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江右书院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2-12-31 13:46
智库时代 2022年43期
关键词:书院文化

程 娟

(赣东学院)

古之江右,今之江西,素有“人文渊薮之地、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江右文化即赣文化历史悠久,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中国古今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在江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书院文化是一朵盛开的奇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探讨“文化自信”视域下江右书院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实施江西文化强省建设战略的应有之义,对于促进江右书院文化“走出去”,讲好“江西故事”,夯实江西人民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江右书院甲天下”

江右书院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江右书院总数最多,全盛时期影响最大,雄踞世界之首。

(一)起源最早

书院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支柱,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唐朝,繁盛于两宋,衰亡于清末,历时千载,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古代江右书院的发展,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隋唐以来,江西文风炽盛,济济彬彬,官办学校和民办书院亦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涌现了罗山书院(在今丰城市罗山主峰)、东佳书堂(在今德安县)、李渤书堂(今庐山白鹿洞书院)、桂岩书院(在今高安市华林山乡)、匡山书院(在今吉安泰和县匡山)等一大批书院。江右书院肇始于丰城罗山书院。罗山书院于大历六年(公元771年)为纪念隐士罗文通所建。晋代隐士罗文通曾隐居丰城池山讲学,门生800余人,著道学书数十卷,为感念其功绩,门生将“池山”更名“罗山”,后一代名相李泌和魏少游将罗氏讲学旧址“云霄观”更名为罗山书院。[1]桂岩书院是江西最早见于志书的讲学型书院。桂岩书院今位于高安,于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由幸南容创建,开创了家族教育的新篇章,在中国教育历史上影响深远。[2]而位于德安县的东佳书堂则是我国书院史上最早具备学田教规、聚徒讲学的私办学校,为唐代大顺年间义门陈崇创建,亦称“陈氏书堂”,被北宋文学家杨亿誉为“鼎峙江南名书院之一”,[3]受到历代褒奖。综上,江右书院的起源与中国书院的起源几乎处于同一时期,从多种意义上来讲,江西都可称之为中国书院的发源地之一。

(二)数量最多

在整个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江右书院总数在全国无出其右。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思想活跃,孕育了江右书院的兴起与繁荣。唐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极速进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大大促进了印刷业的进步,这是江右书院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兴起的根本原因。据统计,唐代共建置书院49所,其中江西有7所,名列第二。而自宋朝以来,江右书院总数始终位居全国首位。

宋元时期是江右书院发展的繁荣鼎盛时期。两宋时期是江右书院得到真正发展的时期,江右古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象山书院、白鹭洲书院、鹅湖书院皆建于此时。南宋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造纸业和印刷业的进步与繁荣,朝廷及官吏崇文重教,民众重教兴学;发达的农耕经济与社会的和平安宁也为江右书院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良好的社会基础。[4]至元代民间创办书院之风盛行,并具显著官学化特点。官府积极鼓励、扶持私人创办书院,且逐步加强对书院的管理与控制,为书院赐额、嘉奖;恢复、置拨书院学田;设立专立官员,授予官衔,领取管俸,不少书院的山长、主讲均由各级官府委派,或者直接由各级官府官员兼任。[5]据统计宋代共建置书院720所,其中江西224所;元代共建置书院296所,其中江西162所,占元代书院总数半壁江山。

明代是江右书院发展的艰难时期。明初朝廷为加强中央集权,极力推行官学、提倡科举的文教政策,全国各府、州、县、卫、所皆建儒学,朝廷先后下令“改天下山长为训导,书院田皆令入官”“革罢训导,弟子员归于邑学”“科举必由学校”[6],使书院失去了存在的官方依据和生源基础。到明中期嘉靖、万历、天启年间书院更是遭遇四次禁毁。此间江右书院遭到废毁的可达18所。明代中后期,阳明心学兴起,讲学盛行,书院才得到恢复和发展。然综观整个明代,书院总数达1962所,其中江西有337所,仍高居首位。

清代统治者支持书院教育,且进一步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康熙时常给一些知名书院题额敕匾以示圣恩;雍正明令书院由封疆大臣设置,由政府出资资助;乾隆帝赐帑金、赐匾赐书,推行“准令荐举”书院生徒的政策积极推动书院建设[7]。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朝谕旨将书院改制为学校,书院才正式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清代书院总数达3878所,其中江西有399所,占据全国首位。

(三)影响最大

江右书院总数达上千所,鼎盛时期求学人数达数千人,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远超过其他省份。除声名远扬的“古代江西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鹅湖书院、豫章书院外,江右著名的书院不胜枚举,如位于贵溪的象山书院,地处抚州的盱江、流坑、慈竹书院,南昌的东湖、经训、友教书院,九江的濂溪书院,上饶的叠山、信江书院,赣州的濂溪、潋江、阳明书院,宜春的华林书院,井冈山的龙江书院等等一系列书院,它们承载着江右文化与中华文明,价值弥足珍贵。笔者参考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著的《江西书院》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10所江右书院基本概况及其历史影响,按照书院创建时间顺序排序。主要如下:

1.豫章书院

创建于南唐升元二年(938年),位于南昌市象山南路口东书院街(现址为南昌十八中),创办人罗从彦。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曾多次于此讲学。是历史上真正走出江西的书院,全国共建有2000多所豫章书院,如广东豫章书院、福建豫章书院、贵州豫章书院。

2.白鹿洞书院

创建于南唐升元四年(940),位于九江庐山五老峰东南麓,创办人李氏朝廷。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亦是我国古代时间最早、影响最深、体制最完备的千年学府。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号称“天下第一学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是中国书院史上的纲领性学规,影响远及东南亚。

3.华林书院

创建于宋雍熙初年(984年),位于宜春市奉新县,创始人为国子监主簿、教育家胡仲尧。华林书院是一所家族性书院,开允许女学生入院就读之先河。

4.盱江书院

创建于景祐保元(1034-1039),位于抚州市南城县城北登高山下,创始人李觏,是江西古代书院史记载中有“门徒千人”的仅有三所书院之一。

5.濂溪书院

创建于宋嘉祐六年(1061年),位于九江市庐山区十里乡,创始人周敦颐。周敦颐讲学期间留下了《太极图说》《通书》——宋代理学的开山篇,从而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宋代理学的鼻祖,即客观唯心主义的开创者。书院培育了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与周敦颐相关的濂溪书院遍布九江、萍乡、南昌、赣州等地共十余处。

6.象山书院

创建于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位于贵溪市上清镇应天山,创始人陆九渊及其门徒彭世昌。象山书院是中国哲学“心学”起源地。作为陆派学说的教学基地,在传播陆学、传习心学、造就人才等方面,起到了开拓性作用。

7.白鹭洲书院

创建于南宋淳祐元年(1208年),位于吉安市内赣江江心的白鹭洲之头,创办人江万里,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培养了文天祥、邓光荐、刘辰翁等大批爱国志士,引领了吉安千百所书院的建立,使庐陵士子科举成名,学者成林,作家成派,仕宦成群,著述成山,志士成仁,开启千年昌盛的庐陵文化新篇章。

8.鹅湖书院

创建于嘉定元年(1250年),位于上饶市铅山县武夷山余脉鹅湖山北麓,创办人徐子融。鹅湖书院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发生地,宋明理学家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开端,也是中国古代书院教育融合儒、释、道三教态势发展的一个标志。

9.叠山书院

创建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位于上饶市弋阳县,创办人虞舜臣。叠山书院为纪念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抵抗侵略的坚强战士谢叠山而造,是赣东信江流域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培育了方志敏、邵式平等大批民族英才。

10.潋江书院

创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位于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创办人兴国知县徐大坤。书院为毛泽东故居,兴国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兼具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革命意义。

二、千年学脉传承——江右书院文化当代价值透视

江右书院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留存的文化景观遗产是江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江右书院建筑园林之美

古代书院主要承担着藏书、教育功能,其建筑选址和园林布局都颇有考究,至今仍颇具审美价值。古代书院选址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影响。它们或建于山林之间,如名扬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建于有“匡庐天下第一”之称的庐山之中,象山书院建于应天山顶,鹅湖书院建于武夷山余脉鹅湖山北麓,盱江书院建于登高山下,匡山书院建于匡山脚下;或建于滨水之畔,如白鹭洲书院、信江书院、东湖书院、双江书院等;或背山面水,如濂溪书院、阳明书院、华林书院、龙光书院、安湖书院等;或藏于市井之中,如叠山书院、潋江书院、莲塘书院、仰山书院、石阳书院等。[8]大部分书院与周围山水融合,自成一景。

江右书院一般集讲堂、藏书楼、祭殿、斋舍、杂屋、厨房等功能于一体,建筑群体主要遵循“礼乐合一、以人为本”的空间布局原则,以主体建筑、庭院、天井、牌楼、碑亭、绿化等构成书院空间基本要素。整体布局简洁,朴实素雅,具有浓厚赣鄱地域风情。江右书院建筑多是青砖白瓦、色彩简单,不尚装饰。在展现建筑材料的本身特点的前提下,以文字装饰(如匾额、楹联、碑廊、碑亭),砖石装饰(如牌坊、柱础),木雕装饰(如门窗槅扇、木架构装饰)等创造方式为手段呈现江右书院独特的诗画之美、意境之美、素雅之美。

江右书院的建筑是特定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的产物,反映了当时赣派建筑形态与园林艺术,蕴含了独特的地方审美特色,文心匠意,独具南方气韵。如以江都书院为例,江都书院位于有“千古第一村”美称并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的抚州市乐安县流坑村。乐安县流坑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943),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流坑董氏家族自五代南唐以来,先后在村庄创办各类书院、书屋、精舍40余所,如桂林书院、中冈书院、子男书院、镜山书屋、圆通书院、蓉山书院、焕文书院、培风书院。[1]江都书院亦称文馆,始建于明代晚期,清道光年间重修,是村内保存至今最大的一所书院。书院建筑前带庭院,西连藏书楼,主体为三进式砖木结构,集读书、讲学、祀祖、敬贤、藏书多种功能于一体。书院主要以木雕、木刻和绘画为装饰手段,以上堂明间的天花、藻井为装饰特点,以藏书架、屏风、灯具、字画、家具为装饰重点,青砖黛瓦、工艺精湛、布局精巧、质朴简洁,具显著明清时期赣派建筑风格及特色,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建筑史学价值。

(二)江右书院人文精神之胜

江右书院文化当代价值的核心是其体现的包容开放的学术理念、独立自主的管理精神以及启智育德的教育思想。一方面,江右书院开创了极具特色的“讲会”制度,即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派与学派之间皆可自由会讲,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进行学术论辩。历史上最著名的学术论辩便是由南宋著名理学家吕祖谦主持,由陆九龄、陆九渊两兄弟和朱熹展开论辩的“鹅湖之会”。陆氏兄弟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尊德性”,“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熹则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道问学”,“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虽然朱陆争论莫衷一是无果而终,但“鹅湖之会”载誉史册,开启了中国思想史的新纪元,成为学术平等精神的象征和百家争鸣的典范。此外,著名的讲会还有与王守仁和江右王门组织的东林讲会、清原会、惜阴会等。另一方面,书院秉持独立自主的管理精神。历代书院教学运行和学生管理主要以山长或堂长、掌教为核心,山长主要由地方官员或学术大儒担任,机构设置人员简单、分工明确、简洁高效。书院山长既是管理者,又是著名学者或亲自主持讲学,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书院经费来源以学产、基金、家族提供、捐资、朝廷赏赐等形式为主,经济充分独立。书院采取严格规范、赏罚分明的学生考核制度。设置斋长一职,学生可充分参与书院自治。再一方面,书院教育以启智育德为教育核心目标。教师鼓励学生自学,广读书而不尽信书,提倡质疑批判精神。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认为学生要广博多才,就应该对学问审慎询问彻底理解透彻,要慎重思考、明白辨别,最后付诸实践,达到知行合一。书院将德育也写进了规约,如“天下第一学约”《白鹿洞书院揭示》第一则条目“五教之目”便指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学规重视学生道德操守要求,强调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道德关系的约束。书院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提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非为追求功名利禄而学。师生同食同寝、朝夕为伴、平等交流、关系和睦,亦形成了“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江右书院的繁荣也推动了江右理学的昌盛。江右是中国理学文化的中心地带。据钱穆先生的《宋明理学概述》阐述,属于江西籍的理学家有欧阳修、王安石、朱熹、陈献章、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李觏、吴澄、吴与弼、邹守益、聂豹罗汝芳、罗洪先、王时槐等,另有在江西为官、讲学和受学的理学人物,如周敦颐、王阳明、程颐、程颢等人。[9]从两宋到元明时期,以程颐、程颢、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以陆九渊、陈献章、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是中国理学文化的核心部分,更是江右理学文化的巅峰。考察江右书院的演变历史,可以发现,理学大师们大多数与书院有着不解之缘。他们或是书院的创始者,如周敦颐创建了九江濂溪书院从而孕育了其理学思想的发蒙,成为宋明理学开山祖师;陆九渊创办了象山书院,完善确立其心学理论体系,奠定其心学宗师的地位;吴与弼创建小陂书院,耕读讲学,传播学说,形成“崇仁学派”,成为明代理学的开山。或曾大力重建、修复书院,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宋代理学之大成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其藏书、立师、聚徒、立课程,制定闻名天下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更是被视为书院与理学结合完成的象征。可以说,书院因理学而生生不息,理学因书院而历久弥新。

三、返本开新 与时俱进——江右书院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江西拥有丰富的书院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和血脉。书院作为中华文化符号和载体,使命重大。传统书院目前面临发展规划不清晰、管理机制僵化、硬件设施落后、专业人员缺乏、宣传推广不足、公众参与度低等困境,如何安立书院的现代性,高质量推动江右书院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让书院“活”起来,是我们今天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江右古代书院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可采取“书院+”模式,推动传统书院与现代产业化路径相结合,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推行“书院+文旅”模式

可以依托江西丰富的书院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国际“书院之旅”黄金旅游线路。借助“书院之旅”,开展系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国学体验项目(如穿汉服、拜师礼、释奠礼等)、书法体验项目、剪纸体验项目等。抚州临汝书院的“书院+文旅”模式为全省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临汝书院(又名南湖书院),始建于宋淳祐九年(1249 年),先后培养出吴澄、程钜夫等文化名人,曾享誉全国但几经毁损。为挖掘临川文化内涵,打造“临川文化”品牌,抚州充分发挥文旅聚合效应,共投入3.7亿元启动临汝书院易址新建工程,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城市建设共融共促。临汝书院新址位于临川区宜黄河畔,于2021年8月28日正式开院,占地面积近百亩,是迄今为止江西最大的宋式书院。书院运营由“投资商、建造商、运营商”“三商一体”全产业链打造,划定书院文化、数字文化、研学教育、艺术创意、配套商业五大功能区,围绕“文、产、教、艺、商”五大分支进行商业运营,集文化创意、国潮消费、智慧旅游、集会展览产业于一体。书院建有书院文化馆、临川名人馆、临川教育馆、临川人文精神馆、临川文脉馆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吸引游客参观游学,并带动企业商户入驻。同时,围绕江西及周边游客群体,延展艺术文创、研学旅游、教育培训、休闲食宿等商业业态,打造集艺术、研学、文旅、教培、办公、情景商业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助力当地经济发展。[10]一年来,书院遵循“文化+产业+教育”创新模式,先后建立十余个红色文化教育、人才交流、创业孵化、教学实践基地,陆续开展了回音计划、“千年学府·智敬未来”高峰论坛、青马工程等人才培训与交流活动,组织了“临川非遗文化节暨国潮·非遗夏令营”、汉服文化节、火花思想集、临川城市声音等特色项目,并于2022年6月16日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二)推行“书院+互联网”模式

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生态的发展,宣告崭新的“互联网+”时代到来。“互联网+”具有交互式、共享性、及时性、开放性等特点,可以实现内容多样化、形式多元化以及主题个性化目标。“互联网+书院”模式即以手机、电脑、平板等多种电子产品为载体,通过小程序、APP、PC终端等多种途径,通过建立“线上书院”平台,让全球人民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做到书院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以书院为载体的文化聚合、传承、创新、传播、互鉴。线上书院主要包括书院电子门户、书院在线图书馆系统、书院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书院线上活动室系统、书院在线课程教育系统、书院电子信箱系统等。[11]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进一步刺激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也为线上书院的开发提供了契机。笔者调研发现,目前市面上可供下载的线上书院应用APP有中信书院、开放云书院、长安书院、潇湘书院、云上书院、六品书院、夸克书院、先晓书院等,但这些APP都仅限于提供作品阅读与欣赏或课程学习与学科教育等功能,与传统书院蕴藏的深厚的教化功能相比内容单一、形式僵化、交互性不足。传统书院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挖掘书院独特的文化意蕴与人文精神,搭建集学术阅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资讯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线上书院平台,使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即时利用书院资源,学习书院文化,赓续千年文脉,传承书院精神。

(三)推行“书院+现代教育”模式

书院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教育机构,人才培养是其最根本的价值所在,激发传统书院的现代活力离不开书院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传统书院教育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广博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及其蕴含的质疑革新的精神、尊师重道的价值观等都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随着“书院热”的热度不断高涨,近十余年来共近百所高校纷纷将书院引入了大学教育,大刀阔斧进行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北京大学(“一带一路”书院)、清华大学(苏世明书院)、西安交通大学(崇实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同济大学(古典日新书院)、青岛大学(浮山书院)等。据统计,目前共300余所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及优势进行了书院制改革的有益探索,通过建立学习社区制度、朋辈导师制度等实现书院、学院“双院”协同育人目标,已取得一定成果。

(四)推行“书院+公共服务”模式

书院可积极融入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采取免费或部分免费的形式向公众开放,做到公益性与盈利性相结合。书院可以和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美术馆以及高校等协作,发挥各方文化资源优势,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艺术活动、文艺创作、非遗传播以及展览展示等文化服务内容。

以“书院+公共图书馆”模式为例。古代书院是以藏书、教育、研究为主要功能的文化教育机构,现代公共图书馆也承担着文献收藏研究与社会教育等职能,可将图书馆和书院模式进行有机结合。江西可以参考山东省有关经验。山东省文化厅将图书馆和书院模式进行结合,推出“书院+图书馆”模式,在各级图书馆创新建立了尼山书院。尼山书院始建于宋庆历三年,地处孔子诞生地曲阜尼山之上,曾是儒家文化与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在开展好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尼山书院”以统一的标牌、孔子像、国学讲堂、国学经典阅览室或阅览区、文化体验室或活动区以及道德展室或展板为布局特色,举行经典诵读,举办国学讲座,讲解礼仪雅乐知识,开展琴棋书画和传统民间艺术传承活动,组织进社区、敬老院、福利院公益活动及道德模范主题展览或讲座等道德实践,充分发挥了书院与图书馆教化育人的功能。[12]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书院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命脉。江右书院文化从唐至今,源远流长,承载千年历史;博大精深,载誉华夏文明。当今世界格局已赋予江右书院新的使命与重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离不开书院文化这个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作为中国文化重地的江右,我们只有促进传统书院与现代化产业的创新融合发展,才能重新焕发书院生机与活力,传承与发展好千年书院文脉,从而讲好中华典籍故事,传承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底蕴。

猜你喜欢
书院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谁远谁近?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