高职高专(职业教育)学生,本科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更为扎实、深厚、全面,综合素质更高。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更宽泛、更专精、更具交叉融合性的知识结构,具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他们是既具有大学本科层次的知识结构和智能水平,又具有较高较强的从事某一行业工作、专业实践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人才,与传统普通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集中反映。它立足于培养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地方(行业)基层一线急需,且能沉得下去、上手快速、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是“面向社会基层或相对明确的专业岗位,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随着专业工作的需求变化和专业理论的发展需要可持续更新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1]。相比于其他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满足了社会的实际需求,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实现了高度契合、紧密衔接。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价值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使命,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体现。”[2]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和普遍趋势”[3]。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高等教育界逐渐形成的新潮流。在这一新潮流中,我国开始由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由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型发展。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本科高等教育,强调产教融合、注重实践教学,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能力为本、质量中心、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和培养思路,实现培养出道德操守良好、基础厚重扎实、能力强水平高、专长突出鲜明的实用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无论是当前还是长远,国家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都有着广泛需求,应用型人才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为高等学校在社会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过程中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高度价值。

一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3],有效解决了高等教育发展和国家、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相脱节的矛盾,应对着文化冲突、科技加速进步和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传统精英教育进行了扬弃,适应着社会发展既需要培养学术型人才、职业技术型人才,也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与未来的需求,这是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进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客观表现、必选路径,是毕业生们握有核心竞争力更好走向社会、今后获得更好发展的重要保证。再者,随着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为社会输送大量可用之才,高等学校在服务经济、贡献社会宗旨引领下实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使命和教育职能。而从哲学角度观察,在“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办学战略引领下培养应用型人才,践行的是“以人为本”思想,贯彻的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既坚持回应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人人成才、人尽其才,又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自由发展,使人的个性得到展现、特长与潜能得到发挥,促进形成全面成才、多样化人才的良好局面。

三、应用型人才素质构成要素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当既注重学生学习、掌握和储备系统全面、扎实厚重的基础理论知识,更秉持理论结合实践、能力为本的指导思想,着重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助力学生成为兼具科学家素质和工程师技能的专才、通才。因此,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在专才性教育基础上的通才性教育,其培养规格以基础知识牢、实操能力强、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突出作为基本构成。此种规格的人才必然是受行业、企业欢迎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类型。从这个角度看,本科高等学校进行的应用型教育实质上是新型的本科学历教育与新层次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教育的二者结合统一,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现实运作,其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其特长,以培养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助力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指向,实现人才培养的“千人千面”。

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要突出“应用”属性,在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上各自确定专业标准、培养规格,又应高度重视“素质”内涵,培养“以德为本,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概括起来,大学生的素质一般包括专业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等[4],不同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各有其专业素质特点和要求,但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的要素构成和要求上几无差别。其中,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可总括为人文素质。“德”要求人文素质的养成,“才”要求专业素质的具备。大学生既应具备专业素质而专业成才,更应首先具备人文素质而精神成人。对应“人”与“才”的要求,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应当是应用型人才素质构成的两大核心要素,人文素质是人才的内在素养,专业素质形成人才的外在能力。

如果将专业素质看作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高技能、硬实力,则塑造健康人格、养成优良操守品行即人文素质就应当是其不可缺失的高素质和软实力。软实力以硬实力为前提和基础,是思想政治素质、法治观念、职业道德、沟通协调意识、集体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创新创造意识与精神、情感意志等等多方面的综合统一体。软实力作用于硬实力,并促进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职业生涯中得到不断提升,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自由发展的强大而持久的内在动力源。

专业素质是外在能力,可形成人才的硬实力,是经过训练和培养形成的具有个体性、难以替代性的核心竞争优势,具有独特的专业属性,发挥着“做事、成事”功能。专业素质是“一种关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情感和意志之间和谐发展的结构”[5]。根据有关教育学家、认知心理学家的理解、归纳和总结,专业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关于“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也可理解为“学问知识”)和关于“为什么”、“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也可称其为实践知识)。陈述性知识对应的是思维;程序性知识对应的是实践和创新,“主要涉及概念、规则、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及策略的形成,以及行为和情感体验等”[5]。陈述性知识构成应用型人才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但程序性知识在其专业知识结构中居于主要地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其在掌握扎实牢靠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有跨学科知识和了解学科前沿,更要具备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知识,高度重视其实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应当广度和深度兼具,不仅要够用、实用,更要厚重、过硬、持续更新提高。缺少程序性知识的要素构成,会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形成同质化,会偏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

专业能力结构“包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其他人才的非常重要的特征”[6]。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生产生活实践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形势下,对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专业岗位能力,而是适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综合性能力和创造性创新性能力。有学者将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概括为“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三大要素[5]。

本文以为,可不加区分地将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表达写作能力、利用外语和计算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组织沟通协调能力、操作执行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决定决策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专业实操技能等归属于外在能力范畴,这些能力又可分类为基础能力、根本能力、通用能力和在特定的长期专业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核心能力[7]。“核心能力来自于人的修养和知识的积累,外化于人的知识结构中”[7],促使人成长为优秀的“专业人”。

人文素质是内在修养,形成人才的软实力。人经过主观上有意识的选择,会形成稳定持续的内在素养,从而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养成使人具备了高尚的德性德行,其以正确的政治立场、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操守、清晰的人生目标、坚定的内心信念、顽强的意志、持久的毅力、真诚的品性、端正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务实的作风、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勇于担当勇敢担责的心理品质等为基本构成要素,关注人的道德情操、精神世界,尊崇人的终极价值,构成人的“每一种素质的精神底蕴”和“素质之间的血脉联系”[8],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发挥“做人、成人”功能,促使人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社会人”。人文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价值教育、情感教育、历史教育、审美教育、心智教育、道德教育”[8]的综合体,是具体实施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有效路径和最佳选择。应用型人才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才能符合“以德为本,德才兼备”标准要求,才能真正成为被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应用型素质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