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静涵,李鑫宝,姬忠贺,刘刚,李雁
腹膜癌是指在腹膜上发生(或)发展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为原发性腹膜癌和腹膜恶性间皮瘤,继发性多为来自胃肠道、妇科肿瘤的腹膜转移癌[1]。目前,主要采取肿瘤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并获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持[2-3]。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死因[4]。同时,恶性肿瘤也是发生VTE的高危因素,肿瘤患者VTE发生率比非肿瘤患者高4~7倍[5]。腹膜癌围手术期患者由于疾病及治疗特点,多有既往放化疗及手术史、手术时间长、手术切除范围广、肿瘤负荷大、出血风险、术后血制品输注量大、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以及腹腔热灌注化疗,导致围手术期发生VTE的风险更高[6]。我院腹膜肿瘤外科依据腹膜癌围手术期VTE综合防治技术,形成规范化VTE防治的临床护理路径,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收治腹膜癌患者256例。男98例,女158例;年龄13~80(53.3±11.8)岁;BMI 16.8~39.3(23.4±3.5);KPS评分50~100(93.0±8.9)分;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Index,PCI)[7]20(6,20)分。腹膜癌来源:腹膜假黏液瘤88例,结直肠癌40例,卵巢癌36例,腹膜恶性间皮瘤22例,胃癌22例,原发性腹膜癌20例,腹膜后恶性肿瘤9例,胆管癌2例,胰腺癌2例,乳腺癌1例,宫颈癌4例,小圆细胞恶性肿瘤2例,神经源性恶性肿瘤2例,肾脏恶性肿瘤3例,来源不明的未分化腺癌3例。肿瘤既往治疗情况:手术160例,静脉及腹腔化疗49例,靶向治疗46例,放疗1例。
1.2治疗方法
1.2.1手术方法 均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开腹后从膈肌腹膜至盆腔腹膜探查肿瘤侵犯程度,能完全肿瘤减灭者行根治性切除;不能完全减灭者,行最大程度肿瘤细胞减灭术;后行开放式腹腔热灌注化疗。每种化疗药物溶入3 000 mL 0.9%氯化钠溶液,加热至(43.0±0.5)℃,以400 mL/min的流速持续循环灌注30 min。热灌注完成后,行消化道、泌尿道等重建或肠道造口,减张缝合关腹。
1.2.2VTE评估筛查 术前常规行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筛查患者有无VTE。如围手术期出现下肢肿胀、疼痛、腿围增粗、呼吸困难、胸痛等VTE可疑症状,立即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胸部CT、动脉血气分析、血浆D-二聚体等检查,确定肺动脉或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诊断[6]。本组患者术前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8]评分9~16(11.0±4.1)分,均>8分,为VTE极高风险[9]。
1.2.3VTE综合防治技术 参考肿瘤相关VTE预防与治疗专家指南[10],根据腹膜癌术后患者血栓发生和出血同时存在高风险的疾病特点,采取以基础预防、物理预防为主的VTE综合防治技术,包括术中患者双下肢安装间断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Device, IPC),促进双下肢血液循环,直至手术结束;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踝泵运动,以发挥双下肢“肌肉泵”作用;指导患者双上肢抬举、扩胸运动、吹气球等预防策略[6]。对于有VTE临床症状的患者,给予患肢制动,并根据体质量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2次/d,连续7~10 d,动态监测凝血功能、D-二聚体等指标,观察皮肤黏膜出血体征及腹腔引流液颜色变化,防止继发性出血。
1.3结果 本组256例腹膜癌患者,手术时间为200~916(544.6±150.1)min,手术过程均顺利;术中无VTE发生,术后发生VTE共14例,其中DVT 13例,均为下肢肌间静脉血栓,肺栓塞1例。通过定期随访,截至2022年1月1日,共存活242例,死亡14例。14例VTE患者均恢复良好。
2.1VTE防治护理临床路径制订 成立科室腹膜癌围手术期VTE防治护理专科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负责小组工作计划的制订、实施,整体质量控制,护理骨干任组员,协助护士长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相关内容的培训、实施、考核及质控。专科小组依据腹膜癌围手术期VTE综合防治技术及临床护理经验[11],制订腹膜癌患者围手术期VTE防治护理临床路径,为患者提供规范化、同质化的VTE防治护理。
2.2护理人员培训 由VTE护理小组成员对全体护士进行VTE防治护理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使用方法、腹膜癌患者VTE综合防治技术、腹膜癌患者围手术期VTE临床护理路径内容,以及如何应用为患者提供规范化的VTE防治护理。2020年1~2月,由VTE专科护理小组建立VTE防治护理题库,采用问卷星在线考核,不合格者进行一对一指导,直至全员考核合格。
2.3VTE防治护理临床路径实施
2.3.1术前护理
2.3.1.1术前评估 入院24 h内,由责任护士运用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并记录患者风险等级。术前行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VTE高风险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当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如手术、护理级别改变时,需再次进行血栓风险评估。
2.3.1.2术前宣教 由于腹膜癌术后患者同时存在血栓发生高风险及出血高风险,无法运用药物预防术后VTE发生,主要需要依赖功能锻炼及机械预防措施,所以让患者在术前掌握相关具体措施计划,并可独立熟练完成所有功能锻炼项目,对术后VTE相关措施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主要宣教内容包括:①基础预防。除常规的术前准备,如戒烟、戒酒、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外,给予进行胃肠道准备的患者补液治疗,避免脱水。②预防VTE功能锻炼。主要锻炼项目包括踝泵运动 、吹气球、双上肢抬举、扩胸运动、坐立位练习、原地踏步、辅助或独立行走等。③机械预防。IPC治疗[12]。采用多样化的宣教形式,包括向患者发放宣教材料、宣教手册,在科室宣传栏中粘贴科普资料;知识讲座,定期组织患教会,用PPT讲课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向患者阐述VTE防治的相关知识,内容为VTE的发病原因、治疗方式、预防方法和护理等;一对一的健康宣教,在患者在院的不同阶段,责任护士依据路径计划性地完成每一阶段的宣教内容;视频、动漫形式健康宣教,将VTE防治知识、功能锻炼方法、机械预防方法以真人演示视频及动漫的形式展现,更易于患者接受;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科室患友群、公众号、医院肿瘤患者延续护理平台[13],定期推送宣教文字、宣教视频。
2.3.2术后护理
2.3.2.1功能锻炼 由于腹膜癌手术时间长、切除部位多、术后引流管多,术后恢复较一般腹部手术慢,故指导患者进行相关功能锻炼时,按照计划循序渐进的增加项目难度、锻炼时间及强度,责任护士负责协助患者按时完成各项措施,并记录签字。①术后第1天:主要进行床上功能锻炼,包括踝泵运动、双上肢抬举、扩胸运动,每天4组,每组20次;吹气球运动,每天4组,每组5次。进行双上肢抬举、扩胸运动时,需协助患者抬高床头70~80°,取半坐位,背部垫软枕,确认所有管路固定妥当,静脉输液通道及引流管保持通畅。双上肢抬举、扩胸运动还可以促进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②术后2~3 d:在术后第1天的锻炼项目基础上,新增坐、立位练习,患者坐在床边,双腿下垂,借助床挡或移动餐桌站立,每天3次。根据患者自身状态决定站立时间,术后第2天为患者术后首次下地日,应重新对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引流液情况,进行坐、立位练习时,护理人员在侧协助,以防跌倒、体位性低血压发生。③术后4~5 d:指导患者进行原地踏步运动,每天2组,每组3 min,每分钟踏步30次。④术后6 d以后:指导患者进行辅助及独立行走活动,每天可行走2次,每次3 min;也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逐步增量。术后7 d开始进入腹膜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高峰期,行走活动也同时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2.3.2.2机械或药物预防 评估患者下肢皮肤无伤口、无水肿,无充血性心力衰竭,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给予腹膜癌术后患者IPC治疗,每天2次,每次30 min。一般不采用药物预防,只针对有VTE临床症状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注射后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征象。
2.3.2.3症状观察 责任护士每班评估患者VTE的相关症状,未发生VTE的患者,按术后计划给予功能锻炼及IPC治疗。出现VTE相关症状的患者,及时通知医生,完善进一步检查,如明确为DVT,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如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2.3.3出院随访 ①居家自评:腹膜癌术后患者VTE发生的高风险期为术后1个月,故出院后1个月内,指导患者通过VTE延续护理平台进行居家自评,若出现下肢沿深静脉走形的局部压痛、单侧腿围增大、凹陷性水肿、非静脉曲张性的浅静脉侧支循环,或突发心慌、胸闷、咯血、胸痛等情况及时就诊。②定期随访:在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按照医嘱定期复查抗凝指标,如有异常及时就诊。③健康指导:通过VTE延续护理平台、微信平台等,提醒患者出院后坚持功能锻炼,建议患者穿戴血栓梯度弹力袜,并给予相关健康指导。
我科在腹膜癌VTE综合防治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护理实际流程,制订并实施腹膜癌围手术期患者VTE防治临床护理路径。路径设定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护理人员应给予的评估、宣教、护理措施,使护士能够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VTE临床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同质化,提升了护理质量和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