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
——消费社会问题

2022-12-31 14:08:38李楠
南方论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资本主义消费

李楠

(1.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 100089;2.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北京 100091)

当代资本主义表现出的许多新变化,可从不同视角进行论证和探讨,例如劳动特性、生产技术范式、金融与资本积累的关联、消费的普及、全球化的兴起等等。20世纪以来,西方世界中的国家社会结构开始从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和环境层面,也体现在社会文化的整体性转型之中[1]。以消费为导向的社会生活方式变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消费社会”进行了学理上的阐述,并对“消费社会”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从消费社会的角度出发,通过回溯当代消费社会问题形成的历史脉络、阐释消费社会问题对个人的影响、分析过度消费对社会产生的负面作用和总结西方消费社会问题对中国现状的启示,以期管窥整个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消费社会问题形成的历史脉络

(一)消费社会的出现

有关西方世界消费社会起源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学界进行了较为活跃的讨论。有学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消费社会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英国居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长,英国国民的生活物质匮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通过购物获得快乐,英国的消费市场日益繁荣[2]。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大众消费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与福特公司的生产方式改革创新有密切相关的联系。在资本积聚初期,生产活动的重心在于生产资料的制造,生产性消费成为获得剩余价值的重要手段。到了19世纪,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转变为生活性消费,即通过生活资料的商品化生产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再生产[3]。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阶段,工人长期领着低工资,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失业问题,这直接影响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关系,也在另一种层面上催生了福特式的生产方式。福特公司创新性地应用了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不仅使汽车制造迅速进入到批量生产阶段,也大幅提高了行业工人的薪资水平,从而激发了社会的消费潜力。因此,继韦伯提出资本主义兴起的宗教伦理之后,福特主义的出现象征着美国正式进入消费社会。

(二)消费社会的根源: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思潮是消费社会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当代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其早期著作《消费社会》(Consumer Society)中曾深刻剖析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以消费主义为视角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大型技术统治集团通过建构“消费社会”结构实现掌控意识形态的目的。鲍德里亚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由生产性向消费性转变,消费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意识形态。在消费社会问题上,鲍德里亚借鉴了马克思的生产逻辑,通过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指出了符号的编码功能所产生的社会身份区分现象,确立了消费社会的合法性依据[4]。在鲍德里亚所阐释的消费社会中,人们的需求与欲望都被异化了。

此外,在马克思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的基础之上,法兰克福学派就资本主义制度对消费者产生的消极作用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其中,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和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通过“文化工业”概念论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消费带来的全新异化;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则批判了资本主义技术异化对大众传播的冲击,“现代大众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已经深入到大众的思想深处,工人阶级在消费现代科技产品的同时,不但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消费权利,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反而陷入了更深刻的异化之中”[5]。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则从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个人深度异化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三)消费主义与消费文化。

整体而言,“消费主义”通常是一个贬义词,作为一种价值观和社会观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弗雷德里克·詹姆森(Fredric Jameson)曾经说过:“已经没有旧式意识形态,只有商品消费,而商品消费同时就是其自身的意识形态。”[6]与“消费主义”相比,“消费文化”更多呈现了一种中性意义。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消费文化”与消费品的选择和使用有关,也与消费传统习俗有关[7]。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认为,“消费文化”强调了商品世界和商品世界中的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8]。值得注意的是,“消费主义”可以为视为一种“消费文化”,而“消费文化”却不能等同于“消费主义”[9],而“消费主义文化”则强调了“消费文化中关于消费主义的那部分”[10]。

二、消费社会问题对个人的影响

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一边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另一边则是日益腐化的精神堕落。西方学界对此做了很多分析研究,最具影响力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赫伯特·马尔库塞和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马尔库塞和佛洛姆认为,作为“现代富裕社会”,现代西方社会的确拥有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和平民都过上了不错的物质生活。然而,充裕的物质生活是否就意味着富足的精神世界呢?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事实正如马尔库塞的论断所言,西方高度发达的消费社会陷入了一种“物质丰富,精神痛苦”的境地。

渴望幸福并不能等同于追求物质享受,人在物质需求上得到满足也并不意味着能够获得幸福。生活在现代西方社会中的人们感到精神痛苦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自己首要的甚至唯一的需要。现代的西方消费型社会推行高产出和高消费,其根本目标在于保障资本主义社会体制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消费型的社会里,怎样才能促进商品的消费呢?西方发达国家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创造“虚假需求”来推进“强迫消费”。在这种社会里,一切宣传标语的核心内涵都倾向于将“虚假需求”当成他们自己的“真实需要”,促使人们追逐最新最好的消费品,将消费者推向了“商品拜物教”的漩涡之中。

按照这种逻辑,追求物质的过程也是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虚假需求”的过程,在“痛苦中安乐生活”。所谓安乐,指的是囊括衣食住行在内的丰富物质生活,但这种安乐是基于痛苦之上的安乐。如果将物质需要视为自己最根本的需要,乃至唯一的需要,那么人们就变成为商品而活,意味着人和商品之间关系的颠倒,即商品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反而人是为了消费商品而存在。这就意味着人们已经被异化得失去了自我,丧失了判断的能力和超越的动力,成为了丧失独立性、批判性、否定性和被动接受既定价值观念的“单向度的人”。

三、过度消费对社会的负面作用

过度消费是一种非正常和非理性的消费。过度消费虽然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其本身存在着无法忽视的内在矛盾。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认为资本主义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对欲求的满足,不是对需求的满足,而欲求是超越生理本能的心理需求,是一种无限的要求[11]。 这样的消费欲求是不可能被充分满足的。当人们消费到一定程度后,会像上瘾一样将所有的奢侈物品视为“必需品”,当获得一件“必需品”之后很快就会发现另一件新的“必需品”,如此往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西方发达国家把高端消费品和奢侈品推向了全球,也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推及世界各地。随着我国社会财富日益增多,与世界交往也日益频繁,过度消费的一系列特征已经显现,影响到社会的很多方面。过度消费在当今的中国主要表现为炫耀性消费的大众化和年轻化趋势。

首先,当今中国的炫耀性消费表现出一种大众化趋势。中国消费者是世界奢侈品消费的重要推动者,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在世界范围内占有超过1/3的份额,对世界的奢侈品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贝恩和意大利奢侈产业联合Fondazione Altagamma共同发表的《2019年全球奢侈品行业研究报告(秋季版)》显示,2019年中国消费者在全世界的奢侈品消费总量中占比35%,高居榜首[12]。

其次,当今中国的炫耀性消费也表现出了一种年轻化趋势。随着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迅速扩大,主要消费群体也在不断改变。如今,“90后”已成为奢侈品消费的重要群体。相对于中年群体,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信息,购买力也越来越强。据 BCG公司2021年度调查资料显示,在高端消费品的消费群体中,80年之前、80-90、90-95、95-00的消费者分别为7%、43%、31%和19%,“90后”的消费者达到一半之多[13]。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过度消费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一方面,过度消费意味着代际不公,即在没有考虑到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前提下,提前透支下一代的资源;另一方面,过度消费也意味着指代内消费的不公,即贫富间的消费不公,贫穷国家与富裕国家之间的消费不公。

由过度消费带来的透支未来和信用膨胀现象,容易诱发金融危机和社会不稳定。传统的消费模式是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相匹配,挣多少钱就花多少钱,但是在现代的消费社会中,贷款消费和信用卡消费等模式层出不穷,鼓励消费者提前消费,这实质上是在用未来的劳动成果支付当下的消费,体现了先享受后劳动的理念。越来越多的人在进行贷款消费和信用卡消费的同时,个人的信用在不断膨胀和贬值,而整个社会的消费模式也发生了转变,由过去基于劳动的消费转为基于信用的消费,而后者是十分脆弱的,这种由超前消费带来的信用危机成了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此外,在社会经济低迷和个人收入下降的时候,个人生活水平变化带来的心理落差容易让人们产生获得感被剥夺的心理,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从环保的观点出发,当代消费主义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意味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丢弃,由此引发的过度消费终将引发全球范围的生态危机。在谈到气候变化问题和中美关系时,奥巴马在澳大利亚电台的一次访问中说:“假如超过10亿的中国人像现在的澳大利亚人和美国人那样生活,我们都会陷入一个悲惨的年代,地球将不堪重负。”

四、西方消费社会问题对中国现状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诞生于西方的消费主义思想,对我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们决不能将消费主义思潮简单视作消费观念或者消费方式,而应从消费的伦理层面和价值观层面进行深刻的反思。

首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消费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社会是生产力不足的社会,因此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于扩大生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生产不足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意味着“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到满足多元需求,消费更多更好的商品,消费所带来的享受、体验和意义逐渐成为人们进行消费的价值目标”[14]。

其次,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初期,在反思如何应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不良影响的同时,也要对消费活动的经济基础性作用作出更深入的思考。应该注意到,消费活动不等于消费主义,警惕消费主义不等于批判消费活动。我们既要坚持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又要树立正确、积极的消费文化、增强民族精神消费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最后,“消费社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叙事体系,是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变迁和意识形态变化的重要逻辑线索。中国当今的消费文化是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现象,在此过程中,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发挥着无法忽视的作用。有鉴于此,研究西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是我们进一步探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必要思想基础,更是中国建立健康消费文化和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必要战略考量。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资本主义消费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Film review:WALL·E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40年消费流变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3
新消费ABC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1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